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卷古文阅读试题汇编(2023—2025)
(2025-06-23 08:25:13)
标签:
试题 |
分类: 高三 |
新高考卷古文阅读试题汇编(2023—2025)
梳理近三年新高考一卷的古文阅读试题,可以发现以下几个方面是相对稳定的。
一、古文阅读选材范围涵盖了历史故事、人物传记、思想观点阐述等多种类型。
如2025年的材料一出自《左传》,材料二、三、四分别涉及《列女传》《韩诗外传》和《考信录》;2024年的材料一出自《资治通鉴》,材料二出自王夫之的《读通鉴论》;2023年的材料一出自《韩非子》,材料二出自《孔丛子》。这些材料都体现了对古代文化经典的传承与考查,注重对考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综合检测。
二、题型相对稳定,包括文言文断句题、文化常识理解题、内容概括分析题、文言文翻译题以及对材料观点的理解分析题等。
例如,近三年的试卷中都有文言文断句题,要求考生根据语境和文意进行断句,考查对文言文句意的理解和把握;文化常识理解题涉及古代官职、礼仪、典故等知识,如2025年的“如”“与”“曷为”“若”,2024年的“壮”“亲”“之”“迨”,2023年的“围”“劝”“具臣”“诬说”等,旨在考查考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和运用能力;内容概括分析题要求考生对文言文内容进行准确概括和分析,判断选项的正确与否,如2025年的B选项、2024年的C选项、2023年的C选项等,考查考生对文言文整体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文言文翻译题则要求考生将文言文句子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如2025年的“今鲁君老悖,太子少愚,愚伪日起”“鲁监门之女婴相从绩,中夜而泣涕,其偶曰:‘何谓而泣也?’”,2024年的“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2023年的“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考查考生对文言文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对材料观点的理解分析题要求考生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理解,如2025年的第14题、2024年的第14题、2023年的第14题等,考查考生对文言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三、始终注重考查考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包括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这些能力要求贯穿于各个题型之中,体现了对考生文言文综合素养的考查。
四、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通过文言文阅读考查,引导考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考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和能力,提高考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同时,注重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考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但是,变化也是有的,具体体现为。
选材内容
虽然都选取了文言文材料,但具体内容有所不同。2025年的材料围绕着对国家大事的忧虑和对“借物喻意”故事的辨析展开,涉及郑国子大叔对王室动荡的忧虑、漆室女和监门之女对国家未来的担忧以及崔述对故事真实性的质疑;2024年的材料围绕李陵的故事展开,从《资治通鉴》和王夫之的《读通鉴论》两个角度对李陵的投降行为及其原因进行了阐述和分析;2023年的材料则围绕赵襄子的行赏行为展开,从《韩非子》和《孔丛子》两个角度对韩非子的观点进行了探讨和质疑。这些不同的选材内容体现了命题者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思想观点的关注和考查,也体现了对考生知识面和阅读理解能力的更广泛要求。
考查重点
在考查重点上有所侧重。2025年的考查重点在于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对“借物喻意”故事真实性的辨析,如第14题要求考生概括崔述的观点并谈谈自己的认识,考查考生对材料中观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对故事真实性的辨析能力;2024年的考查重点在于对李陵投降行为及其原因的分析和理解,如第14题要求考生根据材料一概括支持王夫之观点的事实,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对人物行为和原因的探究能力;2023年的考查重点在于对韩非子观点的探讨和质疑,如第14题要求考生概括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对不同观点的比较和辨析能力。这些不同的考查重点体现了命题者对不同文言文内容和思想观点的关注和考查,也体现了对考生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更高要求。
难度设置
从难度上看,近三年的试题难度有所不同。2025年的试题难度相对较大,材料内容较为复杂,涉及多个故事和观点,对考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较高;2024年的试题难度适中,材料内容较为清晰,但对考生的探究能力有一定要求;2023年的试题难度相对较小,材料内容较为简单,对考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较低。这种难度的变化体现了命题者对不同年份考生整体水平的估计和把握,也体现了对考生能力考查的逐步提高和深化。
