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热热闹闹的“导学案”,能否真正发展素养?

(2025-04-26 16:50:52)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热热闹闹的“导学案”,能否真正发展素养?

“导学案”——相信是这些年来,广大一线老师研学最多、最为熟悉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了。

它也是近年来最为热门、最受热捧的我国基础教育、课改教改的一个贯彻发展项目,无论五湖四海、大江南北的区域教育、基层学校、常态课堂,都不乏它的影子或影响可见可观。

如果套用流行音乐、明星娱乐圈的那一套说辞,“导学案”当之无愧为:当下目前我们国内教育教学界的人气最高、一线巨星、顶流偶像、当红炸子鸡的“现象级性质”。

那么,导学案,何以如此“红”?

这或许是需要我们更深度研究探讨的。



“导学案”通用的基本定义:

导学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而编制的学习活动方案,它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流程等要素,其设计实施的路径路线旨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

导学案以学生高效学习为本,以“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配合教师科学系统的评价,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自主发展。导学案的主要功能是“导读、导思、导做”,其实施的高级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导学案”通用的操作模式:

导学案通常依据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当堂检测评估、课后拓展延伸这五大环节进行编写,基本步骤主要包括:

1. 确定教学目标:教师需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等,以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2. 分析学情:了解学生的先前知识水平、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态度,有助于教师根据学情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

3. 设计学习任务和方法: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设计合适的学习任务和方法,如小组合作、讨论、实践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4. 编写导学案主体部分:包括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等,这是导学案的核心内容。

5. 设计检测与评价:在导学案中添加相关的检测与评价内容,设计一些问题或练习,以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或进行自我评价。

从基本定义与操作模式来看,导学案无疑是建构完全的一个教学操作系统体系,它的出发点、追求目标也是十分契合时下我们推崇的高效课堂、高效教学、好课评价等等等的教改课改实施。

只是从目前所能够观察到的“导学案”教学案例、课堂形态来看,它的发展似乎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现实问题,和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学界困惑。


一、导学案,越发程式化、模板化、套路化。

这是导学案在广大学校、老师、课堂落地实践中最大的突出问题或畸态现象:导学案越发走向了彻头彻尾的程式化、模板化、套路化,而这“三化”也使得导学案变得越来越僵固机械。

老师组织设计导学案的工作,沦为了借鉴复制及贯彻推行各种各样的一课学案之套路模板,整个程式内容并无新意动态且需要动脑用心了。

很多很多老师越是深入研学导学案,越会发觉它——根本不需要自己去切合班级学情、课程内容、课堂动态而设计而拓展,网络上现实中就既存大量大量所谓名师名校定义标准的一课相关“导学案模板”——它们完全可以拿来就用。

而仅就课程内容教学设计、知识点学习目标而言,这些既存的名师名校学案套路模板——它们绝大多数时候,不论是横向纵向来看,也会远远比教师自己一人、年级教研备课组费心费力整出来的“东西”——更成熟、更精准、更高效、更完善。

可能也由此,广大专家学者、学校领导、区域教育部门,也都直接是在极力推动推行这些套路模板学案的使用或落地。不乏有学校或教育部门强制统一发文框定一线老师务必使用这些套路模板学案,甚至规范要求为一线老师课堂教学评价的细致考核标准、细化高效指标。



二、导学案,扩充得越来越应试化、题海化、封闭化。

如果系统深入研究当下普遍的通用的流行的广大学校课堂所运用的各种各样导学案成果成品,尤其是跨区域、跨学科、跨时期的海量学案样品对比来看,就一点也不难发现一个令人担忧或痛心的事实现实:

随着导学案在各地教育部门主导的快速扩充和落地推进,整个导学案的系统似乎都在急剧扭曲,呈现的特征就是:越来越应试化、习题化、封闭化。

导学案越来越像一份份一课教学应试化的预习作业题集;它们的题目数量越来越多、题目设计越来越精、题目难度越来越深。而且导学案的建构与实施,在一课教案顶层设计上,就完全可以抛弃或离弃客观现实、真正真切的学生学情、课堂实情、教学动态、课程日常变化等等。

也就是它可以完全独立存在,直接系统建构成为一个封闭却标准的成熟教学体系,直接服务于面向于考试考点、应试技巧、教参教辅、教师意志、行政考核;更可以根本无须依靠依托学生主体的动态的实际的学习状况及课堂需求需要。

这种“无根之木”“本末倒置”“空中楼阁”式的畸形畸态发展现象,似乎在导学案主导的教学课堂上,正越来越普遍化、标准化、系统化发生着。如此之现状,应该是不能不令人去省思或警醒的。



三、导学案,在实际课堂中日渐演变成为了形式主义、留痕主义、考核主义。

国家新高考、新课标、新教材的教育指挥棒,叠加坚实落地的“双减”教学系统改革,当下正如火如荼开展着,毫无疑问它们纵深的指向导向都是在空前突出学生素养发展的核心性、自主性及建构性。

很大程度上来看,“导学案”也正是在国家教育这些大背景下、大环境中,一跃成为了各地课堂教学主流的“香饽饽”。

只是“导学案”到今天的纵深发展、大范围推进,整体形态境况也高度出现了教育界有必要去重视的一系列棘手新问题。其中最典型在于:导学案,在实际课堂中日渐演变成为了形式主义、留痕主义、考核主义。

