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5届高三下学期3月联合考试

(2025-04-09 20:57:54)
标签:

试题

分类: 高三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5届高三下学期3月联合考试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科学思想史与哲学思想史有很多相同之处,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应用哲学史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科学思想史。哲学家的著作是研究哲学史的根据,科学思想史研究也应当重视分析科学家的著作,因为著作是学者表述思想的主要形式。哲学思想史与科学思想史也有一些不同之处。到目前为止,哲学史只是哲学思想史,很少有人研究哲学事业史,哲学家一般也没有相对独立的、系统的哲学活动。哲学家的研究成果就是他们的哲学思想。除此以外,哲学家没有别的形式的研究成果,而哲学家的思想都是有文字记录的。科学家的成果除思想成果外,还有科学活动的成果,甚至还有某些物的成果。有的科学家有丰富的科学著作,有的则著作不多;有的科学著作叙述了概括程度较高的科学理论思想和哲学思想,有的则缺少这方面的叙述。这就给科学思想史的研究带来了困难。

面对历史事实,我们可以追问人们行为的动机。我们研究科学思想史,也可以这样追问。有的科学家的著作叙述的都是具体的科学成果,多为经验描述(如观察、实验的记述)和数学演算,缺乏理论概括。但科学家(即使是实验科学家)不可能没有理论思维。我们可以通过其经验成果,追溯其理论基础,对其作出理论概括,即从经验成果出发,追问其科学理论思想。

有的科学家叙述了他们的科学理论思想,却没有谈论有关的哲学问题。但一个多年研究科学并取得重要成果的科学家,不可能没有哲学思想。即使他对哲学著作没有兴趣,他在科学活动中也会自发地形成一定的哲学思想。他的哲学思想自觉或不自觉地要进入他的研究活动,渗透在他的科学成果之中。这些哲学思想实际上是它的科学理论思想的哲学基础和信念。科学理论思想中,总蕴含着一定的哲学思想。这些哲学思想可能是科学家已经想到的,只是未写在自己的著作中;也可能科学家并未意识到这些哲学思想,但这些思想已影响到他们的科研活动。牛顿对他的绝对时空观做了明确的表述,但对于平直空间、自然变化的可逆性等问题几乎没有提及。我们可以从牛顿的力学理论中概括出这些思想,也就是说可以从科学家的科学理论出发,追问其哲学思想。

这两种追问必须以科学家的经验成果和科学理论思想为根据,不能从个人的愿望和想象出发,其实质是通过科学家的科学活动来追问他们的科学思想。柯林武德认为:思想史,并且一切历史,都是在自己的心中重演过去的思想。如何重演?只能靠研究者自己的思考。一个阅读柏拉图的哲学史家是在试图了解,当柏拉图用某些字句来表达他自己时,柏拉图想的是什么。他能做到这一点的唯一方法就是由他自己来思想它。思想只能由思想来把握,但这种把握必须有客观的根据,而不能局限于个人纯粹的  之中。研究科学家的   ,应以他们的科学理论思想为据;研究他们的科学理论思想,应以他们的经验成果为据;而研究他们的经验成果,又应以他们的  为据。所以,  的客观根据,归根到底是科学活动。

(摘编自林德宏《科学思想史》)

材料二:

近代科学具有分工精确的特点,当时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科学之间汉界楚河、疆域分明。这时的哲学开始思考属于自己的研究对象和领域,把本来不属于自己的领域让位于具体科学。特别是细胞学、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以及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发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把哲学对象规定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上的革命性变革。

现代科学呈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特点,打破了传统学科间那种分门别类的研究界限。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哲学的巨大飞跃。这种发展和飞跃,打破了自然科学成果和哲学原理各自为阵、外在联系的格局,二者形成了有机的结合,进而使哲学原理获得了新的发展和新的表述形式。科学成果不仅仅是作为某条哲学原理的某个例证和注脚,而是被吸收到哲学原理本身之中。

