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2025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5-04-14 14:19:25)
标签:
试题 |
分类: 高三 |
浙江省台州市2025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人认为,天地化育万物、诞生人类,天地人互相联系。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普遍联系和整体思维,将自然之道和人间伦理有机联系起来。宇宙万物、人类社会既千差万别又是一个统一整体,和合相生、生生不息。这一宇宙观蕴含着顺应自然、敬畏自然、敬畏秩序的文化基因。和谐、稳定、秩序是中华先民史前时期就形成的生活方式,并一直延续下来。比如,考古发现表明,八千年前西辽河流域兴隆洼文化的村落里房屋成排分布,六千多年前黄河中游仰韶文化的姜寨等村落里房门朝向中央广场,都显示出社会内部崇尚集体利益,社会秩序井然。八千年前黄河流域裴李岗文化等的墓葬排列整齐,已有“族葬”习俗,将现实社会秩序延伸到身后世界。无论是聚落、墓葬的排列有序,还是都邑的中轴对称,礼器的成组成套等,都体现出中国人对秩序和稳定的不懈追求。
中国古代主张天下万邦和谐相处、和合共生,不滥杀无辜、不绝人祭祀,形成了协和万邦的国际观。比如,西周建立后不但封商人后裔于宋,而且神农、黄帝、尧、舜、禹之后也都各有封地,这与侵略扩张的帝国观有着重要区别。早期中西文化交流在五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中国在西传彩陶、黍、粟等的同时,也接纳了西来的绵羊、黄牛、小麦、冶金术等。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丝绸、瓷器、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铸铁技术等生活用品和民用技术从中国传到西方各地,传播方式是和平交往和商业贸易而非侵略战争。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和平共生,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处世之道。中华文明的发展,正是不同文明通过相互对话、相互交融获得共同进步的例证。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不同文明各有特色、各有优长。彼此尊重、相互依存,包容互鉴、共同发展,人类文明才能不断发展进步。
和平也是中国伦理和思想的重要准则。中国人对和平的追求还体现在社会观和道德观上。“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中国地理环境广阔多样,族群文化多姿多彩,但在距今六千年左右就形成了早期中国文化圈,各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强烈的共同体意识、共同价值追求和文化认同,这是和而不同观念发展的必然结果。五音相和才有旋律,五味调和才成美味。和而不同是人类社会和谐稳定的秘诀。上善若水,仁者爱人。从善爱自身、家人推及仁爱他人、社会,这是中华民族美德的核心内容。和平与“仁”的价值相结合,通过对他人的关心关爱践行和平性的理念。在过去两千多年时间里,中国在多数时期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但中国没有对外扩张和殖民,这是中华民族有友爱的证明。
当然,战争有时是难以避免的,和平性并不意味着懦弱。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秉承和平正义的战争观。中国人深知“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的道理。文武之道,先文后武,先礼后兵,不挑起战争,也不畏惧战争,战争必出于正义、为了和平。
(摘编自韩建业《和平性植根于中华文明深处》)
材料二:
纵观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虽然也经历过战火纷飞的年代,但中华民族始终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原因之一就是“以和为贵”的理念始终渗透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
正是由于有这样的文化基因存在,所以即便在非常强大的汉王朝和唐王朝等时期,中华民族也并未通过军事扩张手段来扩充自己的领土和势力范围,而是实行睦邻友好的政策,通过册封的方式来承认各地酋帅对自己势力范围的控制。在《后汉书》和《三国志》中可以看到,东汉和魏国的皇帝册封日本列岛九州北部的倭奴国王和倭国女王,并赏赐丝绸、铜镜等大量物品的记载。这种方式被广泛用于处理我国古代王朝与周邻国家和地区的关系。对于那些实力比较强大的部族集团,往往秉持以和为贵的方略,采取加强交流的方式。著名的昭君出塞就是汉王朝采取这一政策的具体体现。这一政策成为历朝历代的重要外交手段,对于维持和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北方游牧民族对汉地生产的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制品的需求,通过开通茶马互市的方式互通有无,以尽量避免其采取抢夺的方式获取这些必要的生活物资。传为佳话的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结亲也是唐王朝和吐蕃睦邻友好的实证。