命题形式
在命题形式上也有所创新。2025年的试题在文言文断句题中采用了涂黑答案标号的形式,这种形式更加直观和方便,也减少了考生在答题过程中的错误;2024年的试题在文言文翻译题中增加了对句子中关键词语的解释,这种形式更加注重对考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2023年的试题在对材料观点的理解分析题中增加了对事实依据的考查,这种形式更加注重对考生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这些不同的命题形式体现了命题者对不同年份考生特点和需求的关注和把握,也体现了对考生能力考查的不断探索和创新。
根据近三年新高考卷古文阅读试题的特点及变化趋势,对2026年高考古文阅读备考有以下启示:
强化群文阅读能力,训练多文本关联分析,如文言文多材料对比、信息类复合文本,注重提炼共性观点与差异。丰富选文类型,除了传统的纪传体、国别体、纪事本末体的文章之外,还要多阅读史评类、哲学类、文化经典类文章。拓展非连续性文本类型,熟悉问答体、图表、图文等多种命题形式,提高灵活应对能力。
深耕教材关联,将课内经典文章的论点、手法及文化内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梳理并应用课内知识。重视教材中文言文定篇的复习,梳理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提高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
提升思维品质,有意识地提升高阶思维能力,如逻辑思维、辩证思维,以应对可能变化的新题型。针对“谈认识”“阐述理由”类题目,培养辩证思维,从历史批判、文化传承等多角度作答。
备考要回归文本细读,提高学生的语境适应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避免机械刷题。优选模拟试题和回归高考真题并重,从选文类型、设题方式和关联教材的角度审视历年高考真题,明确备考方向。关注新出现的题型,了解其考查重点和要求,如文言文断句题的答题方法等。命题趋势将继续围绕有价值的主题展开,紧扣时代主题,深化教考衔接,鼓励跨学科的知识整合以及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
2023—2025新高考卷古文阅读试题汇编
2025年
(三)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郑伯如晋,子大叔相,见范献子[注]。献子曰:“若王室何?”对曰:“老夫其国家不能恤,敢及王室?抑人亦有言曰:‘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为将及焉。’今王室实蠢蠢焉,吾小国惧矣,然大国之忧也,吾侪何知焉?吾子其早图之。”
(节选自《左传·昭公二十四年》)
材料二:
漆室女者,鲁漆室邑之女也。当穆公时,君老,太子幼。女倚柱而啸,旁人闻之,莫不为之惨者。其邻人妇从之游,谓曰:“何啸之悲也?”漆室女曰:“吾忧鲁君老,太子幼。”邻妇笑曰:“此乃鲁大夫之忧,妇人何与焉!”漆室女曰:“不然,非子所知也。昔晋客舍吾家,系马园中。马佚驰走,践吾葵,使我终岁不食葵。邻人女奔,随人亡,其家倩吾兄行追之。逢霖水出,溺流而死,令吾终身无兄。今鲁君老悖,太子少愚,愚伪日起。夫鲁国有患者君臣父子皆被其辱祸及众庶妇人独安所避乎!吾甚忧之。”
(节选自刘向《列女传》卷三)
材料三:
鲁监门之女婴相从绩,中夜而泣涕,其偶曰:“何谓而泣也?”婴曰:“吾闻卫世子不肖,所以泣也。”其偶曰:“卫世子不肖,诸侯之忧也,子曷为泣也?”婴曰:“吾闻之异乎子之言也。昔者宋之桓司马得罪于宋君,出于鲁,其马佚而吾园,而食吾园之葵。是岁,吾闻园人亡利之半。越王勾践起兵而攻吴,诸侯畏其威,鲁往献女,吾姊与焉,兄往视之,道畏而死。越兵威者,吴也;兄死者,我也。今卫世子甚不肖,好兵,吾男弟三人,能无忧乎?”
(节选自韩婴《韩诗外传》卷二)
材料四:
战国之时,说客辨士尤好借物以喻其意,非以为实有此事也,乃汉晋著述者往往误以为实事而采之入书。《春秋传》子大叔云“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为将及焉”,此不过设言耳。其后衍之,遂谓漆室之女不绩其麻而忧鲁国;其后又衍之,遂谓鲁监门之女婴忧卫世子之不肖。而有“终岁不食葵”“终身无兄”之言,若真有其人其事者矣。由是韩婴竟采之以入《诗外传》,刘向采之以入《列女传》。传之益久,信者愈多,遂至虚言竟成实事。乃世之士但见汉人之书有之,遂信之而不疑,抑亦过矣。
(节选自崔述《考信录》)
[注] 春秋末期,宗周王室动荡,晋强郑弱。子大叔为郑国正卿,范献子为晋国大臣。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夫鲁国A有患者B君臣父子C皆被其辱D祸E及众庶F妇人G独安H所避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往、去,与《屈原列传》“使使如秦受地”“臣请往如楚”的“如”意义相同。
B.与,音yù,参与,与《离骚》“恐年岁之不吾与”的“与”读音、意义均不相同。
C.曷为,“曷”作“为”的前置宾语,与《短歌行》“何以解忧”的“何以”结构相同。
D.若,连词,如果,与《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若音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献子向子大叔咨询如何对待王室之事,子大叔认为王室动荡,将殃及郑国,郑国很恐惧,但他现在无能为力,希望范献子早作打算。
B.漆室之女倚柱而啸,邻妇问她为何啸声如此悲惨,漆室女告知原因:晋客的马践踏菜园,我一年吃不上葵菜;兄长溺水而亡,我终身没有了兄长。
C.监门之女说:桓司马得罪宋君,出逃到鲁国,导致菜园收成损失一半;越国进攻吴国,而我失去了兄长。同理,如今卫世子不肖,也可能危及我。
D.根据材料四,《春秋传》中的“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为将及焉”是假设之辞,而漆室女、监门女之事都是由此衍生出来的故事。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鲁君老悖,太子少愚,愚伪日起。
(2)鲁监门之女婴相从绩,中夜而泣涕,其偶曰:“何谓而泣也?”
