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如何实施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教-学-评”一体化如何实施
闫付庆
众所周知,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动手创新能力不足,心理压力巨大,身心健康面临挑战,这是传统应试教育条件下面临的顽症痼疾。破解这个顽症的策略就是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改变传统教学和评价方式。
一、摆正目标、任务和活动的关系
有一些老师把教材当课程,把任务当目标,把活动当教学,把做题当练习,视课本为圣旨,视教辅为王道,出现了方向性偏差,导致低水平内卷,忙忙碌碌却不得要领,学生做了很多题,背了很多书,教学效果却不理想,教学效率极其低下,出现了学生苦、教师累的双损局面。
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来说,如果把学习比作一场向知识堡垒进攻的战争的话,目标就是战略,任务就是战役,活动就是战术。要根据目标分解任务,把教学目标细化为一个个知识点。
要实现学习目标,知道到哪里去,这条路很长,需要分解成一个一个的节点,通过到达一个又一个节点,实现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到达目的地。这一个个要达到的节点,就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一个个知识点,这就是任务。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如何到达,就是学习中的活动。
任务就是目标的细化和分解,任务支撑目标,但任务不是目标。根据目标分解任务,通过活动完成任务,实现目标。目标是对一个个任务的统整和升华。
传统应试教育条件下,教学与目标脱节,老师只是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做任务,学生学到的是一堆分散而凌乱的知识点,缺少整合,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双基变不成素养,只会考试不会做事。不能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更不要说迁移创新了。
英语课上,老师们普遍重视词汇的掌握,因为词汇是构成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的材料。记单词是英语学习中的任务,学生通过听说读写背各种活动方式生吞活剥记住了单词的拼写,却不知道它的发音,学到的是哑巴英语。无法把它们连成句子,或者生搬硬套语法,形成了Chinglish(汉语式英语),更不要说在真实的交际情境中运用了。这是因为学生未能把语音、词汇、语法、语篇和语用等语言知识有机地融合到一起,就谈不上发展语言技能,形不成语言能力。
新课标坚持素养导向,改变传统的“为测试而教”的理念,看重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主动活动和任务的落实,更是朝向目标,关注目标的达成。
目标决定了为什么教和学,根据目标分解任务,确定干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细化成一个个可以测量的知识点;再把任务中的“理解、掌握、领会”等抽象的说法具象化,转化成可以操作的过程与方法,并让学生具体去做,这就是活动。然后把学业目标具体化到每一节课和单元确立评价的标准,并依据标准对目标实现程度进行评价。
目标回答了为什么,任务回答了干什么,活动回答了怎么干,评价回答干得怎么样。
二、确认教师学生的双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互动生成的过程。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负责目标的确立,资源的选择,任务的设计,活动的组织实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学习实践活动。
课堂教学可以分成两个阶段,构建新知的过程和实践运用的过程。在构建新知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老师先提出任务,围绕真实情境和问题,激活已知,引导学生运用已知解决问题,通过学习理解获得新知,建立知识间的关联。
在实践运用阶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引导学生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内化,加深理解并能够迁移创新。
在素养导向的教学模型中,老师和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学生要和老师形成一致的教学质量观。老师首先要非常清楚课程目标,并通过学生能够懂的语言和学生分享,让学生知晓老师的期望;选择、制订并和学生分享或者和学生一起制定评价标准,明了学业成功的质量特征。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对课堂教学进行监控,并根据学生的反应适当调整教学策略,改善教学行为。同样,学生也要根据课程目标和学业质量标准,通过自我评价监控自己的学习进程,设定目标和修改作业,不断追踪、反思自己的学业进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优化自己的学习。
老师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学生也不能没有老师的引导。老师的评价反馈并不能完全覆盖到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所有领域,学生的自我评价可以有效弥补老师反馈时空、内容上的不足,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做基础,老师反馈的效果更好。学生的自我评价不能代替老师的反馈,要在老师的反馈示范中学习自我评价。
三、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习的作用
评价不再作为火车尾巴跟随在学习的后面,而是镶嵌于教学过程中,和教学相互交织,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评价不再仅仅是对教学的评判和裁定,而是参与教学过程,起到“促教”“促学”的作用。
先导性评价出现在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通过评价学生对先期基础知识和目标的掌握情况,对教学情境、课程目标和质量标准进行评价。学情是最大的教学实际,通过对学生已有知识的评价,更好地了解学情,据此确定的教学目标才具有科学性,在此基础上设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活动才具有可行性。同时,这也是激活学生已知的过程。通过和学生分享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明确而清晰的学习目标,对学生具有巨大的召唤力,是学生参与学习并决心达成目标的强大动力。
过程性评价伴随教学过程的始终。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收获生成性成果,学习和理解基础知识,习得基本技能。学生的学习任务要分成一个个小任务和子任务,学生在实现一个又一个小任务或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的反馈或者自我评价,发现自己的优势、进步和成功,获得成就感,提升效能感,不断发展自信,相信自己能够取得成果并且成果触手可及,保持对学的兴趣。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设置目标,并制定行动措施,落实行动方案,可以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
评价兼具引导、反馈、诊断和激励功能。监控学生的学习是否发生,及时把偏离学习轨道的学生回归。对于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到原因,提供教学支架,设计聚焦性教学和针对性练习,帮助学生修改,实现在错误中学习。
评价指向学生的学业,以目标为标准和依据,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导向,把自己的学业进步和努力之间建立连接,培养学生发展型思维,成功的条件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从而做出继续努力的承诺,并付出行动。
教学设计中,不仅要考虑为什么教(目标),教什么(任务),如何教(活动),还要考虑如何评(评价),在目标上实现教学评一致性,评价学生学得怎么样,如何才能更好地学习。
评价的最大价值是给出下一步怎么做的提示,这包括精神上的支持,让学生有积极的态度面对新的学习,也包括方法上的指导,告诉学生接下做什么,从哪里做起。所以,促教学习的评价就不能简单地一个数字和符号做出结论,而需要更加具体的细节性的描述信息。
四、要将教学评置于真实情境中
我们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学习要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要能够用来解决真实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科特点,创设真实的学习环境,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模拟真实的教学情境,提出真实的教学问题,提供真实的学科实践,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
我们要秉持无情境不教学的原则,在情境中学习生动活泼的知识,学以致用,用知识解决现实的问题,让知识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得到检验,感觉到知识的能量和价值,并结合个人实际,创造性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情境需要源于真实的现实生活,但是情境需要经过加工和提炼。根据目标、任务和活动的需要,控制一定的条件,删除不必要的干扰,让情境真正服务于教学。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教育,新的教育一定是以育人为目的,培养人的核心素养。教学评一体化,就成为呼之欲出的时代教学命题。
后一篇:学校文化在压力与挑战中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