长城的兴建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战国时期,燕齐赵楚等国纷纷建造长城,以防御其他诸侯国的进攻。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是出于防御游牧民族入侵的考虑。明代隆庆和议之后,长城沿线出现“塞上物阜民安,商贾辐辏,无异于中原”的兴旺景象。凭借长城的坚强护卫,遏制了游牧民族军事上的侵扰,农、牧民族在长期和平交往中彼此增进感情,消除隔阂,在思想文化、生活习俗上也互相融合。
丝绸之路更是中华文明和平性的生动写照,处于当时领先地位的汉朝,张骞奉汉武帝之命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打通了交通贸易的通道,推进了东西方的互利合作。明代郑和下西洋,也是出于开通海上丝绸之路的目的,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国家的友好关系。在南海多次发现的沉船中可以看到,船内主要的货物都是瓷器等生活用品,足见海上丝绸之路是友好之路、和平之路、贸易之路。
中华文明具有的和平性使我们一直秉持与周邻国家友好相处的睦邻政策,世界大同的理想一直是中华先民的最高理想。
(摘编自王巍《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以考古学为中心的考察》)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八千年前西辽河流域兴隆洼文化的村落里房屋成排分布,体现出中国人对秩序和稳定的追求,蕴含着和合相生的宇宙观。
B.中国在西传彩陶、黍等的同时,也接纳了西来的绵羊、冶金术等,表明了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鉴、和平共生中不断发展。
C.中国人很早就懂得“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道理,五味调和才成美味,因此,和而不同是人类社会和谐稳定的秘诀。
D.文武之道,先文后武,先礼后兵,战争出于正义,中国人深知“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的道理。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从未通过军事扩张手段大肆进行领土扩张,这也决定了中华民族始终遵循“以和为贵”的理念。
B.昭君出塞就是汉王朝采取睦邻友好政策的具体体现,这一政策成为历朝历代的重要外交手段,在维持和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C.古代修筑长城主要是为了防御外敌的入侵,明代隆庆和议之后,长城开始成为中原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通道。
D.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交通贸易通道,推进了东西方的互利合作,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3.根据两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围绕中华文明的显著特征展开深入论述,以一种历史纵深感的视角,呈现了中华文明在漫长岁月中的发展脉络。
B.两则材料都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材料一提到汉代丝绸之路通过和平交往传播技术,材料二提到东汉、魏国的册封及唐与吐蕃的和亲等。
C.材料一采用递进式结构形成哲学伦理框架,段落间逐层深入;材料二采用总分总结构聚焦具体治国方略,段落关系为总说、分说、再总说。
D.材料一侧重剖析“和而不同”“仁者爱人”等文化观念,从理论层面阐释;材料二则通过大量史料展现中华文明和平性在外交、贸易等领域的实践。
4.请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内容,补写出下面文字的空缺部分。
中国秉持的自然观,从根源上来说,中国的自然观蕴含着敬畏自然的文化基因,这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考古发现,众多古老村落里的房屋成排分布,墓葬排列整齐,这一布局不仅是建筑形式的体现,更有着深层的内涵:有序排列象征着中华先民对稳定的的崇尚,而这种秩序又与家族观念紧密相连,意味着中国人的个体生活在和谐的家族体系之中。因此,中国人对待自然的方式饱含着古老而深邃的智慧。
5.“以和为贵”的理念出自《论语》。结合两则材料,请从不同的角度概述它对当今社会的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窑
魏丽饶
麻糊村最深沉的秘密都藏在窑洞里。
窑洞曾经是黄土高原上居民最常见的古老居住形式,它兼具居住、做饭、储物功能,冬暖夏凉,防风御寒。麻糊村坐落在黄土高原的东南缘,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村里的民居是清一色土窑洞,错落有致地分散在一面向阳的山坡上。
