作文分论点设置的妙招
(2025-07-04 09:40:51)
标签:
作文文化 |
分类: 作文 |
作文分论点设置的五妙招
并列式设计法
从不同的侧面横向展开来分解中心论点。可以采用概念分类法,从“是什么”的角度切入,对核心概念在特定背景下的丰富内涵进行挖掘。例如以“肩膀”为话题,可设计分论点为“肩膀装载着幸福,肩膀是亲情的牵挂;肩膀承载着快乐,肩膀是友情的寄托;肩膀搭载着甜蜜,肩膀是爱情的相守”。
递进式设计法
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安排结构,使文章论述的问题有一种纵深感,显得层层推进,逻辑严密。如话题“问”,以“问——打开真理之门”为论点,可分解为“好问,就是对一切的未知、一切的疑惑都有一种好奇心与探究欲,是问的基础;敢问,就是敢于向权威、规则挑战,以求真知,是问的发展;会问,才能真正发现真理,是问的目的”。
辩证式设计法
需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事物,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事物的反面,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如题目“说‘安’”,可设计分论点为“我们喜欢安,渴望安;我们又要提防安,不要因‘一晌贪安’而蒙蔽了双眼;人生、国家定要将‘安’字慎选”。
对比式设计法
将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情况加以对照比较,从而从正反两个方面提炼分论点。如话题“适度的爱”,可设计分论点为“爱子适度,才能使孩子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爱子不当以至溺爱,不但不会使孩子茁壮成长,反而会阻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比喻式设计法
这是一种化抽象为形象的设计方式,论点不直接表明,而是用喻体表明观点。如话题“读”,将中心论点定为“读,一把钥匙”,然后设计分论点为“读是一把钥匙,一把可以打开心灵的钥匙;读是一把钥匙,一把可以理解别人的钥匙;读是一把钥匙,一把能打开心灵黑暗世界的神奇的钥匙;读是一把钥匙,一把可以探知未知世界的钥匙”。
2025高考作文拟写分论点5大技巧范例
一篇议论文,如果把论点比作人的“灵魂”,论据比作“血肉”,结构便是文章的“骨架”。写好分论点,可以使作文“言之有序”
从阅卷的角度来说,考场作文要求“思路清晰”“结构完整”。好的结构,不仅能展示考生清晰的思路,而且能让阅读老师在短时间内读出作者的思路,从而为考生的“思路清晰”加分。
训练1
一、并列式设置——打造并列式结构模板
1.概念分类法——是什么
2.因果分析法——为什么
3、途径分类法——怎么样,怎么办
二、递进式设置——打造递进式结构模板
这种方法是前面三种方法的复式组合。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安排结构,即围绕中心论点回答三个问题: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2024年高考语文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几千年来,古老的经典常读常新,杰出的思想常用常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亘古常新……很多事物,在时间的淬炼中,愈显活力和价值。
请以“历久弥新”为题目,写三个分论点。
分论点1:
分论点2:
分论点3:
参考答案:
1.或深邃,或精妙,或可启智润心——能“历久”,因其价值。
或挖掘,或拓展,或赋时代新意——能“弥新”,因其传承。
一拿来,二深究,三须挺膺担当——让价值“历久”而重现,让传承因时而“弥新”。
2.
历久弥新,是对古老经典价值的认可。
历久弥新,是对思想文化传承的坚守。
历久弥新,是对中华文化创新的追求。
3.
古代经典,常读常新,用智慧的甘霖浇灌我们的心灵。
思想文化,常用常新,用正确的方向指引我们的方向。
民族精神,恒古常新,用伟大的魄力铸就时代的辉煌。
训练2
分论点拟写的方法:
类--是什么--概念阐释法
因--为什么--分析理由法
法--怎么做--探寻方法法
谁--对
象--对象分解法
果--会怎样--揭示结果法
以“境界”为话题写分论点。
分论点1:
分论点2:
分论点3:
参考答案:
1.(1)境界是面对成败时能笑对人生的豁达。
(2)境界是面对名利时能超然物外的淡泊。
(3)境界是身陷逆境时能奋发向上的追求。
2.(1)
境界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豁达。
(2)境界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
(3)境界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迈。
3.
