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邑县育才学校:学为中心,点燃一所县域学校

标签:
情感杂谈 |
分类: 杂谈 |
夏邑县育才学校:学为中心,点燃一所县域学校
在县域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背景下,如何让农村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怎样让课堂真正成为滋养生命成长的沃土?
作为豫东平原一所九年一贯制民办学校,夏邑县育才学校从课改中寻出路。
直面困境,寻找突围之路
当前教育环境下,学生厌学情绪蔓延,教师职业倦怠频发,家长“唯分数论”的焦虑日益加剧,多重困境交织,成为亟待破解的教育迷津。
但触目所及,传统课堂中“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仍占主导地位——教师单方面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学习异化为机械重复的刷题训练。这不仅让教师疲于奔命、学生苦不堪言,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
这样的课堂生态,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单一的评价体系过度关注学业成绩,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培养。这些积弊如同沉重的枷锁,让教育失去了应有的生机与活力,也成为制约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那么,出路又在哪里?集思广益之下,我们将课堂改革作为破局的关键。
为此,学校董事长带校领导班子先后赴四川宜宾凉水井实验学校、江苏无锡华瑞实验学校参观学习。一个多月的调研评估,我们一致认为“学为中心”课共体的课改理念先进,操作性强,既有专家团队的赋能,又有榜样学校的引领,极可能改善我们的处境。
2023年12月,我校加入“学为中心”课共体,开启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一是组建课改领导小组;二是邀请“学为中心”课共体总校长徐青带领专家团队入校指导;三是结合校情制定课改方案,课改节律表,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以素养为导向、以课堂为主阵地”的改革路径,然后扎实推进。
2024年12月底,我校小学部与初中部第一阶段课改工作通过了“课共体”专家组的全面评估,正式迈入课改第二阶段——“显化”阶段。
新生体验营让学生们迅速增进感情
从“教为中心”
到“学为中心”的活力焕发
课堂是课改的主阵场。走进育才学校的课堂,传统教学中黑板前教师“独角戏”的场景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学生思维交锋、智慧共生的舞台。教师主动将课堂主导权交还学生,以“学、问、思、辨、行”课堂模型为指引,彻底突破了“教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束缚,通过“预学——共学——续学”三段式学习路径,组织学生以小组协作形式,在真实情境中开展自主探究、合作研讨、集体展示与板书实践。
当教师从传统的“知识讲授者”转型为学习活动的“设计师”,学生也从被动接受的“倾听者”“吸纳者”,转变为主动探索的“求知者”、问题的敏锐发现者、思维活动的深度参与者和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者。
学生踊跃举手抢答,发言有序、声音洪亮,小组成员间相互补充观点、质疑对话。无论是数学课堂上严密的逻辑推导,还是语文、英语课堂中细腻的情感体验,学生们极高的参与热情与学习潜能,生动诠释了“学为中心”课堂的独特魅力。
课后,有学生感慨:“现在的课堂真有意思!我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习就像一场充满惊喜的探险,特别有趣!”
这场从“教为中心”到“学为中心”的课堂转型启示我们: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不在于简单地灌输知识,而在于点燃学生的求知热情,激活学生,培养具备自主学习能力与终身发展素养的时代新人。
小老师主持小组积分评议复盘会
从“要我发展”到
“我要成长”的专业提升
课改成败,关键在教师。面对新课标核心素养导向的要求,我校将课堂改革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实践平台。
像课共体组织的课改工坊活动,每次校长都带队参与,这些工坊成为一线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加油站”“充电站”。课改启动阶段,我校教师参与率高达100%。
此外,学校还通过资源赋能、新生体验营、课堂开发营、教师集训营、理想课堂年会,以及专家入校指导等多样化活动。在榜样学校的引领下,采取“走出去学习先进经验、请进来深度指导”的方式,扎实开展师资培训与交流分享,全方位帮助课改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在推进教研改革中,我们与课共体教研活动同频共振,以“三统一”为抓手,构建起扎实高效的教研体系。
校领导承包教研组,深度参与集体备课、课堂研讨等活动,从顶层设计到实践指导全程跟进,有效破解了教研活动流于形式的难题。为激发教师积极性,学校创建年终积分考评奖励机制,将课共体对学科组的考核结果纳入教师综合评价体系。该举措让教师真切感受到教研与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教研活动的参与度和实效性显著提升。