早期的窑洞是直接在山崖上挖凿出来的,借用天然崖势,先将崖面削平,再打窑窟隆,这种窑洞通常称作靠山窑。再后来改用砖箍窑,这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了。紧随而来的是碹窑,富裕人家不再依山挖土窑,而是将土崖削掉,在平地上先用砖砌起一串窑洞,再把土覆盖在窑顶形成窑脑。
对于一串窑,窑脑是最要人精心养护的部位。黄土高原雨水少,每每下过一场雨,各家就忙着趁这湿劲上窑顶碾场。套上牲口拉着碌碡转圈碾压,让窑顶的地面平整结实不蓄水,不漏雨,这样窑洞就越住越坚固。窑脑如能用作禾场,是再合适不过的,人们收秋打夏,碾谷晒粮,时常蹚踩着就起到了碾场的作用。农忙时节,人们把最欢腾的生活都搬到场上来过。红通通的太阳底下,大人、孩子、牲口、农具统统上阵,各显其能,密切配合,好一个热火朝天!天空中,忽一团黑云不知从哪个方向移过来,眼看着太阳光从场上退去。妇女赶紧扔下簸箕去抖擞开彩条塑料布,其他人也跑过来搭手,三下两下把麦粒先盖严实,扫帚木锨横七竖八扔上去,转身又用蛇皮口袋去遮麦垛。不料到头来只吧嗒吧嗒落了几滴雨,就算了事了。人们手搭凉棚望着那块黑云,哭笑不得。
窑是延续血脉的场所,孩子们小的时候,家人挤在一孔窑里,吃一锅饭,睡一盘炕。待儿子们稍稍长出点后生家的雏形,家长就开始思谋碹新窑的事了。一个儿一孔窑,一孔窑娶一房媳妇。这是刚需,是为人父母的责任,也是对列祖列宗的交代。在麻糊村,大多数庄稼人穷极一生最要紧的事就是碹窑。即便少小离家在外闯荡的人,发达了回村首要干的一件事就是碹一串新窑。家底殷实的家庭,建窑的时候常常要考虑建个密窖,就是在窑掌处巧妙地设一道暗门,里面有另一间小窑。密窖通常不大,也不设窗,只用来放一些不便为外人所知的贵重东西,诸如祖上传下来的稀罕物件、将来给儿子娶媳妇用的积蓄。
十岁以前,我一直住在老家旧院的窑里。窑是靠山窑,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浊漳河西源的后湾水库修建时,征用了老辈留下来的老窑,祖父母拖老带小急燎燎张罗打了这三孔窑。窑居习俗,哥东弟西,家长居中,厨灶设长者住处。祖父母只有父亲一个儿子,说亲成家时便省了碹新窑,只是用砖重新续了窑口,外墙抹成白石灰,换副新式门窗,刷上新油漆,两扇对开门右边写“祖国山河万年红”,左边写“人民公社四季春”。门一开,新人的婚事就成了。
我生在流行盖砖瓦房的年代,却仍旧住靠山土窑。窑养人。住惯窑洞的人再住砖瓦房楼房,就像盖惯了老棉花被突然换成太空棉被,总得失眠好一段时日。窑洞与黄土地浑然一体,地气充足,仿佛自带智能温控系统,顺应季节变化调节温度和湿度。到我这一辈,祖父母住当中窑,我们跟父母住西窑,东窑空出来储物放粮。天冷的时候,我们姐妹几个都喜欢挤在当中窑,炕火在烧煮饭菜的同时不光把炕烧热了,把整个窑都烘得暖暖的。我儿时最幸福的时光,应该就是躺在祖母的土炕上,透过高窗凝望夜空中的月亮。
在人面前,窑也是耐不住寂寞的。进入21世纪以来,麻糊村后建的新居就再没了窑洞,人们通过建造各种式样的房子来表达骨子里对城市文明的渴望和向往,被钟情了数千年的窑洞霎时间落寞了。窑养人,也靠人养。窑里常年不住人,很快就荒了。村里有多少串平平安安稳稳当当住了几十年的窑洞,一缺了人气,反而禁不起几场大雨的袭击。一孔孔风烛残年的老窑,豁牙裂口,使尽最后的力气朝正在翻新改造的挖掘机搅拌机奋力呼救,可惜它们微弱的声音转瞬就被吞进了轰隆隆的机鸣声。上了年岁的长者叮嘱后人,记住咯,不管到甚时候这窑可不敢丢,里头有传世的宝哩。后人没记住窑,只记住了宝。老窑挖开,是黄土,再挖,还是黄土,他这才顿然领悟了长者的告诫。
土聚气,土养人,土生万物。窑洞是黄土地的一部分,住过窑洞的人心性敦实,脚步稳健,行事坚韧,不屈不挠。闯王李自成,从土窑洞横空出世,揭竿而起,直攻京城,书写了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传奇。毛主席经历了多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最后将根据地扎在陕北的窑洞里,以胸怀天下的气魄,铸就了延安精神,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照亮了中华民族的前进道路。
美的事物终究是经得起岁月精挑细选的。近些年,一度被冷落的窑洞经过短暂的沉寂,又重新回归了黄土高原上的日常生活。在新时代背景下,它不再扮演普通民居的角色,而是担当起古民居建筑艺术传承和展示的职责,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尤其是艺术界,它再次散发出深邃悠远的迷人光泽。乡村旅游开发中,开始返璞归真,修建窑洞,作为体验型特色民宿、茶吧、书屋、艺术创作采风基地等新式用途。
在悠悠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艺术种类不计其数,然而能从时光深远处照得到风骨的,都堪称极品。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与《风景谈》在选材上相似,均以黄土高原的地域特征为描写对象,富有乡土气息,主要讴歌了人与自然的抗争精神。
B.在作者出生的年代里,家家户户流行盖砖瓦房楼房,以表达对城市文明的向往,窑洞霎时间落寞了。
C.本文与《乡土中国》的主旨具有相似性,安土重迁、差序格局、礼治社会等核心观念在文中得以体现。
D.本文通过李自成起义的传奇和毛主席铸就延安精神的事例,表明了住过窑洞的人往往具有坚韧的品性和不屈的精神。