(1)智者的境界,是一种淡泊名利、宠辱不惊的境界。
(2)强者的境界,是一种奋发向上、不断追求的境界。
(3)勇者的境界,是一种不顾安危、舍己为人的境界。
训练3
分论点拟写的方法:
类--是什么--概念阐释法;
因--为什么--分析理由法;
法--怎么做--探寻方法法;
谁--对 象--对象分解法;
果--会怎样--揭示结果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相马、赛马、养马”是人才选拔培养的三种方法。“相马观”认为选拔人才最重要,因为只有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才可以发挥最大的作用。“赛马观”认为选拔人才不能仅靠印象和经验,要像赛马一样,让大家在实际的岗位上竞争,最终脱颖而出的才是人才。“养马观”认为人才投资才是最具价值的投资,要取得持续发展,保持持续竞争力,就要做好内部人才培养。
兴国之道,人才为先。以上三种方法,哪一种对我们更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选择。
请根据材料,以“人才强国”为题目,写三个分论点。
分论点1:
分论点2:
分论点3:
三者关系: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提到了三种人才选拔与培养的方法:“相马”“赛马”和“养马”。每种方法都侧重于不同的人才管理理念。其中,“相马”强调的是识别并安置合适的人才;“赛马”则主张通过竞争来甄别人才;而“养马”则重视人才的长期培养与投资。材料要求我们思考并选择哪种方法对我们更有启示意义,这实际上是在引导我们探讨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哪一种人才管理策略更为有效或适应性更强。
本次作文材料的关键词:“相马”强调人才的识别与合理配置;“赛马”则是通过实际竞争检验人才的能力;“养马”注重人才的长期培养和内部成长;“兴国之道,人才为先”则提示人才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持续发展”“持续竞争力”强调人才策略应着眼于长远发展。就材料而言,文章可以立足于“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以“相马”“赛马”“养马”三种人才观为切入点,论述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构建科学高效的人才体系需要将三种方法有机结合、协同发展,才能为国家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写作任务“以上三种方法,哪一种对我们更具有启示意义?”注意要选择其中一种方法写作,而不是三种都写;“更”字要突出比较,在比较中突出自己的观点;当然这种比较并非褒贬,不能肯定一种否定另外两种,而是在联系现实、综合衡量之后突出其中一种更适合当下,或者其中一种是基础、关键。
从“是什么”这一角度来确定分论点:
分论点1:“相马”,贵在慧眼识珠,善于识别人才。
分论点2:“赛马”,旨在激发活力。优胜劣汰,是自然法则,也是人才成长的必经之路。
分论点3:“养马”,重在培育沃土。千里马的诞生,离不开汗水的浇灌和精心的呵护。
三者关系:“相马”“赛马”“养马”,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相马”是基础,为“赛马”提供优秀的“马匹”;“赛马”是检验,“相马”的结果需要通过“赛马”来验证;“养马”是保障,它为“相马”和“赛马”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只有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构建科学、高效的人才培养体系,真正实现“兴国之道,人才为先”的战略目标。
训练4
分论点拟写的方法:
类--是什么--概念阐释法
因--为什么--分析理由法
法--怎么做--探寻方法法
谁--对
象--对象分解法
果--会怎样--揭示结果法
以“逆境成长”为话题写分论点。(紧抓逆境意义+如何成长;阐述逆境意义部分,引用名人事例能让内容更丰富,观点更有力)
逆境是什么:
1.
生命本身就是处处布满漩涡与暗礁的海洋。(叔本华)
2.
我走过的漫长的道路并不总是铺着玫瑰花的,有时也荆棘丛生。(季羡林)
3.
岁月送给我苦难,也随赠我清醒与冷静。(毕淑敏)
4.
生命中最伟大的光辉不在于永不坠落,而是坠落后总能再度升起。(曼德拉)
5.
在隆冬,我终于知道,在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加缪)
为什么成长需要逆境:
1.
枫叶经霜艳,梅花透雪香。(邓石如)
2.
在现实断裂的地方,梦,汇成了海。(顾城)
3.
夜暗方显万颗星,灯明始见一缕尘。(七堇年)
4.
生命犹如铁砧,愈被敲打,愈能发出火花。(《伽利略》)
5.
勇敢产生的非凡而完美的快乐,会因为困难而变得更高尚,更强烈,更美好。(蒙田)
6.
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泰戈尔)
怎样在逆境中成长:
1.
若不趁起风时扬帆,船是不会前进的。(东野圭吾)
2.
