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陶行知“六大解放”赋能教育家型教师成长
(2025-05-07 21:42:56)
标签:
杂谈情感 |
分类: 杂谈 |
以陶行知“六大解放”赋能教育家型教师成长
2024年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意见》提出,到2035年,教育家精神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实现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成为常态,教师地位巩固提高,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之一,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优秀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如何用教育家精神建设高素质专业化队伍,以达“优秀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涌现更多教育家型教师?我认为,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第一责任人的校长,不妨可以借用陶行知“六大解放”理论,为教育家型教师成长赋能。
一、解放教师的头脑和双手,赋能教师“知行合一”
陶行知认为,解放头脑就是使他能想,解放双手就是使他能干。“解放头脑”,意味着要让教师成为有思想的人。有思想的教师,主要表现在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主张,是用思想引领实践的人。“解放双手”,意味着要让教师成为会实干的人。会实干的教师,主要表现在有自己的教育实践、教育阵地、教育对象,是用实践践行思想的人。要引导广大教师成为教育家型教师,首先就要让教师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有动手实践能力的人。
成尚荣先生在《年轻的品格:教师的精神气象》一书中指出,“教育家,在我看来,首先是一种精神的光照。教育家人物谱,首先是教育家精神谱,其次是思想谱。”教育家必定是一个人格独立、思想独立、精神独立的教师。培养教育家型教师,就是要解放教师的头脑,让每一个都有探寻教育梦想的权利,让每一个教师在成长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正如顾明远教授说的:“只有拥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并且在实践中确实实现了自己的教育理想的人,才能真正地成为教育家,才能被称为教育家。”没有教育思想的教师,永远只是一个教书匠,难以成为教育家;没有教育思想的教师,永远不可能培养出有思想的学生。
教育家型教师,不只是一个纯粹的“思想家”,更是一个“实践家”。思想需要实践印证,需要实践澄清,躬身教育实践是教师成为教育家的最基本也是必不可少的路径。离开教育实践,教师的成长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开教育实践,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教育家。培养教育家型教师,就要解放教师的双手,切实保障教师实践的权利。让教师在“躬耕教坛,教书育人”的教育实践中,研究学生、研究课堂、研究教材;让教师在“教学相长、教学合一”的教育现场中,观察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唯有实践才能出真知,唯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
伟大贤哲王阳明先生提出“知行合一”,他认为“知”与“行”并非两个相互独立的概念,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统一体,强调“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要成为教育家型教师,就要赋予教师“手脑并用”的能力,唯有同时解放头脑和双手,才能助力教师达成“知行合一”。
二、解放教师的眼睛和嘴巴,赋能教师“读写共生”
解放眼睛就是使他能看,解放嘴巴就是使他能谈。“解放眼睛”,意味着让老师成为爱阅读之人。爱阅读老师,往往会从教育经典、教育名著、教育专著中汲取教育智慧、吸收教育经验。“解放嘴巴”,意味着要让教师成为“能说会写”之人。就是要让教师善于发表教育看法、教育见解、教育主张,并能用文字书写教育故事、教育主见。李镇西认为,“一个教师,只要不停地实践,不停地思考,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是可以成为一个享受职业幸福的人的。”可见,要让教师享受职业的幸福,在幸福中成为教育家型教师,阅读与写作是必不可少的。
阅读之于教师就是精神食粮,没有阅读就难以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言:“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可以丰厚教师的专业理论、教育底蕴,还可以充盈教师的精神世界;阅读,可以引导教师树立教育理想、追求教育真谛,还可以润泽教师的精神品质。苏霍姆林斯基早就说过:“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前面坐下来,深入地思考。”唯有阅读,才能提高教师对职业的认知、提高成长的动力、滋润自己的人生。不爱阅读的教师,是永远不可能成为教育家的。