(摘编自张新华《论科学发展对哲学的推动》)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研究

著作情况:部分著作缺乏理论概括和理论思维

主要成果:思想成果、科学活动的成果、物的成果

B.哲学研究

著作情况:是研究哲学史的根据

主要成果:以文字形式记录的哲学思想

C.科学思想

追问依据:科学家在科研中自发形成的哲学思想

追问方式:以经验成果为前提,追溯理论基础并作出理论概括

D.哲学思想

追问依据:科学家的科学理论思想

追问方式:研究牛顿的力学理论,并从中加以概括得出

AA          BB         CC            D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思想史的研究存在一些困难,主要表现在科学家著作数量的多少,著作是否具有科学理论思想和哲学思想等方面。

B.有的科学家在著作中叙述了其科学理论思想,但没有谈论有关的哲学问题,这并不代表他们未意识到这些哲学思想。

C.从近代科学的分工精确到现代科学的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反映了自然科学同时代的发展而变革。

D.随着这种发展和飞跃,自然科学成果已经被吸收到哲学原理之中,而不仅仅是作为某条哲学原理的例证和注脚。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黑格尔:16世纪以来,哲学观念的发展,成为自然科学巨大发展的前驱。

B.郭沫若:科学需要幻想,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科学。

C.恩格斯: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都会推动唯物主义的发展。

D.王国维: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动。

4.请根据材料一对两种追问的阐述,在文中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四字词语。

思想只能由思想来把握,但这种把握必须有客观根据,而不能局限于个人纯粹的        之中。研究科学家的            ,应以他们的科学理论思想为据;研究他们的科学理论思想,应以他们的经验成果为据;而研究他们的经验成果,又应以他们的         为据。所以,         的客观根据,归根到底是科学活动。

5.请结合材料,就如何推动我国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发展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莫须有先生讲国语(节选) 

废名

要小孩子知道写什么,其实很简单,只要你自己是小孩子,你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你便能引得他们写什么了。在这个文学革命时期,这个简单的事当然是最艰难的事,只有莫须有先生胜任愉快,他能如孟子说的惟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莫须有在全家寨小学教国语,有一回出了一个蟋蟀题,他预期喜欢捉蟋蟀的那个学生作蟋蟀了,结果失望,这个学生不写自己的游戏,他写的是过中秋

莫须有先生在黑板上写的题目总是很多很多的,任人自由选择。莫须有先生便看他怎样写中秋。他写的是:光阴一天天地过去了,转瞬间又到了中秋节……”莫须有先生便替他大大地改正,而且在课堂上告诉大家,这样作文是顶要不得的,这样作文便是做题目,不是写实了。写今天是中秋节便可以,何须说光阴一天天地过去了呢?连忙问该生道:你不是喜欢捉蟋蟀吗?

喜欢。

你怎么不作蟋蟀’呢?

那怎么作呢?

莫须有先生在黑板上写了一句给学生看: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于是把这句诗讲给学生听,而且问捉蟋蟀不能作文的学生道:你为什么不写蟋蟀?那学生还是不能答。

有一年龄最大的学生从旁答道:先生,这是《诗经》,不是文章。

你说《诗经》是什么呢?

《诗经》是诗,不是文。

莫须有先生颇赞美这学生,他能知道《诗经》是诗了。于是莫须有先生告诉他道:作文应该同作诗一样,诗写蟋蟀,文也可以作蟋蟀。诗写清明时节雨纷纷’,写九月九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文也可以写清明,写九月九日登高。但中国的文章里头你们读过这样的文章吗?一篇也没有读过!这原故便因为以前的文章都是不是写实,而诗则还是写实的。我现在教你们作文,便同以前作诗是一样,一切的事情都可以写的。以前的文章则是一切的事情都不能写,写的都是与生活没有关系的事情。正同女人裹脚一样,不能走路,不能操作。同唱旧戏一样,不是说话是腔调,不是走路是台步,除了唱戏还有什么用处?世上哪有这样说话的方法?