在“启动”阶段的课改周,“显化”阶段的课改月活动中,学校组织老师进行“一案三单”的设计评比活动,推行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活动,将课堂教学与备课教研深度融合,通过“理论解读——教学实践——反思优化”的闭环模式,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教研生态。特别增设教练解读环节,由学科骨干教师结合教学案例进行深度剖析,让教研活动更具针对性和精细化。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从“会议式”教研到“小组共创式”教研,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创新,教师的教研能力与专业素养实现质的飞跃。
七年级数学张老师的蜕变,就极具典型。初涉“大单元教学”时,他还局限于机械地执行教材内容,如今已能自主设计“一案三单”,熟练运用“入、放、收、成、用”的教学五链,以创新的教学设计引领学生开展开放性数学探究。在他的课堂上,抽象的数学知识化作趣味盎然的探索之旅,学生们在思维碰撞中自由穿梭,真切感受到数学世界的魅力与奥秘。
这背后,是多方力量的凝聚:教研组集体备课的智慧碰撞,为他打开新思路;课共体专家的全程指导,助他突破专业发展瓶颈。张老师感慨:“课改让我不断成长,课改让我的课堂不再沉闷,学为中心的课堂模式学生很喜欢,很积极,全员参与,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语文教研组的蜕变,同样印证了课改的强大力量。
过去,教师们各自为战,如今已凝聚成“共研共享”的教研共同体。他们协同开发的“一案三单”课堂体系,精心打磨的“学为中心”示范课堂,不仅收获了课共体专家的高度认可,更带动整个学科组驶入教研发展的快车道。八年级语文教研组长李丹激动地说:“现在的教研活动就像学术沙龙,无论是备课研讨还是课堂反思,老师们的思维碰撞总能激发出新的灵感,这种充满活力的教研氛围,让我们始终保持着创新的热情。”
从“教书匠”到“育人师”,从“经验型”到“专家型”,育才学校老师们的成长故事生动证明:当课堂改革与教师发展同频共振,教育便能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小老师在主持早自习活动
从“要我学”到
“我要学”的成长蜕变
“以前总盼着下课铃声早点响,现在却希望时间能过得慢一 点。”七年级的郭佳奇同学腼腆地说。
曾经的他,老是在课堂上走神,如今不仅成了积极发言分子,更在班级“无师早自习”中化身小老师,重拾学习自信。
改革以来,越来越多的学生正经历着从被动接受学习任务到主动探索知识的蜕变。这场变革,让课堂真正成为点燃求知欲的舞台,见证着无数孩子学习能力的提升及自主管理能力的增强。
走进育才学校的教室,“排排坐”的传统课堂已被8人一大组、4人一小组的围坐方阵代替;单调的墙面装上白板,成为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上板展示的创作空间;曾经专属教师的讲台,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点燃求知的火种。育才学校的课改实践昭示:当教育告别“标准化生产”的桎梏,转向尊重个性的“生长式培养”时,当课堂从单向知识传递的场所,转变为多元思维碰撞的沃土时,那些被传统教育模式压抑的好奇心与创造力,便如春笋破土,蓬勃生长。
课改的终极追求,是让学生在毕业时带走的不仅是成绩单,更是伴随一生的学习能力与生命热忱。在这片教育创新的试验田里,“我要学”的信念正在每个孩子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出绚丽的成长之花。
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对子互学
课改永远在路上
伴随课改工作的稳步前行,各项成果逐渐显现。
课堂上师生互动更加融洽,学生对新型师生关系的满意度达95%以上;获得县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在2024—2025学年度第2学期县区教研活动中,全县共遴选14名优秀教师开展公开课引领活动,我校占5位,“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受到好评;自主管理早自习实现了从“有师早自习”到“无师早自习”,走出了“激活学生,解放老师”的关键一步;全县统一考试中,育才学校各年级的优秀率、及格率大幅提升,在近期的全县联考中,跃居全县榜首,各年级均创历史最佳成绩。
这些突破性的进展,激励着师生向更高质量的教育目标阔步前行。
顾明远曾说:“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让教育回归本质。”育才学校的课改实践,正是对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当教育超越“应试跳板”的功利属性,真正成为点燃生命的火种,当校园突破“标准化工厂”的桎梏,蜕变为滋养个性的生态沃土,教育的本真价值便在师生的共同成长中自然彰显。
课改从来不是追赶教育潮流的选择题,而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时代使命。从“育分”到“育人”的价值转向,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跨越蜕变,夏邑县育才学校将秉持“课改永远在路上”的信念,步履不停,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为新时代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鲜活样本。
前一篇:前海港湾学校:拥抱AI,警惕AI
后一篇:一个好教师,就是一种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