不因幸运而故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易卜生)
3.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绝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贝多芬)
4.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
高级示例
1. 开门见山,点明论述主旨
生命本身就是处处布满旋涡与暗礁的海洋。逆境恒存,人总在漫漫挑战中野蛮成长。
2.
引用名人事例论证为什么成长需要逆境
(分论点1)夜暗方显万颗星,灯明始见一缕尘。困境中的黑暗渺茫,让向上的力量更为耀眼。
(分论点2)枫叶经霜艳,梅花透雪香。捱过逆境的风雨,横贯天际的彩虹才更绚丽,生命成长亦更宝贵。
3.
进而论证怎么做挑战逆境,收获成长
(分论点1)若不趁起风时扬帆,船是不会前进的。把握逆境机缘,迸发成长力量。
(分论点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迎难而上,无畏艰险,在磨难中跨越成长。
训练5
分论点拟写的方法:
类--是什么--概念阐释法
因--为什么--分析理由法
法--怎么做--探寻方法法
谁--对
象--对象分解法
果--会怎样--揭示结果法
以“文化传承”为话题写分论点。(围绕“传承、创新”两方面展开。)
写作中应着重论证“为什么”“怎么做”两部分,阐述好传承文化的重要性与措施,凸显华夏文明在传承中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亮眼观点。
文化是什么:
1.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冯骥才)
2.
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黑格尔)
3.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易经》)
4.
传千年之经义,燃万古之明灯。(《典籍里的中国》)
5.
事业文章,随身销毁,而精神万古如新。(《菜根谭》)
为什么要传承文化:
1.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大雅·文王》)
2.
人类文化的悲哀,是流俗的易传、高雅的失传。(木心)
3.
文化看上去无形无色,却决定了我们的社会从何处来,往哪里去。(柴静)
4.
大地所负载的精神流向,比它所负载的其他一切都更难判断和预见。(余秋雨)
怎么传承文化:
1.
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在快捷功利的繁荣里坚持。(《了不起的匠人》)
2.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3.
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余秋雨)
4.
文化是生命的花朵。离开生命本原,文化不过是人造花束。(周国平)
5.
古老的种子,它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只是需要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播种。(泰戈尔)
6.
传统的本身增强了力量,因为它不停地被引用到新的人,新的事物和局面上。(张爱玲)
高级示例
1. 开篇亮明中心论点
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华夏文明,在岁月中积累沉淀。世人当在传承中蓄精华,在创新中谋进取。
2. 接着论述为什么要传承文化
(分论点1)人类文化的悲哀,是流俗的易传、高雅的失传。
(分论点2)文化看上去无形无色,却决定了我们的社会从何处来,往哪里去。
3.进而论述传承、创新文化具体要怎么做
(分论点1)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与岁月同途,寻文化之根,担负传承责任。
(分论点2)古老的种子,它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只是需要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播种。汲取历史精华,与时代同频共振,铸就文化繁荣创新局面。
高考议论文设计分论点常用的5种方法
用分论点来结构文章的中间部分是高考议论文常用的写作技法之一。这种技法的好处是:它可以使作文的思路显得很清晰,它可以保证考生的作文始终行驶在符合题意的轨道上,它可以使作文在快速阅卷中让阅卷老师迅速抓住考生行文的思路,有利于得高分。在考试作文的写作中,考生如能运用好这一技法,无疑会使考生的考试作文在众多的作文中脱颖而出。