形式主义是导学案可以直接架空学生为根本主体的自主个性学习权利,可以完全无视或无须依托真正真实的课堂动态实情,以及可以不必要尊重学生、学科的素养核心建构发展需求需要。

它在实践实操过程中容易变质为追寻教学功利性、高效指标性,使得模式形式上直接全面系统导向于建构于教师的意志、书面的输灌、解题技术驯化等。

留痕主义是导学案的书面化、习题化、作业化。这一点或许很多一线老师可以感受得到,学生逐步逐渐在完成导学案的程式进程中,变得似乎愈发思维麻木、僵化机械、疲劳疲乏,因为它日渐演化成为了一份份课后习题作业,且其通常的作业形式流程——大体就是进行一课知识点预习,与完成越来越多数量的题目演练解答。

这无疑已与传统形式的做作业、抄作业“并无多大区别”了。总之,不论有无做好,硬性要求就是必须存有各种各样的学案书面习题作业“留痕”。

考核主义就更为显而易见。

一方面是越来越多学校及行政部门,通过规范或强制推行推广导学案的模板模式,制定了相关种种的学科课堂的细化考核标准、量化考评指标,使得一线老师在课堂教学运用、一课备课教研等进程过程中,必须重视它,必须重用它;

另一方面是学生的课后作业、课前预习,做得如何,学习如何,同样是通过一份份导学案题集题册,而进行直接考评、直观考核。


四、导学案,一课教学操作上能够高效实现老师全盘控导的“满堂灌”“一言堂”“应试驯化”。

过去,“满堂灌”“一言堂”是我们课堂教育中非常常见的负面现象。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教育界都是旗帜鲜明地批评这两种现象,它们高度违背了现代教育的理念,在今天是更值得我们去摒弃与革除的。

有意思的是,借助于导学案的模式,在一课教学操作上,老师却能够全盘导控并高效实现课程课堂内容的“满堂灌”“一言堂”。

不过稍微与过去的负面现象不同,在于老师未必需要从头到尾讲解知识点,全程细致导控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点,以及占据绝对课堂发言权和主导地位,大家只需要通过把满满当当的知识点,灌注到书面化习题化的“导学案”,即可高效直接实现了。

至于一课实现高效的应试驯化,老师在“导学案”教学操作上就更为简单干脆高明了,直接在学案内容组织设计上,灌注各种各样考点要点,加大难题偏题数量,即可。

相信任何一位一线教师都不难观察或察觉到“导学案”功能作用,的的确确是可以轻而易举实现得了“满堂灌”“一言堂”及“应试驯化”的高效神效。

籍此,华南师范大学博导郭思乐教授就在《人民教育》专题撰文一针见血地指出了:

学生的课前学习任务或自主活动,不应该是指向导向于教师把自己习惯性的意志(师本),教参教辅的呈现(本本)、考点的呈现(考本),用课前先学预学的强化名义,以文案、学案、导案的书面形式,转变为学生的必须学、必然学。

这些“案”,本质相当于把以往口头权威的注入式,直接转变为固定书面的注入式,这还是在控制学生的学。这种学,同样会损害学生。它往往会耗费学生几倍的时间精力,原因是在它的教学设计中,依然缺少一个真实符合学生利益的自主学习活动框架。


五、导学案,皈依于教,服从于考,日渐成为变相强化应试教育的教学工具抓手。

其实,从前面四大系统论述中,已经能够充分证明“导学案”的原理本质及操作模式,根本是皈依于教、服从于考,突出的更是老师统控意志之下的教与考。

它实在太容易在课堂教学实操实践中,受到师本模式、考本模式、本本模式的权威影响或承袭传统,进而容易忽视去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同样会抑制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活跃性。学生根本在这样的模式形式中,常态化沦为了附庸附从、被动学习、架空角色,乃至“可有可无的机械空白对象”。

目前,越来越多的导学案内容课堂,由于形式上皈依于教,系统上服从于考,遂全面造就了一课教学设计和流程闭环,在至关核心素养发展的学科课程内容建构上——很难实现整体的“开放性、自主性、能动性、生态性”。

具体落实到学生一课学习活动中,就是他们并不完全拥有学习的自主权利和话语,更很难或不可能参与课题内容与教学设计的建设建构。学生的课堂能动范围及学习地位角色,还是由老师建构设计的“导学案”所直接主导、完全把控并强化考核。

“导学案”的功能作用,在日常课堂实践中,极其容易被异化为书面活动形式的课前灌注、学前灌输。我们过去应试教育饱受批判的层层种种、庞杂繁重的“知识点、重点难点、考点要点、考题难题”,

正在通过各类“导学案”模板形式作为载体,重新在我们的课堂上开始登堂入室,导致出现了应试教育课堂渐渐死灰复燃,甚至还得到进一步的强化驯化,这种糟糕的现象,迄今更似乎有燎原之势。

我们完全不难看见,越来越多、越来越成熟的导向案,整个模式形式上都在呈现、在扩充考点习题,导致学生越来越失去课堂学习兴趣和参与动力。

这显然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更不符合当前我们国家教育动向和发展大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