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华锐实验学校:一场从“教”到“学”的静悄悄革命

标签:
杂谈情感 |
分类: 杂谈 |
无锡市华锐实验学校:一场从“教”到“学”的静悄悄革命
朱斌
2023年8月,我校加入了“学为中心”理想课堂共同体,以“激活学生、解放教师、重塑课堂”为使命,我们开启了一场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系统迭代。
近两年的探索,从质疑到共识,从流程重构到生态焕新,这条“以学定教”的课改之路,正为这所生源以流动儿童为主的民办校注入蓬勃生长的力量。
启程:从“质疑”到“共识”
一场观念的突围
2023年暑假,我校47位骨干教师赴广东喜耀学校观摩了新生体验营,并参加了课共体研修活动。然而第一天结束,多数教师对新生体验营的组织形式提出质疑,担心“机械化训练”影响日常教学任务,甚至出现不屑、嘲讽、反对之声。
韩荣寨校长建议大家不要急于评判,耐心观摩3天再议。3天后,我们召开观摩交流会,邀请课共体总导师徐青校长参加。交流完就是否参加课改进行无记名投票,结果全票通过。
为何3天内态度发生大转向?回无锡后,我们在《变革之心》一书中找到了答案。作者约翰·科特教授指出,改变人的行为方式最有效的模式,是“目睹——感受——改变”。华锐教师目睹课共体榜样学校师生在课堂上的积极状态,感受到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后,内心有所触动才做出改变。
此后3个多月,我们分批组织了100多位教师到四川凉水井学校、广东喜耀学校等课共体榜样校学习。
课改之初,校长团队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让骨干教师不仅口头支持,更在实际行动上跟进。这需要校长团队与骨干教师团队形成共识,将课改战略目标转化为上下一致的具体行动。
2024年秋季开始,课共体统一组织课改方案对话会,各成员校参照课共体提出的课改阶段性目标和关键结果,制定了学校OKR(Objective
and Key Results,O代表目标,KR代表关键结果)。
今年开春,我校全力落实目标管理内容,在实践中体会到,能否落实好OKR,关键在于开好4个会议:制定会用于制定学校课改目标;对齐会旨在让全体教师理解学校课改目标;跟进会以学校课改主要事项进展为议题进行反馈;复盘会则在学期结束前回顾上一OKR执行周期内的工作,分析对目标的促进作用,探讨未达目标是否需要调整。
有了目标管理,我们凝聚起共识,有信心、有能力应对课改中出现的新情况。
重构:建立课改新秩序
教研成为变革引擎
“学为中心”课共体将课改分为5个阶段:启动阶段、显化阶段、
深化阶段、系统化阶段、生态化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总目标和关键结果。
2024年5月,我校通过了启动阶段的普查验收,对“课改秩序”也有了新理解。
从组织管理角度看,一个人对未来的预期会影响当下行为,而周边人对未来的共同预期的影响更大。在课改实践中,老教师的态度可能影响青年教师对未来的预期,进而影响其行为。星云大师在《成就的秘诀》一书中提到“无畏布施”,即安慰别人,让别人有信心,不害怕。这种信心传递链条对组织至关重要。校长团队将课改信心传递给教师,教师才能服务好学生,实现学校与师生共同成长。因此,课改秩序是一种关于未来的信心共识。
课改秩序也是一种促进协作的管理机制。例如,课共体重视“同步教研”机制建设,要求成员校教师在统一时间、以统一形式、用统一量规参加线上集体教研活动。在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教研是课改的发动机,做好教研管理就是给这台发动机持续加油。
我们的课改秩序从教研流程重构入手。借鉴课共体提出的自主备课教研“总、分、总”3步流程:第1步“总”,所有学科老师一起学习,学科长发布备课任务,提出要求;第2步“分”,分年级分学科按2~4人组成备课小组,进行主备/主改说课、集备研课和分工改课;第3步“总”,学科长以“抽签+主动”方式抽2~3组分享备课经历,把优秀备课方案推荐到课共体参加评选,形成备课教研闭环。
此外,结合课共体对上课、教研的要求和成都大学陈大伟教授的观课议课操作策略,我们总结出学校观课议课操作指南。
例如观课“六要”:站在学生身边入组观察,不坐或站在教室后面;面向学生,观察脸部表情与眼神;持续聚焦一个或一组学生观察;记录关键学习事件;教师分工协作观察不同学生;边观察边记录学生表现,思考教学方法。
再比如议课“4步”:第1步教学陈述,授课教师讲述得失,观课教师完善记录;第2步飞轮发言,观课教师按小组讲述学生表现及教育难点;第3步对话交流,围绕课改主题对话;第4步总结延伸,主持人总结要点,汇总共识做法。
为推进教研流程落地,我们摸索出“
一二三”教研管理机制。“一”是达成共识,认同教研是课改发动机;“二”是明确两条原则,凡有教研活动必有校级领导到场,及时跟进反馈;“三”是执行三项措施——请假报批制、教研准备会和个别沟通制。如此,初步建立了以课共体“同步教研”为根基的课改新秩序。