那么,在具体的写作中,考生当如何运用这一技法呢?这里,笔者结合考生的实际情况,介绍5种常用的设计分论点的技法,供参考。这5种技法是:并列式设计法、递进式设计法、辩证式设计法、对比式设计法、比喻式设计法。
01
一、并列式设计法
并列式设计法就是从不同的侧面横向展开来分解中心论点。历来我们都将议论文分为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和解决问题(怎么样)三部分,但是我们不一定要将这三个问题都阐释清楚,可以择取其中之一,从不同侧面来展开。如下例:
1.肩膀装载着幸福,肩膀是亲情的牵挂;
2.肩膀承载着快乐,肩膀是友情的寄托;
3.肩膀搭载着甜蜜,肩膀是爱情的相守。
这是一位考生就作文题“肩膀”设计的三个分论点,三个分论点紧扣“肩膀”,相互平行,很好地体现了考生对“肩膀”的思考。
02
二、递进式设计法
递进式设计法是议论文设计分论点又一常用技法。这种设计方法的好处是,可以使文章论述的问题有一种纵深感,显得层层推进,逻辑严密,深刻细致,周到详尽。如话题“问”,一位考生以“问——打开真理之门”为论点,然后分解为三个分论点:
1.好问,就是对一切的未知、一切的疑惑都有一种好奇心与探究欲,是问的基础;
2.敢问,就是敢于向权威、规则挑战,以求真知,是问的发展;
3.会问,才能真正发现真理,是问的目的。
文章从“问”的三个方面“好问、敢问、会问”层层递进展开,由基础到发展到目的逐层深入的揭开“问”的神秘面纱,论证严谨有力。
03
三、辨证式设计法
辨证设计需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事物,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事物的反面,防止“一叶障目”或“过犹不及”,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方能使论证更具说服力。如题目“说‘安’”,有考生围绕这个话题,设计了这么三个分论点:
1.我们喜欢安,渴望安;
2.我们又要提防安,不要因“一晌贪安”而蒙蔽了双眼;
3.人生、国家定要将“安”字慎选。
这三个分论点既肯定“安”的好处,有提醒人们慎重对待“安”,最后还将“安”字上升到人生、国家的层面来思考,可谓既辩证又深刻。
04
四、对比式设计法
即将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情况加以对照比较,从而从正反两个方面提炼分论点。如下边两例:
话题1:适度的爱
1.爱子适度,才能使孩子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2.爱子不当以至溺爱,不但不会使孩子茁壮成长,反而会阻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话题2:如何估价自己
1.正确估价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长处,又看到自己的不足,就会不断努力,不断前进。
2.过高地估价自己,瞧不起别人,刚愎自用,不思努力,就会停滞这两例均以正反对比的方式来提炼分论点。话题1围绕中心论点“适度的爱”,从“适度”与“溺爱”两个角度来论证。话题2围绕“如何估价自己”从“正确估价”和“过高地估价”两个方面展开论证。在这里,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显得立论辩证,富有说服力。
05
五、比喻式设计法
这是一种化抽象为形象的设计方式,论点不直接表明,而是用喻体表明观点,使文章显得含蓄又有底蕴。如话题“读”,有考生将中心论点定为:读,一把钥匙,然后设计了这样四个分论点:
1.读是一把钥匙,一把可以打开心灵的钥匙;
2.读是一把钥匙,一把可以理解别人的钥匙;
3.读是一把钥匙,一把能打开心灵黑暗世界的神奇的钥匙;
4.读是一把钥匙,一把可以探知未知世界的钥匙。
比喻式设计方式的关键是找准喻体,只要喻体准确、恰当,分论点就能提炼成功。
文章的结构是文章中心内容的展开过程,是作者思路的运行轨迹,是读者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文章思路的主要抓手;就考试作文来讲,它还是考生作文赢得阅卷老师青睐的重要法宝之一,因此,用心打造文章的结构,设计出既精彩有合乎逻辑的绝佳结构,当是所有文章写作者的共同心愿。
2024新课标I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纵信息纷扰,问心仍存
浙江一考生
问题是什么?它不单单是写在纸上的问号,更是人类思维的体现,是人主体意识的觉醒,是通向前方未知道路的路牌,更是前进的方向。
技术快速解答,问题却是永恒
浙江一考生
2024年新课标II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 I
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