他指着问学生道:这句话的主词是哪一个?

全场鸦雀无声。慢慢地有一极细微的声音答着蟋蟀。莫须有先生很是高兴。大声说道:不错,这句话的主词蟋蟀,是说蟋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到了十月入我床下。我们这样说文章便不好。《诗经》的文章真是好得很。你们同意否?

同意。

有几个学生连忙答着。接着全场欢声一片了。

有一次作文,莫须有先生出的题目有枫树一题,阅卷时碰着枫树的卷子,第一句是,我家门前有两株树,一株是枫树,还有一株,也是枫树。莫须有先生甚喜,觉得此人将来可是一个文学家,能够将平凡的事情写得很不平凡,显出作者的个性。但碰到又一本枫树卷子时,又是这样的句子:我的院子里有两株树,一株是枫树,还有一株,也是枫树。莫须有先生便有点奇怪了,刚才的欢喜都失掉了。接着还有三本四本卷子都是如此起头,莫须有先生知道事情不妙。他们一定是抄袭。于是去翻书,结果在鲁迅的《秋夜》里有这样的句子:我的后院里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莫须有先生得了这个发现时,一则以喜,一则以怒……

光阴一天天地过去了,转瞬间又到了发卷子的时候——话这样说,决不是模仿,凡属改作文的教师们一定同情,只有改卷子最觉得日子过得快,上一次刚完,下一次又来了。伟大的莫须有先生亦有此同感,然而莫须有先生确是不厌不倦的时候多,他见了学生总是很高兴的,出题高兴,自己总是技痒,碰得一本好卷子高兴,善如己出,碰得一本极坏极坏的卷子虽是十分的感得混饭吃无意义,但慢慢地也惯了。

到了发卷子的时候,莫须有先生特别将枫树提出来,大发雷霆道:你们为什么总是模仿呢?一个人为什么这样不能自立呢?我总是教你们写实,作文能写实,也便是自立。你们模仿鲁迅,你们知道鲁迅作文是写实吗?他家后院里确是有两株枣树,这一说我也记起那个院子了,他的《秋夜》的背景,你们糊糊涂涂的两株树的来源,我清楚地记得了。《秋夜》是一篇散文,他写散文是很随便的,不比写小说十分用心,用心故不免做作的痕迹,随便则能自然流露。他说他的院子里有两株树,再要说这两株树是什么树,一株是枣树,再想那一株也是枣树,本是心理的过程。然而如果要他写小说,他一定没有这样的不在乎,首先便把那个事情想清楚,也就是把两株树记清楚,要来极力描写一番,何致于连树的名字都不记得呢?写起散文来,则行云流水,一切都不在意中,言之有物而已。你们只可谓之丑妇效颦而已。

人都是虚荣心用事,学生们听了莫须有先生这番话,心想,你同鲁迅是朋友吗?至于话里的教训,反而不暇理会了。莫须有先生则确乎是思慕鲁迅,虽然他现在已经不是文学家,他是小学生的教师。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提到此时处于文学革命时期,又写莫须有先生能如孟子所说那样不失其赤子之心,使寻常的国语教学有了时代的厚重感。

B.莫须有先生指出,以前的文章写的都是与生活无关的事情,这与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所批评的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是一致的。

C.对于鲁迅写两株枣树,莫须有先生认为这本是心理的过程,是指其并不极力加以描写,显得十分自然,没有做作的痕迹。

D.文中展现了莫须有先生出蟋蟀题、改枫树卷子两个场景,在庄重严肃的语言情境中体现出他对国语教学所持的精神立场。

7.下列对莫须有先生一则以喜,一则以怒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莫须有先生感到喜悦,是因为他认为写那本枫树卷子的学生善于表达个性。

B.莫须有先生读到鲁迅《秋夜》里的句子,如闻其语,如见其人,顿生怀念之感。

C.莫须有先生认为鲁迅写散文不及写小说用心,因此为学生对此模仿而大发雷霆。

D.学生写文章模仿抄袭他人,使莫须有先生十分愤怒,进而对中国文学感到失望。

8.文中画横线的两处都写到光阴一天天地过去了,转瞬间又到了……”,用意有什么不同?

