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生时,既要会“情感感化”又要会“制度管理”
(2025-05-18 15:27:2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教育学生时,既要会“情感感化”又要会“制度管理”
前段时间,知乎上有个问题《如何评价湖南一校长站垃圾桶旁吃剩饭的行为》很火爆,下面的一个回答,也道出了教育管理的真谛。他是这么说的“人们懂得教化以来,常用的诲人不倦的路子,有两类:一个是感性路线,类似道德、宗教以及个人行为感化。另一个是理性路线,类似规矩、规范、法律”。
确实如此,道德和纪律都会约束学生的行为,但是这两种方式所注重的方向是不同的。像感性路线倾向于提升学生行为的上限,而理性路线则是限制学生行为的下限。
举个例子:学校想要打造文明卫生校园,必须解决校园垃圾问题。
学校可以通过召开卫生教育大会,让学生认识到捡拾垃圾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捡拾垃圾。老师也要带头捡拾给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受到道德约束,通过感性路线提高了学生行为的上限。
通过完善校规校纪,把不乱扔垃圾、随手捡拾垃圾当做学生的行为标准。违反之后,学生将要接受一定处罚。这就是让学生受到纪律约束,通过理性路线控制学生行为的下限。
如果,你是责任老师的话,你选择哪一种?
选择第一种,有可能会面对一种现状:学生就是不捡拾垃圾,而除了苦口婆心劝说之外,毫无他法。选择第二种,是不是感觉只有冷冰冰的制度,校园里只有管理,而失去了教化?
其实,在班级管理中有两个常见的管理误区:
一是重感化轻管理,因为你不能保证每个学生的道德标准是一致的,更不能自己的道德标准去揣测、要求他人。
二是重管理轻感化,因为,教师培养的是鲜活的生命,而不是冷冰冰的人。我们是在做教育,不仅要告诉学生要怎样做,更要告诉学生为什么这样做!
所以说,单纯的以感化为主的“人治”和以制度为主的“法治”各有利弊。
因此,在班级管理中要将这两种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从内在提高认识,从外在约束行为。在提高学生道德标准的同时,也要有明确的纪律去规范行为。
在班里管理中要多挖掘学生的亮点,多去表扬,树立正面典型、做好正面的引导。也可以安排班干部专门去发现、记录班级的好人好事儿。这样坚持下去的话,学生的道德标准不断提升,将会耻于违规、违纪。
当然,对于违纪的行为,也要雷厉风行的处理。就像毕淑敏所写《孩子我为什么打你》: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毕淑敏,写出了很多了母亲的心声、也写出了班主任的心声。孩子的成长过程,当我们苦口婆心的感性教育失去效果时,要果断用规则、纪律进行理性教育!
感性教育(人治)、理性教育(法治),这些都是班级管理中的常用教育手段,最后希望孩子能够进行自我教育(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