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宇宙浩渺天地阔,未知为炬照求索
重庆一考生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从屈原问天到嫦娥探月,人类一次又一次以未知为目标,走向那遥远的深空。于个体而言,我们也当以未知为炬,烛照求索之路,以不断抵达人生的未知之境。
未知之境,极富魅力。当人们揭开了月球的神秘面纱之后,又将目光投向了遥远的宇宙……未知之境仿佛没有尽头,一次探索带来了更多谜题,但人类却因对未知的不断追求而彰显了生命的无限可能。
抵达未知之境,是蓬勃的生命力对不断前行的必然需求,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亘古长青的智慧。史铁生曾言:“它有无限的未知,我有无限的知欲”“我是舍命的狂徒”。我们不断地提出质疑,抵达未知,不只因有狂徒一般的强烈渴望,更源于用已知去不断挑战、跨越、抵达的智慧。这种智慧,是帕斯卡尔笔下足以囊括宇宙的思想,不仅映射了人类想象力的浩大壮阔,也转动了个体不懈求索的命运齿轮。王阳明格物致知,希望窥见一线天光,终龙场悟道,成就千古美名;李时珍不断求索,潜心钻研中医药学,著本草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普朗克无惧权威,突破经典力学的框架,窥得量子力学的真谛。每个人对未知之境的不断探索,一步一步地推动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抵达未知之境,更源于人对开阔视野、加深认知和完善自我的需求,未知无尽,抵达旅程亦永恒持续着。苏格拉底虔诚地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其“无知”是明晓“未知之境”与“不断抵达”悖论后的豁达。之后,他以对未知的持续追求与不断探索,极力使自己的认知臻于至善。时至今日,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只窥探了浩瀚宇宙的一角,但对未知之境的无限性的承认,才是认识不断进步、探索永不停歇的起点。可是如今,许多人安于信息茧房的庇佑,不肯打破舒适区的藩篱,没有虚怀若谷的心胸,否认其未知与无知,用自以为是盈满自己,这些人注定抵达不了未知之境,无法实现个人的提升与突破。
正如庄子《齐物论》中的“有无之论”:有了各种各样的有,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无。诚然,在有了各种各样的“已知”后,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未知”,而从已知走向未知,再从未知走向一个新的已知,超越永不止步。
或许,当每个人探索抵达的微芒如同点点繁星汇聚在一起时,未知之境的银河将会更加闪耀,照亮那更遥远的深空。
岁月不息,探索不止
重庆一考生
嫦娥四号创新开拓,无畏艰巨的任务与未知的风险,因此得以一揽月背神秘面容;天问一号不因循守旧,选择飞离地球前往更加辽阔的宇宙,因此拥抱了更为灿烂的星河。斗转星移,烟火人间,我们每一个平凡人在漫漫人生之路上,也在不断开拓未知之境,我们的人生也因此与无限精彩相拥,正如那那鲲鹏一般乘风直上九万里苍穹。
革故鼎新,坚持创新,助我们拨开前路的雾霾重重,抵达心之所向的未知之境。
前路未知,荆棘密布,重岩叠嶂,但这样人迹罕至的幽幽小路仍然吸引着无数敢于创新的勇士们前赴后继,在未知的领域踏上一串串属于自己的脚印,豫才先生弃医从文,敢于改变人生方向,在前路未知的中国爆发出震耳欲聋的呐喊,唤醒了无数沉睡的国民。《四世同堂》中的钱默吟老先生,在于战乱中放弃岁月静好,诗意生活,最终,走上了一条前途未卜的革命之路,捧出灼灼红心。《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不安于现状,勇于开拓,敢于创新,身处困境仍然开启了未知的创业之路,改变了孙家几代人的烂包光景。由是观之,未知的世界不全是风景,但革故鼎新、坚持创新创才能让我们的人生之船行稳致远。
脚踏实地,笃行不辍,助我们披荆斩棘,与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相拥。
天问一号不曾沉溺于过去的成就,心向未来,毅然只身前往未知的星河,因为科研人员坚信它终将会见识到更浩瀚的星河。敦煌女儿樊锦诗,扎根敦煌一辈子却不固步自封,没有选择一味的埋头修复,而是因地制宜的将敦煌壁画与科技手段结合,在西北打磨谱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在生活的风暴中,我们每个人都会是中心,我们也需像他们一样,脚踏实地,笃行不辍,才能穿越风暴的中心,继续在未知的路途中摸索前行。
行路人面对山峦重重,开拓出一条未知的林间小径,得到了不为人知的绮霓风光。航海家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勇敢驶向未知的海域,迎来了灿烂的朝霞。太空人面对辽阔广大的宇宙,丈量着不为人知的世界的边界,我相信他们会抵达自己的心之所向。而每一个平凡的我们,也会因为创新开拓,得到岁月馈赠的光明未来。