7.关于第四段对窑脑的描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层次分明,首先描写各家碾场和农忙情形,接着描写黑云袭来后的景象,从欢腾的风景切换成为骤雨的快进模式。
B.描写农忙时节时,运用环境、动作、细节等描写方法,写出了人们忙碌的场景,描绘了麻糊村热闹欢乐的生活画面。
C.描述人们雨中抢收时,连续用了“扔”“跑”“盖”“遮”等词语,表明人们迅速采取各种措施,极具表现力。
D.“人们手搭凉棚望着那块黑云,哭笑不得”一句写出了人们既期盼下雨又担心谷物被打湿的矛盾心理,写得形象逼真。
8.文章开头为何说“麻糊村最深沉的秘密都藏在窑洞里”?请简要概括。
9.文章最后指出,窑洞新建成为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一个亮点。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对窑的破坏。你认同哪一种看法?请阐述理由。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智伯帅赵、韩、魏而伐范中行氏,灭之。休数年,使人请地于韩。韩康子欲勿与。段规谏曰:“不可。夫智伯之为人也,好利而鸷愎,来请地不与,必加兵于韩矣。君其与之。与之,彼狃,又将请地于他国,他国不听,必乡之以兵;然则韩可以免于患难,而待事之变。”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一于智伯。智伯说,又使人请地于魏……智伯说,又使人之赵,请蔺、皋狼之地;赵襄子弗与。智伯因阴结韩、魏,将以伐赵。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君,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二国之君伐赵,赵将亡矣,亡则二君为之次矣。”二君曰:“我知其然。我谋未遂而知,则其祸必至,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谋出二君之口,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二君即与张孟谈阴约三军,与之期日,夜,遣入晋阳……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而禽智伯。
(节选自刘向《战国策·赵策一》)
材料二: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智A不能周B力不C能胜D譬如乳狗E搏F人G人得而制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莫之知也”与《烛之武退秦师》“何厌之有”的“之”用法相同。
B.翼,从两侧,与《鸿门宴》“常以身翼蔽沛公”的“翼”用法相同。
C.挟,持有、拥有,与《赤壁赋》“挟飞仙以遨游”的“挟”意思不同。
D.家,古代大夫封地,与《兼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的“家”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伯向韩康子索要土地,谋士段规从智伯的为人处事与本国的形势分析,建议韩康子给予土地,最后智伯得到了一座万户的城邑。
B.赵襄子拒绝了智伯的索要土地,遭到了包围,在张孟谈的劝说下,韩、魏、赵暗中结盟共同对付智伯,杀守堤官吏,最终大败智伯。
C.司马光认为,一个人的才干与德行是不同的两回事,才干是德行的核心,德行是才干的统帅,而智伯的灭亡就是因为才胜过德。
D.司马光以“云梦之竹”“棠溪之金”为喻,形象地论述了一个人德与才的关系,德与才不是天生的优秀,需要后天的修炼和锻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之,彼狃,又将请地于他国,他国不听,必乡之以兵。
(2)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14.“智伯之亡”给后世以深刻的启示,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智伯之亡”的原因。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落花(其一)
宋祁
坠素翻红各自伤,青楼烟雨忍相忘。
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
沧海客归珠有泪,章台人去骨遗香。
可能无意传双蝶,尽付芳心与蜜房。
[注]1021年,宋祁24岁,布衣游学安州,投献文于知州夏竦,以求引荐。席间赋“落花”诗,夏竦以为宋祁很有才,必中甲科。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借喻、拟人手法,以“素”“红”写落花,以“伤”写愁绪情状。
B.颈联“沧海客归珠有泪”与李商隐的“沧海月明珠有泪”有异曲同工之妙。
C.尾联写落花“无意传双蝶”,却把“芳心”付“蜜房”,体现了价值追求。
D.整首诗构思精巧,运用典故,以花写人,寓情于景,赋予了落花多重意蕴。
16.沈德潜说:“诗贵寄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这句话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
(2)在《石钟山记》中,苏轼反对“