小组互动交流中,心情特别放松的孩子们
迭代:小步快跑,系统推进
让隐性经验显性化
学校课改是系统工程,非单一课堂的改变,需考虑与课堂相关的外部关键变量;同时,课改也是一个长期自我改进的过程。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不再急切追求短期功利目标,而是静下心来思考:我们现处在哪里?将来要到哪去?达到目标有什么样的里程碑?校长团队需盘点现有资源,按课改路线图,将大目标分解为阶段目标,使其清晰可见。
经多年实践研究,课共体将“学为中心”课改分为5个阶段,每个阶段需做好5个项目:组织变革、课改工坊、同步教研、自主管理和课堂转型。我们逐渐认识到,这5个项目相互联系,共同指向激活学生、解放老师、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价值目标。
“五阶段 · 五项目”课改系统要想在学校落地,还需要动态迭代机制支撑,我校曾因未遵循动态迭代机制而付出过代价。
例如,课共体提出早自习学生自主管理项目要经历“抱”“扶”“放”3个进阶过程,但一线教师最开始无法理解操作要义,容易走极端。我们及时召开研讨会,达成共识:早自习实现学生自主管理的关键在于培养小老师,需经历4个关键步骤,即“我做你看”“我做你帮”“你做我帮”“你做我看”。
但试行中,又遇到其他问题,比如有老师担心小老师管不住学生,就亲自上阵。徐青校长在一次线上会议启发我们增加“你做我信”步骤。随后,我们针对早自习做得好的班级实施“无教师”早自习申请表制度,并要求班主任相信学生,通过自我评估和学校评估后试行“无教师”早自习。
通过小老师培养模型的不断迭代,我们在“教为中心”转向“学为中心”的课堂转型中积累了更多智慧。例如萃取课堂转型“三练”模型,即工坊演练、日常研练和阶段实练。以推进“展示力”为例,每学期聚焦培养师生1~2个课改关键能力,在课改启动阶段,开学第一个月对师生开展体验式培训;每周教研活动中,各学科组围绕“展示力”实操问题进行研讨;2~3个月实践后,总结最佳实践经验形成学校统一方案。
通过小步迭代、系统推进,课改中的隐性知识转化为全体教师可重复使用的显性知识。
学生在新生体验营上展示小组共创成果
成果:从“分数增长”到“生命成长”
经过近两年探索,我们理解了“学为中心”理想课堂的实践逻辑,关键词包括共识、行动、文化、结果以及关键人物与事项。
首先是共识,校长团队和骨干教师团队齐心协力是前提;有了共识要马上行动,一开始步子要小,不断迭代;在行动过程中,逐渐形成以学生立场和团队合作为关键点的文化;同时,关键人物先行先试,合理安排重要事项。只有达成共识、勇于行动、积淀文化,课改才会水到渠成。
我们对课改成果的理解,不局限于学业成绩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在学业成绩方面,通过“对子互学”实现,分为早自习“对子互背”“对子互批”,课堂上“对子讨论”“对子过关”,课后“对子讲课”“对子讲题”“对子讲书”七大场景,并组织教师研讨操作流程,确保课堂上90%以上学生有效完成学习任务。初中部英语组甚至建立“对子公约”,动态配对学生,每月表彰优秀对子。2024年下学期全区九年级英语期末统测,我校均分居全区第三。
在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方面,我们从小组积分管理和学习任务设计着手。前者调动外在动力,后者激发内在动力。
在课改之初,我们对小组积分管理重视不够。2024年暑假,在课共体专家指导下,我们首次系统性尝试七年级新生体验营活动,从中真切感知到小组积分管理对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性。我们提前制作小组评价表,公布奖项和评议量规。5天体验营期间,选派高年级学生担任小老师,要求他们入组帮扶,给学生发放笑脸贴时要说出理由,关注弱势学生并鼓励其发言。每天任务结束后,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工作复盘。到第3天复盘时,看到孩子的点滴变化,老师们认为一切辛苦都值得。孩子们在这种体验式学习中,也感受到成长的快乐。目前读九年级的孟裔辰同学还提出申请,想在七年级新生体验营继续当小老师。
2024年11月,我校举行了一场语文组的观课议课活动,旁听了辛悦老师的《范进中举》一课后,我们切身感受到有意义的学习任务对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性。辛悦老师设计课本剧作为驱动任务,让每个小组负责表演一幕剧,99%学生都参与进来。观课结束后,我随机询问几位学生的学习感受,都说喜欢,有代入感。
“学为中心”理想课堂建设,是一场走向未来的山路征程,我们将一路前行,迭代课堂系统,共同见证旭日东升!
后一篇:AI时代,走向人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