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曾国藩从名落孙山到人生开挂的一步是怎样迈过的?

(2025-05-21 15:44:02)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曾国藩从名落孙山到人生开挂的一步是怎样迈过的?
李韶军 
大家知道,曾国藩小时候的愚笨是远近闻名的。老曾家上溯五百年,也没出过一个秀才。他自己考秀才前后就考了七次才过关。特别是道光十二年,他第六次参加秀才考试,他不仅名落孙山,而且被当时的主考官“悬牌批责”。什么意思呢?每次考试后,主考官就会挑几篇文章出来,作为范文,供大家分享。范文里,有好的样板,也有不好的典型。不幸的是,曾国藩第六次考试的卷子被作为反面教材。主考官说他这篇文章是“文理欠通”,说他文笔尚可,但是道理没有讲通,大家要引以为鉴。

可以说,“文理欠通”是很严重的批评。大清顺治九年的时候,给考试定了“六等黜陟法”规定:文理平通者列为一等,文理亦通者列为二等,文理略通者列为三等,文理有疵者列为四等,文理荒谬者列为五等,文理不通者列为六等。所以,文理欠通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并且相当于在全省点名示众。

这是曾国藩在考场上的最大一次,但是也是最后一次的失利。自此以后,他的人生结束了霉运,仿佛开挂一般飞黄腾达。次年,道光十三年,他第七次参加院试,终于得偿所愿,榜上有名。中秀才后的第二年,他参加湖南省乡试,高中湖南省第36名举人。四年之后道光十八年,在他二十七周岁的时候,一举踏上了人生考试的巅峰,高中进士,成为时代的宠儿。可以说,“悬牌批责”事件,在他人生跌入谷底的档口,却是触底反弹的“里程牌”。

我一直比较奇怪的是:为什么老曾从名落孙山到逆风翻盘,这一步是怎么实现的呢?于是,就去查了一些资料,找了一些他人生第一次逆袭的草蛇灰线。

第一,善于反思,查找原因。六次的失败,原因在哪里?老曾陷入到了深深的反思之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他分析还是因为自己太笨了。笨的原因是基因不好,智商不高,老曾家祖上就没冒过青烟。祖上十八代就没有出过秀才。解决的办法是:继续努力,勤能补拙。这次“悬牌批责”不啻是给他响亮的耳光,但是更激起了无穷的斗志。他笃信“爱拼才会赢”,决心破釜沉舟从头再来。


第二,屡败屡战,志不言败。六次惨败,换了别人,早已失去了信心和勇气。老曾,不对,小曾同学却没有因此缴枪投降,而是重振旗鼓,收拾河山,放下包袱,再次踏上漫漫赶考路程。如果说当时的心里没有灰心丧气和壮阔波澜,我是不相信的。但是我更相信他的坚守和毅力。其实,有的时候,笨点也挺好的,就会少了一些所谓的大聪明的投机取巧。当小曾后来成为老曾的时候,他说过一句话“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还说“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有恒”。以及后来,他和太平军战斗时“结硬寨打呆仗”的风格,在考试的时候已经埋下了伏笔,打下了底子。

第三,大处着眼,不拘小节。当然了,用力不能蛮干。再重复之前多次失败验证过的老路是不行的了。小曾从这次事件里,学会了从过去的固有思路中奋力突破,寻求改变。主考官说自己文理不通,那么,是怎么个不通法呢?主考官倒也不是一概否定小曾,在批评的同时,也说他文笔尚可。文理不通,说的是他作文的谋篇布局有问题,或者是没有注意到结构性的问题。通俗点说,只是专注到华丽的辞藻和生动的语言,而没有在整体的框架和结构上思考与谋划,所以使得小处看的还行,但是大的结构却不是那么地讲究。就像是一个人写字,单看一个个的字还可以,但是整篇文字堆叠一起,就看的比较凌乱无章缺乏美感。症结找到了,小曾同学在后面复习的一年里,重点就放在如何谋篇布局方面。当他看到一个题目,就先把提纲和整体结构框架写出来,并注意各个结构板块之间的逻辑关联,注意每部分内容与整体的衔接与贯通,使得整体文章成为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有机整体。这个吧,不光是小曾同学需要注意,我们大家平时写文章写论文,也是必须要做好的第一步呦。


第四,学习范文,横向比较。小曾同学足够努力,也有恒心。为什么总是考不过关?除了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老师能力不强。他的老师是他爹——曾麟书。老曾也很努力,但是四十三岁才中的秀才。他自己都这么费劲,教出的徒弟能优秀到哪里去呢?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老曾的教育方法十分落后,就是一招——死记硬背。这是一种相当传统的教学方法,如此这样教下去,就把小曾的灵性、活力和创新思维给固定封存住了。所以,小曾写出的文章才会四平八稳,缺乏动人之处。那怎么办呢?这老师也不能随便换啊。小曾想了个办法,既然现成的优秀老师不好找,那就需求借助其他优质资源。他八方努力,找到了以往考试的优秀试卷,特别是和自己同题目的优秀范文。每天,他都悉心地揣摩,自己和人家的差距在哪里?为什么人家会这么写,自己怎么没有想到?如果换了现在,自己会怎么写?如果换个其他角度,还会有什么样的创新想法?……在学习范文、不停地横向对比的基础上,小曾生锈的思路慢慢地打开了,他的眼界拓展延伸了,想法和创意也逐步增多了。原先被封印的固有观点逐步破冰和瓦解了。通过学习优秀资源,与优秀的不曾谋面的作者对话、聆听教诲。小曾走进了不一样的广阔天地。

第五,静而思之,不慌不忙。临场发挥很重要。第七次走进考场的时候,脱胎换骨的小曾同学有了底气和信心,他自信找到了作文的法门。以前十六年没有学通的他,似乎打通了关节和任督二脉。坐在考棚里,小曾宁心静气,不慌不忙。没有像往常一样仓促下笔。而是看着题目,默坐思考了半个时辰。他告诫和提醒自己别慌、别乱、失了方寸。静思之后,他在胸中构思了整篇文章的结构和脉络,然后一部分一部分的徐徐展开书写。写好提纲后,他在每段的文字上又细细打磨,不断修改,使得各段内容的精准文字与整体的系统构思有机和谐地结合起来,做到总分协调,详略得当,相得益彰。结果也证明了他的成功与完美。

说点现实点的吧。还有两周多一点的时间,1400万名学子将步入高考的赛场,据说报名和参考人数又创了新高。考场如战场,胜败是常事,盛衰皆无凭,实力加运气,总有几家欢乐几家愁。金榜题名,自然是可喜可贺。即便是考试结果不能令人满意,家长和孩子们,想一想曾经无数次失败而又登上成功彼岸的曾经落榜生——曾国藩,也许会有一些慰藉和启示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