14.崔述运用三则材料说明了什么观点?请概括他的观点并谈谈你的认识。(5分)
2024年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材料一:
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及贰师击匈奴,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八万余骑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为诬罔,下迁腐刑。久之,上悔陵无救。上遣(公孙)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军无功还,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上于是族陵家。既而闻之,乃汉将降匈奴者李绪,非陵也。陵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单于以女妻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皆贵用事。卫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广利将七万人出五原,击匈奴。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二:
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其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
[注]贰师,指汉代贰师将军李广利。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为将而降A降而为之B效死C以战D虽欲浣E涤其污F而已G缁之素不可复白。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壮,认为……豪壮,意动用法,与《老子》“不贵难得之货”的“贵”用法相同。
B.亲,父母,可偏指父或母,与《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的“亲”意思不相同。
C.“彼之不死”与《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法不相同。
D.迨,等到,与《项脊轩志》“迨诸父异爨”的“迨”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陵擅长骑马射箭,受命在酒泉、张掖训练军队。李广利出击匈奴时,李陵请求以少击众,率五千步卒深入单于王庭,王夫之认为这是“自炫其勇”。
B.李陵遭遇单于三万人马,奋力作战,单于震恐,召八万人围攻李陵,李陵率军杀敌数千。对于李陵的战功,司马迁称赞他虽败犹荣,而王夫之则未置一词。
C.李陵投降后,武帝大怒,司马迁竭力替李陵辩白。王夫之认为,司马迁这样做的原因,是担心如果不及时为李陵掩饰罪过,就会损害李广的声誉。
D.武帝误信李陵帮助匈奴训练军队,诛杀李陵家族,其实帮助匈奴的是李绪。王夫之认为,即便灭族之祸可以归罪于李绪,李陵的罪责也无可推卸。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
(2)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
14.王夫之强调李陵“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5分)
2023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襄子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陈人有武臣,谓子鲋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注]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韩非子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张本E然F后难之G岂有H不似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
B.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
C.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
D.子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子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14.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2025
(三)(22分)
10.(3分)BDF
评分参考:
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四处及以上不给分。
11.(3分)D
12. (3分)
B
13.(8分)
(1)(4分)现在鲁国君主年老糊涂,太子年少无知,愚昧欺诈的事情天天发生。
评分参考:
译出大意给2分;“悖”“日”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4分)鲁国监门的女儿婴随人一起绩麻,半夜哭泣起来,她同伴问她:“为什么哭泣?”
评分参考:
译出大意给2分;“中夜”“何谓”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14.(5分)
观点:对“借物喻意”的故事,刘向、韩婴不应该直接采信,后人不应该信而不疑。
认识:对古书中的记载不宜盲目相信,而需加以辨析;对于“借物喻意”的故事,重在理解故事所阐述的道理,不必强求其真实性。
评分参考:
答对观点给3分,认识每答对一点给1分。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024年
10. ADF
11. C
12. C
13. (1)(我)希望能独立带领一队,到兰干山南去分散单于的兵力,不要让匈奴专门针对贰师将军的部队。
评分参考: 译出大意给2分;“分”“乡”两处, 每译对一处给1分。
(2)李陵说:“想得到适当的机会来报答汉室”,是愧对苏武而给这件事情找个借口。
2023年
10.10.(3分) CEG
11.(3分) B
12.(3分) C
13.(8分)
(1)(4分)我的群臣没有不对我有骄傲轻慢之意的,只有高赫没有失去君臣之间的礼节,因此把他放在前面。
评分参考:
(2)(4分)请允许我大体说说一隅之见,先生您细察一下它是否真实(可信)。
评分参考:
14.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很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细则:要抓住事实依据,再评价。“孔子去世很多年”的信息2分。)
评分参考: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