9.莫须有先生提倡写实,请结合文本说明写实的具体内涵。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战,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兵势不利;彼或远来,粮饷不绝,皆不可与战,宜坚壁持久以之,则敌可破。法曰:不战在我。唐武德中,太宗帅兵渡河东讨刘武周。江夏王李道宗时年十七,从军,与太宗登玉壁城观贼阵,顾谓道宗曰:其众,来邀我战,汝谓如何?对曰:群贼锋不可当,易以计屈,难与力竞。今深沟高垒,以挫其锋,乌合之徒,莫能持久,粮运将竭,当自离散,可不战而擒也。太宗曰:汝见识与我相合。后果食尽夜遁,追入介州,一战败之。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武侯问曰:若敌众我寡,为之奈何?

起对曰:避之于易,邀之于阨。故曰:以一击十,莫善于阨;以十击百,莫善于险;以千击万,莫善于阻。今有少卒卒起,击金鼓于阨路,虽有大众,莫不惊动。故曰:用众者务易,用少者务隘。

(节选自《吴子兵法》)

材料三: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人冲军相当,敌众我寡,敌强我弱,敌人夜来,或攻吾左,或攻吾右,在军震动,吾欲以战则胜,以守则,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谓之震寇。利以出战,不可以守。选吾材士强弩,车骑为之左右,疾击其前,急攻其后,或击其表,或击其里,其卒必乱,其将必骇。

武王曰:敌人远遮我武王曰:敌人远遮我前,急攻我后,断我锐兵,绝我材士,吾内外不得相闻,三军扰乱,皆散而走,士卒无斗志,将吏无守心,为之奈何?

太公曰:明哉,王之问也!当明号审令出我勇锐冒将之士人操炬火二人同鼓。如此,必知敌人所在,或击其表里,微号相知,令之灭火,鼓音皆止,中外相应,期皆当,三军疾战,敌必败云。

(节选自《六韬》)

10.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当明号A审令B出我勇锐C冒将之DEF操炬火G二人同鼓。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敝,损害、败坏,与《烛之武退秦师》因人之力而敝之意思相同。

B.恃,依赖、依靠,成语有恃强凌弱”“有恃无恐,三者的意思相同。

C.固,稳固,与《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中的两个的意思不同。

D.约,约定,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契丹与吾约为兄弟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世民率军东渡黄河讨伐刘武周,当时年仅十七岁的李道宗也随军出征,二人虽作战意见相合,但由于轻敌,结果率军连夜追到介州后,败于敌军。

B.对于如何扭转敌众我寡的被动局面这一问题,吴起认为,要避免在平坦地形与敌军交战,而是要借助险隘地形,发挥以一击十、以千击万的效果。

C.武王进一步提问:当敌军前后突击,以至我方三军扰乱,皆散而走,此时又该如何应对?太公认为这个问题问得很高明,并给出了相应的作战策略。

D.太公指出,若我军面临即将溃败的紧急关头,应大造声势,以弱示强,弄清敌情,进攻时确保中外相应,期约皆当,而后三军疾战,方可胜利。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贼锋不可当,易以计屈,难与力竞。

2)今有少卒卒起,击金鼓于阨路,虽有大众,莫不惊动。

14.关于如何应对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作战局面,材料一和材料三中的观点截然相反,其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雉带箭

韩愈

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复没。

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

地形渐窄观者多,雉惊弓满劲箭加。

冲人决起百余尺,红翎白镞随倾斜。

将军仰笑军吏贺,五色离披马前堕。

[注]将军:指节度使张建封。离披:斑驳分散的样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分合交错地描写了猎射者、观猎者以及猎物,波澜起伏,神采飞动。

