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理群:上下求索,永远进击,决不回头
(2025-05-09 07:50:29)
标签:
杂谈情感 |
分类: 杂谈 |
钱理群:上下求索,永远进击,决不回头
“立足乡土、敬爱自然,回归人本,走向未来”,我对这样的从乡村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理论表述高度赞同,我从肖诗坚身上看见了中国乡村教育的希望。
——钱理群
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进行视频演讲
(本文整理自钱理群教授于2025年4月19日在贵州省正安县“未来乡村教育交流季”上的发言)
首先是讲我和肖诗坚老师的一个交往,我们都是北大的同学,所以和她有一种特殊的关系,我回顾了一下,实际上从2005年时,我当时写了一篇文章,就提出来我对这个中国教育问题的关注--以后要从城市转向农村。但是我在2005年提出这个转变的要求以后,我自己感到很为难,因为那时候我年纪已经大了,我已经不可能再到农村去进行教育,所以我就等待办农村教育的人,从2005年等到2016年,九年后肖诗坚和我联系,说她要到贵州去,做乡村教育的实验。我当时心里非常的兴奋,我终于等到了这一天,足足等了9年,我看到肖诗坚有很强的行动能力。
四年以后,在2020年她出了第一本书《大山里的未来学校》,在贵州搞乡村教育经验的一个总结。她把这本书给了我,我立刻写了一篇比较长的序言,这样来发挥我对农村教育的想象,并且把她的实践做了一定的理论深度的总结,以后我好几次在公开场合上,以及后来在2020年及2022年的中央电视台的一档节目当中,我都讲到肖诗坚的教育思想“立足乡土、敬爱自然,回归人本,走向未来”,我对这样一个从乡村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理论表述高度赞同。那么一直到2025年她这本新书《吾乡吾土教育实践与探索》出来后,我仍然要做一篇长篇的序言。所以我说,我跟肖诗坚是真正的知己,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我们都是相通的,这是非常难得的。我觉得我从肖诗坚身上看见了中国乡村教育的希望,这是我要讲的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我们有共同的信念。她的这本《吾乡吾土教育实践与探索》中有几篇序言,我注意到俞敏洪写的序言题目叫《大山深处探索未来》。我觉得这点正是我们的共同的信念,就是大山深处的教育,是未来的教育。这正是我们理念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我们的农村教育是要立足于大山深处,就我们现在实际上很多数字都表明,我们乡村教育正处在一个往下走的一个状态。
但是肖诗坚和我都共同提出了乡村教育,作为中国乡村建设和中国教育的突破口;相反也就是乡村教育正在处在一个压抑的一个状态,我们反而将乡村教育作为乡村振兴以及中国教育的一个突破口。这是我们两个共同的一个理念,我觉得她做出的成绩非常令人感动。我特别注意到,这些年她的乡村教育有明显的理想主义的色彩。但是在这些年也得到了地方教育局以及地方支持,我觉得她解决了一个在中国现实条件上推动中国教育的一个难题。
我们现在的教育是应试教育,目前还不可能脱离应试教育。那么怎么把理想教育和应试教育两者兼顾下来?我看到肖诗坚提供的材料,她用理想主义的理念培养出的学生,不仅是自己的独立思考,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同时考试成绩非常好,这证明了应试教育和理想主义教育是可以找到某种契合点的。既可以做到培养有理想的学生,同时学生也能适应现行教育和现实生活。这个让我非常惊讶,因为以前我们大多都是追求理想教育通常把它和应试教育对立起来。所以就看到了肖诗坚的优势,她的教育有很强的实践性。因为考虑到中国的教育现状,所以才走了这么一条成功之路,我觉得这个经验非常值得推广。我也很感动,说实话要我来搞教育就做不到这一点,这非常难得。但是我后来想想也不是绝对不可能,其实我们过去的教育经历中我也有类似经验,这条路很有价值和意义。
探索未来,这也是我最近一直在提倡的未来学的研究。我现在提倡的养老学和乡村教育,它们之间有某些相通的地方,甚至理念上有相通的地方。我研究提出了一个基本观点,所谓养老,它实际上就是一个理想的生命状态,就是回归人的生命的本真状态,回归生命的本质状态。我提出五大回归,第一回归自然、第二回归童年、第三回归家庭、第四回归日常生活,第五内心世界的回归。和肖诗坚强调的有相同之处,敬爱自然、回归人本。
其实我的人生就是这样,我在和社会各界的朋友接触中,感觉到年轻一代正在寻找新的出路。我觉得这五大回归有现实意义的,“回归自然”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这一代人,是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与自己斗其乐无穷。我们是和自然搏斗,这整个就是一个破坏大自然的。现在年轻人最大的问题在哪里?就是他们接触的大自然是经过改造的大自然,而陶行知的乡村教育的最大特点是立足本土,立足本土是真正的教育,它提供了很丰富的语言。