2024全国甲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做一只袒露肚皮的刺猬
四川一考生
相传,纽约地铁站台上,有一块告示牌,上面写着:请不要与他人对视超过两秒,请尊重他人的孤独。
这里的“孤独”,并不是指我们平常所认为的无人问津或孤芳自赏的心理状态,更多是指人际“边界”。因为个体的独立性,人与人之间天然便有一道防线。这道防线,本质上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害怕冲突爆发,害怕真实的自己不被理解,所以,这道防线被越筑越厚。纽约地铁人来人往,每天都在上演着不同的故事,这其实可以被视作一个社会的缩影。尊重他人的孤独,守护人际“边界”,本无可厚非,可当这道防线让人们止步于自身搭建的象牙塔中,而不愿面对真实的社会交流时,这看似“自保”的方式,还值得提倡和实施吗?我认为不能。
坦诚交流并不是毫无保留,而是真诚地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美好始于心灵的共振、灵魂的对望。只有当我们愿意把真实自我展现出来,理解才可能存在,我们才可能携手真正志同道合的人。且看郁达夫笔下的潦倒文学青年和卷烟厂女工,两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逐渐放下偏见与戒心,相互吐露心声,以“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相惜之情疗愈被生活捶打的疲惫灵魂;又见简·奥斯汀笔下的欢喜冤家伊丽莎白与达西,两人“傲慢与偏见”的坚冰最终在理性审视和真诚表达中消融殆尽。坦诚看似是一种暴露自己的危险选择,但其实,危险与机遇并存,个人的新生、生活的转机往往就藏在这看似“危险”的坦诚里。
当然,我们在坦诚交流时,不可避免地会听到一些质疑的声音。余秀华曾写道,“我身体里的火车从来不会错轨/所以允许大雪,风暴,泥石流,和荒谬”,那么你我该如何把控好身体里的“火车”呢?我认为,要有一套自己的筛选机制。月亮注定西沉,不值得的人就让他随风而去。正所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我们须做的,是珍惜身边的一草一木和每一个值得交心的人,并积极勇敢地与世界交锋。请记住,对于那些“花粉过敏”的人,“过敏”并不妨碍他们享受“花香”四溢的生活。
一味为避免冲突而封闭自我,我们便成了浑身长刺的刺猬。可刺猬如何相拥?只有愿意袒露自己柔软的肚皮,才能收获温暖与理解。愿你我,都能同美好相遇。
坦诚交流,双向奔赴
山西一考生
时隔两年,犹记得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的感受:孔子的和蔼亲切,子路的鲁莽直率,曾晳的淡泊洒脱,冉有、公西华的谨慎谦逊……虽远隔千年,却如在眼前。这让我顿悟:只有坦诚交流,才能迎来心与心的相遇。
曾几何时,“委曲求全”成了避免冲突的不二法门。“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我们除了要小心谨慎,更不能轻易表达自己真正的想法。于是乎,隐忍成了我们的标签,退让成了我们的性格。我们宁愿追求表面的平和,也不要解决真实的冲突。缺失了坦诚交流,相处之道成了讳莫如深的玄学。
科技发展到今天,“老死不相往来”的地理界限早已被打破,交流与沟通成了人活于世的基本技能。含蓄委婉用在艺术创作上也许是金科玉律,但是放在人际交往中就成了“自设门槛”,在将他人拒于千里之外的同时,也可能让自己深陷“自闭深渊”。只有勇于交流,打开心扉,才有可能获得他人的信任,实现真正的交流。
当然,人之相处,避免不了矛盾。利益的纠纷,信仰的不同……放眼望去,人类社会时时处处都充满了矛盾,甚至可以说,世界是在不断的冲突与矛盾中一步步走到今天,也必将在不断的冲突与矛盾中继续走向未来。因此,如果认清了冲突的本质,我们就没有必要对冲突避而远之,更没有必要为了避免冲突而选择三缄其口。冲突不会因为我们视而不见、避而不谈就自动消解。
其实,坦诚交流才是化解矛盾最有力的武器。世上的绝大多数冲突都是因为误解,冲突的激化更可能是因为误判,一发而不可收的惨剧往往最终都需要回到谈判桌上解决。与其坐等惨剧发生,不如在冲突稍露苗头时就通过坦诚交流将其扼杀。
交流之所以奏效,就在于“坦诚”二字,如若双方各怀鬼胎,必然是将裂痕撕扯成裂缝,直至矛盾不可调和。坦诚并不是要我们不守底线,丧失原则,更不是让我们胸无城府,和盘托出。真正的坦诚需要在坚守底线的同时学会换位思考,在守护自己利益的同时考虑对方的诉求,在精诚合作的同时达到互利共赢。
古人云:“人之相与也,譬如舟车然,相济达也。”人生天地间,仅凭一己之力,往往事倍功半,只有坦诚交流,我们才可能达到互利互惠的目的,才会实现人生的双向奔赴。
前一篇:系统化、精细化的高中议论文教学
后一篇:一生必背的50首经典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