什么是教育家?《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是:“在教育理论或实践上有创见、有贡献、有影响的杰出人物。”由此可见,除了教育实践之外,教育理论也是成为教育家的必备要素。纵观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他们无不都是在教育理论上拥有自己的建树和主张。可以说,每一个教育家的成长都离不开写作。他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在阅读的日积月累中,引发教育反思,研究教育问题、撰写教育感悟、书写教育人生。如果说阅读是输入,那么写作就是输出,教育写作就是把自己对教育的思考转化为理性的认识和理性的文字。加拿大教育学者马克斯·范梅南指出,写作是某种自我制造或自我塑造。培养教育家型教师,就要引导教师走上教育写作之路,在写作中成长自己、成就自己。
特级教师李志欣认为,“如果说,实践成就教师的底气,阅读滋养教师的灵气,思考促进教师的锐气,那么,写作造就教师的名气。”新教育实验也认为:专业阅读,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是站在自己的肩膀膀上攀升。可见,要成为教育家型教师,必须要给予教师一双爱阅读的眼睛和爱写作的双手,助力教师拥有“读写共生”的能力。
三、解放教师的空间和时间,赋能教师“自主成长”
解放教师的空间,就是让他们能到更广阔的空间去取获取更丰富的学问;解放教师的时间,就是不要用各种任务、杂事、琐事等把他们的时间填满,让教师拥有更多的自由的时间去思考、去学习、去实践。解放教师的空间和时间,意味着让教师成为一个“身心自由”的人。“身心自由”,意味着不要把教师一直束缚在“三尺讲台”,而要引导教师多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让他们去寻找更好的发展平台、更大的展示舞台;意味着要给教师腾出成长的时间,让他们拥有自我管理、自我支配、自我成长的时间。
教师的成长,不仅需要物理空间,还需要精神空间。物理空间,主要是指教师思考、实践、研究、阅读、写作、展示等空间。比如,学校要为教师创造丰富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教室里展现教学激情,在科创室纵情研究,在阅览室静心阅读、倾心写作。同时,学校还要为教师搭建更大的成长空间,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让教师结识更多教育专家、教学名家,登上更高层次的展示舞台。精神空间,主要是指信任和欣赏的工作氛围、独立和丰富的精神世界。对于教师的成长,学校要给予最大的支持和鼓励,用信任和欣赏激发教师成长的内驱力;校长要把教师成长放在首要位置,包容教师思想的独立性、风格的独立性,用丰富的活动丰盈教师的精神生活。以此帮助教师拓展成长空间,摆脱精神枷锁,激发教师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成长力。
教师的成长还需要时间,不仅包括教师用来自主发展的时间,还包括等待教师成长的时间。学校要为教师减少不必要的干扰,为教师成长营造“清爽”的环境,要敢于拒绝、智于拒绝一切不必要的干扰,让“潜心教书、静心育人”真正落到实处,不再成为一个口号;要在学校内部给教师减负,不加码、不加量,让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务正业”“干正事”。同时,校长还要学会耐心等待教师的成长,摒弃功利心,不急不躁,耐心守候、细心呵护,用欣赏风景的姿态欣赏教师的成长。正如李希贵所言:“我们的教育需要学会等待,学会等待才是教育应有的姿态。”教师有了成长的时间,不一定能够在短期内马上得到成长,也不一定在短期内立马收获成果。成长是有规律的,它的本质就是一个慢过程,更是一个由内而外生长的过程。
赋能教育家型教师成长,最需要的就是自由的时间和自由的空间。时间和空间是教师自主成长最基本的条件,也是最需要的要素。只有教师拥有了可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和自由发展的空间,才能让教师醉心于教育研究、教育实践、教育阅读、教育写作。唯有如此,教师才能真正走向教育家、走近教育家,成为教育家型教师。
人民教育家于漪曾说过:“古今中外所有留名史册的一流教育家几乎都具有这样的共性:他们从来不是关在自己的书房里闭门造车、空谈教育,也不是囿于个人之局部经验而沾沾自得,而是在实践中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索科学的教育规律,最终在理论上有所建树,逐步构建起他们的理论体系。”陶行知的“六大解放”理论虽然是针对学生而提出的,但对当前建设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和打造教育家型教师同样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后一篇:一堂好课标准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