(3)“云”在诗歌中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常被诗人赋予丰富的情感意蕴,唐诗宋词中含有“云”的意象很多,比如“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在对月球的探索过程中,发现了月球背面的碳质球粒殒石。科学家长期对月球的探索,让我们获得了更多有价值的发现。尤其是嫦娥四号的发射,带领我们了解了更多月球
科学家对月球背面的研究是很少的,因为潮汐锁定的现象,让我们永远看不到月球的背面。尽管我们对月球背面的了解还很少,但这不妨碍对月球背面的探索,比如说中国派出的嫦娥4号,作为抵达月球背面的首个人类探测器,背负着神秘的工作。而它降落的位置是月球向阴面的艾特肯盆地,并且发现了月球可能曾遭受过巨大冲击力,甚至连月球的地壳都被击穿了的证据。但这听起来有点恐怖,月球要是都被击穿了,它内部的物质大量渗透出来,那它不就显得更加坑坑洼洼,连完整性都无法保持了吗?尤其是玉兔二号探测器的发射,是人类历史上非常重要的里程碑。科学家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玻璃状物质,其实并不是月球本身就有的,而是从其他地方到达月球的。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渐发达,人们这才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第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
20.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我们”意义和用法不同,其表达效果也不同,请结合语境简要分析。
(1)科学家长期对月球的探索,让我们获得了更多有价值的发现。
(2)《红楼梦》中晴雯和宝玉闹矛盾,袭人前来劝说:“好妹妹,你出去逛逛,原是我们的不是。”晴雯听她说“我们”两个字,不觉又添了酸意,冷笑几声。
22.“天宫课堂”计划在中国空间站为高中生开展“月球背面”科普教育活动,假如你是相关专家,应邀到现场授课,请你设计一段导入语。要求:信息准确,语言流畅,能激发探究兴趣,不超过80个字。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大多数的学术论文对科学创新毫无用处,科学创新只能在动手实践中产生。
你同意上述说法吗?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B
生活方式
文化
社会秩序
从国际观角度体现了包容互鉴、共同发展,对处理国际交流有指导意义。
从社会观与道德观角度体现了和而不同、包容友善,对处理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有指导意义。
从战争观的角度体现了和平正义、先礼后兵,对处理国际纷争有指导意义。
从文明观角度体现了中华民族睦邻友好、世界大同的理想,对处理民族关系有指导意义。
6.D
7.D
窑洞是进行重要社会仪式的地方,隐藏着村民难忘的记忆和深厚的感情。
窑洞见证了村庄的沧桑变迁,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积淀(或:暗示了黄土高原古民居建筑艺术之美和乡土文化的积淀)。
窑的翻新改造,不仅能让更多人了解窑洞这一建筑形式,也是对古民居建筑艺术的展示和传承。
窑洞作为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堪称建筑艺术中的“极品”,更是乡村旅游的一大亮点。
改造后的窑洞融入现代元素,被赋予新式用途,体现了现代文明的进步和艺术的创新。
(2)认同后者。理由:
窑承载着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维系着他们的情感寄托,窑的翻新改造颠覆了这一习俗,撕裂了当地居民的情感依托。
窑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的风骨,翻新改造了,只是形式上的展示,丧失了它的“风骨”。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文化象征,窑的翻新改造是对窑洞深厚文化价值的漠视,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破坏。
10.BDG
11.A
(2)对喜爱的人容易亲近,对敬畏的人容易疏远,因此察选人才的人经常被人的才干蒙蔽而忘记了他的品德。
(2)缺乏政治智慧,智伯未能认识到韩、魏、赵三国的潜在威胁,也未能妥善处理与他们的关系,致使自己孤立无援。
(3)德行不足,智伯虽然有才能,但缺乏德行,无法赢得他人的忠诚和支持,最终导致众叛亲离。
15.A 16.(1)诗贵寄意:
本诗托物言志,把自己丰富而深远的情思寄托于“落花”这一核心意象,含蓄而深沉。
(2)言在此而意在彼:
写落花的飘零自伤却“更作回风舞”“犹成半面妆”,实际上展现自己美好的才华与追求。
以典故写落花虽凋零仍留余香,表达了诗人坚守高洁的情操。
落花无意吸引蝴蝶,却将芳心酿成蜜,赞美落花的奉献精神,蕴含了诗人的抱负和志向。
17. 万里悲秋常作客
18.不为人知(鲜为人知)
搭配不当,“背负”与“工作”搭配不当,改为:背负着神秘的使命。
第二句的“我们”是特指袭人自己和宝玉,把说话对象晴雯排除在外,表达了一种主观上的亲疏关系,最终遭到晴雯的嘲讽。
23.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