回归童年,我和儿童心理学家王金波先生有个共同的观点,人的一生跟童年有两次相遇。小时候很自然的就是童年,但到了老年又自觉的回归童年。我们要回归什么样的童年呢?童年三大特点,第一特点是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第二特点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第三个特点,童年要会玩,喜欢玩,而且会玩,而这样三个东西恰好是当下中国的年轻一代所缺少的。所以就当下新一代提供一个特殊的一个路径,就是回归童年、回归自然、回归家庭。
现在我们提倡家庭教育。我和王金波编的书通过为家庭教育提供的教材,我接触过一些非常苦恼的父母,我给他们出主意,就是开拓一个家庭教育,每星期都花一两个小时和你的孩子一起读书。就读不同的书,这样不只是可以解决家庭读书的问题,同时造就一种家庭文化。你和孩子一起读书,开始是家长读为主,然后孩子读为主,然后你们共同读书。因为我们现在中国家庭会遇到一个问题,很多人都会感到很苦恼,孩子到了高中阶段以后,就和父母略微疏远了,他什么话都不跟你说了,你根本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但是我们如果从小就有家庭氛围,你跟孩子一起读书、一起讨论,开始以你为主或以孩子为主,这样就能找到家庭教育的氛围,可以成为当下中国家庭教育一个非常重要基础。再一个是回归日常生活,这是疫情期间提出的一个新问题。一定要把日常回归的生活,提高到让生活文化就吃文化、穿文化、喝文化,提高到文化的高度。回归正常生活,就会有一种新的意义和价值。这就是回归内心世界,因为人最后回归自己内心的一个世界。现在的年轻人存在很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内心世界,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一个问题,特别是回归生命的本质状态,是给年轻人一个目标,同时给他提供一个生活的梦想。这五大回归是可以做到的,并不是完全做不到的,这给年轻人指出一条新的出路。其实是给这些困惑中的人类提出了新的动向,接下去怎么办?
还有就是面向未来。对于在很多讲话场合我都提倡我们要面向未来。面对现实和历史或许会悲观,但是面对未来就可能会有新的曙光。在高科技的时代,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时代,要利用好人工智能的优势。
我反复说的历史巨变,这个历史巨变不仅仅是指政治经济的巨变,更是思想文化、学术教育的巨变。我觉得这种巨变是带有根本性的,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现在正面临着一个历史大转折的关键时刻,给我们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我们面对这个历史大变动,首先保持除了政治、经济、文化之外,还有思想学术教育。就我们对既定的教育观、既定的学术观、既定的文学观都要进行质疑,重新思考。比如说教育,我们现在教育,在这个高科技的时代,很多事情机器人都代替了,那么人干什么呢?就像陈丹青先生提出来,我们现在要一心读圣贤书,同时也要关心窗外事。这是要引导年轻一代,不能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还要参加社会实践,要有高度的自觉,有非常丰富的人生经验和非常丰富的生命的体验,这样在学术上甚至文学创作上才可能有新的一个高度。
我觉得现在是历史的转折时期,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肖诗坚为什么能够做到陶行知的这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背后的支撑她的是什么?我注意到书的开头引述了屈原的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而且在后序里不断提到这句话,我看了以后也非常触动,也引起我的一个回忆,是我的学生时代留下了一个永恒的记忆。
那时我坐上长江轮船,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在一天晚上,我面对着长江流水高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很多学生跟着朗读,
有人读出毛泽东的一句话“命运面前碰得头破血流也绝不回头”。然后我们又加上一句流传甚广的鲁迅的话“永远进取”,这构成我的人生座右铭——“上下求索,永远进取,绝不回头”。这也成了我和我的学生们,我们这一批人的一个共同宣言。我在北大上最后一课的时候,就把这三句话留给了北大的学生。在这一点上我也和肖诗坚有强烈的共鸣,我们两人之所以有这样巨大的动力和智慧来做这前所未有的实行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其最根本的动力就是“上下求索,永远进取,绝不回头”。现在的年轻一代为什么做不到?原因就在于没有这样一个基本的信仰,这可以说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一个最重要的历史经验,就是要“上下求索、永远进取、决不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