B.诗人在开篇写将军猎射前的静景,与下文猎射时的动景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C.第七句写将军骑马迅速冲向围观的人群,随后便看到了雉带箭的景象。

D.第九句以仰笑突出将军志得意满的神情,使全诗在热烈的氛围中收尾。

16.诗中写将军想要以巧伏人,其体现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语文课上,叶老师使用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                         两句话,引导学生在学习上要有始有终,不可半途而废。

2)暮春时节,家长们带孩子到公园游玩,闲看湖水荡漾,感受和风吹拂,这氛围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所说的                        很相似。

3)小樊来江边观潮,看到江面上潮水奔涌,波涛澎湃,卷起巨大的浪花,不禁想起了古代诗词中的句子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昆明菌子极多。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枞,味道鲜浓,无可比方。一种菌子,叫作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雨季的果子,是杨梅。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昆明的杨梅很大,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作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

18.文学作品中问号与感叹号的叠加使用,能更充分地反映作者的情感态度。文中两处画横线的部分就是如此,请加以体会分析。

19.文中加点的两个,在表意上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盛夏吃冰,自古有之。早在宋朝时期,就有在暑热天食用冰饮的现象已十分常见。现今,夏日冷饮的数量更加丰富,如冰糕、雪糕、刨冰等。其中,刨冰的字有“páo”“bào”两个读音,它在刨冰中为什么读“bào”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páo”,是指使用镐、锄头向下向里用力;读“bào”,指刨子或刨床”“用刨子或刨床刮平木料或钢材等

《天工开物·锤锻》说磨砺嵌钢寸铁,露刃秒忽,斜出木口之面,所以平木。从中可知,在这一动作完成后,被刨的物品表面不平整的部分会被出。仔细观察刨冰机刨过的冰块,可以发现,其底面多是平整的,刨冰机就相当于一个小型的刨床,因此刨冰其实就是冰块在刨床上通过(冰与刀摩擦形成冰花)这一动作而得到的。由此可见,“páo”时的意思与刨冰并无明显的关联,因此,刨冰应读“bào”

20.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下列句子中的括号和文中第三段的括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巨著《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开始修纂,十年后完成。

B.她展开纸条,只见上面用稚嫩的字体写着:尊敬的阿夷(姨),您好!

C.他说得好:未画之前,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板桥集·题画》)

D.南方古猿的脑量(450650毫升)高于一般化石猿类和现代类人猿。

22.振华小学邀请你给学生讲解多音字的认读,请你借鉴文中的讲解方法,以刨坑刨光为例,拟出讲解要点。要求思路清晰,语言流畅,不超过50个字。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面临被质疑的情况,此时往往需要做出解释。解释有时候能够有效地消除质疑,但有时候反而会增添更多的烦恼。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B 2A    3C   

 4.主观思考     哲学思想     科学活动     科学思想    

5重视对学科著作的研究,加强理论体系建设;

以科学活动为依据,追问其中的科学理论思想和哲学思想;

将自然科学成果与哲学原理有机结合,助推二者共同发展;

坚持创新,以自然科学和哲学分析解决时代问题。

6D 7B   

8第一处:以学生写过中秋为例,批评了不写实的文章风格;

第二处:幽默地模仿学生文章中的语句,体现出莫须有先生改卷子时的真实感受。 

9作为一种写作方式,写实区别于虚构、模仿,要求作者观察并记录生活,反对描写与之无关的内容;

写实强调客观描写,不过度地刻意加以修饰,在行文中自然体现出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

写实也意味着一种入世的、实践的人格修养和生活态度,也就是人的自立

10BEG 11D    12A    

13.(1)众多贼寇锋芒正锐,不可抵挡,很容易采取计谋使他们屈服,很难单凭武力同他们争斗。

2)现在用少数兵力突然出击,在狭隘道路上击鼓鸣金,敌人虽多,但也没有不惊慌骚动的。 

14不战是针对一般的作战情形,以此来消耗敌方军力。

利以出战是在敌国境内遭敌军夜袭的特殊情形下所采取的措施。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大凡作战,如果处于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兵力对比于我不利的形势下,或者敌人虽远道而来但粮饷供应源源不断,对于此种敌人都不可立即与其进行决战,而应当加固营垒,持久防御来使对方疲惫、困乏,这样就可以最后打败敌人。诚如兵法所说:不轻易与敌决战的主动权要牢牢掌握在我手中。唐朝武德二年,秦王李世民奉命率军东渡黄河讨伐割据势力刘武周。江夏王李道宗当时十七岁,随军从征,与李世民一道登上玉壁城,观察敌人阵势。李世民回过头来问道宗说:敌人依仗其兵多势众,企图与我军决战,你说我们应当怎么办?道宗回答说:敌人锋芒正锐不可直接抵挡,但容易以计谋使它屈服,难以单凭武力同它争胜。如今我们挖深壕沟筑高营垒,来挫败敌人锋芒,乌合之众不能持久作战。等到其粮草耗尽,必定自然离散,那时我们将不战而擒获敌人。李世民称赞地说:你的见解与我的想法完全相合。其后,敌人果然粮尽而连夜北逃,李世民率军追到介州,一战而把刘武周军打得大败。

材料二:

武侯问道:如果敌众我寡,该如何应对?

吴起回答说:在平坦的地形上避开敌人,在险要的地形上阻击敌人。所以说:以一敌十,最好在险要之地;以十敌百,最好在险峻之地;以千敌万,最好在险阻之地。现在有少数士兵突然出现,在险要的道路上敲击金鼓,即使敌人人数众多,也必定会惊慌失措。所以说:用兵多者要选择平坦之地,用兵少者要选择险要之地。

材料三:

武王问太公说:率领军队深入诸侯之地,与敌人正面交锋,敌众我寡,敌强我弱,敌人夜间来袭,或攻击我左翼,或攻击我右翼,军中震动,我想以进攻取胜,以防守稳固,该如何应对?

太公回答说:这种情况,称为震寇’。此时利于出战,不宜防守。应挑选我方的精锐士兵和强弩手,车骑部队在左右两侧,迅速攻击敌人的前方,猛烈攻击敌人的后方,或攻击敌人的外表,或攻击敌人的内部,敌人的士兵必定混乱,将领必定惊慌。

武王说:敌人从远处阻挡我前方,猛烈攻击我后方,切断我精锐部队,断绝我精锐士兵,我内外无法互通消息,三军扰乱,纷纷溃散,士兵没有斗志,将领没有守心,该如何应对?

太公回答说:大王的问题真是高明!此时应当明确号令,派遣我方的勇猛精锐之士,手持火炬,两人同击鼓。这样,必定能知道敌人的位置,或攻击其外表,或攻击其内部,暗中传递信号,命令熄灭火炬,鼓声停止,内外相应,约定一致,三军迅速作战,敌人必定败退。

15

16运筹之:将军盘马弯弓却不轻易发弓,而是审情度势,选择最能展现自己本领的时机发弓;射技之:野雉受惊乍飞的一刹那,将军从容地将弓引满,迅猛地将其精准射中,干脆利落。

17. 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浴乎沂     风乎舞雩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18.第处:侧重表达质疑,同时能够体现出作者对干巴菌外观所带有的轻视意味。

处:侧重表达赞美,也突出了干巴菌的味道带给作者强烈的惊喜感。 

19第一个字表示事物的存在;

第二个字表示估量、比较。

20.语句:修改为:在暑热天食用冰饮的现象已十分常见就有在暑热天食用冰饮的现象。语句:修改为:夏日冷饮的种类更加丰富。 

21A    

22.示例一:

刨坑意思是挖出一个坑;

这一动作需要使用工具向其表面用力;

因此,其中的应读“páo”

示例二:

刨光

意思是使物体表面变得平整光滑;

这需要使用工具对其进行打磨;

因此,其中的应读“bào”

23.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