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2025-04-09 20:56:04)
标签:
试题 |
分类: 高三 |
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善意的言辞会让人神清气爽、充满干劲。如果别人出言不逊,也能令人黯然神伤、陷入颓废。有人觉得太容易被他人言语影响是内心不够强大的表现。近日一项新研究,通过亚秒级(一种比秒更短的时间间隔)电化学成像技术首次实现了在人类大脑中追踪多巴胺、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三种主要神经递质在面对带有情感的词汇时发生的动态变化。以往,大多数对神经递质变化的研究都是在动物身上进行的。
实验设计目的是考察参与者在面对情感词汇时,能否忽略词汇的情感内容,专注于词汇的颜色这一无关特征。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分离出情感内容对认知任务的干扰效应。研究者还通过安排情感随机或者相同的词汇顺序,来观察参与者的脑部反应。
在癫痫患者的前扣带皮层中,研究者们发现多巴胺的变化与词汇情感价值有关,并且这种变化在大脑的两个半球中表现不同(该皮层横跨两个脑半球)。左半球的多巴胺在看到积极词汇时会减少,右半球则会增加。
“左半球的多巴胺减少可能与语言处理的细节关注有关,表明在处理积极词汇时,左半球减少了对奖赏信号的依赖,更注重语言的细节。右半球的多巴胺增加可能与情绪处理的活跃性有关,表明右半球在处理积极情感时更活跃,增强了对情感刺激的响应。”研究写道。
血清素在该脑区的变化则与参与者对词汇的反应时间有关,且不分半球,这表明血清素在大脑全局范围内调节情绪和认知的平衡,帮助维持情绪稳定和认知效率。
去甲肾上腺素则与词汇是否引人注意有关。当看到高唤醒度的词汇时,右半球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增加,增强警觉性和注意力,以更好地应对强烈的刺激。左半球的水平则下降,可能是因为左半球在处理语言时更注重冷静和细节,减少了对高唤醒度刺激的过度反应。
总的来说,研究发现,在面对情感和认知任务时,神经递质的活动并不局限在左右半球等传统上认为与特定认知任务相关的区域,而是呈现出全局离散变化的状态。一些以往被认为与情感价值处理无关的区域,如通常与运动相关的丘脑,也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
“这些数据支持一个观点:古老的神经系统通过评估环境中的积极和消极刺激来保持我们的生存,这可能扩展到对词汇的反应上——这些词汇对于人类生存同样至关重要。”作者们写道。
(摘编自《语言的力量:新研究揭示大脑处理情感词汇时神经递质变化》)
材料二
哲人:是的。表扬这种行为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这方面的特点。也就是说,用“你真了不起”“做得很好”或者“真能干”之类的话表扬孩子的母亲无意之中就营造了一种上下级关系——把孩子看得比自己低。你刚才提到的训练的事情正好象征了一种“表扬”背后的上下级关系和纵向关系。人表扬他人的目的就在于“操纵比自己能力低的对方”,其中既没有感谢也没有尊敬。
青年:为了操纵而表扬?
哲人:是的。我们表扬或者批评他人只有“用糖还是用鞭子”的区别,其背后的目的都是操纵。阿德勒心理学之所以强烈否定赏罚教育,就因为它是为了操纵孩子。
青年:不不,这不对。请您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一下。对孩子来说,被父母表扬是无上的喜悦吧?正因为希望得到表扬才努力学习、才好好表现。实际上,我在小时候就非常希望得到父母的表扬。长大之后也是一样,如果得到了上司的表扬就会很高兴。这是一种不关乎理论的本能的感情。
哲人:希望被别人表扬或者反过来想要去表扬别人,这是一种把一切人际关系都理解为“纵向关系”的证明。你也是因为生活在纵向关系中,所以才希望得到表扬。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作“横向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这可以说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青年:干涉和援助有什么不同呢?
哲人:请你想一下关于课题分离的讨论。孩子学习的事情,这是应该由孩子自己解决的课题,父母或老师无法代替。而干涉就是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预,做出“要好好学习”或者“得上那个大学”之类的指示。另一方面,援助的大前提是课题分离和横向关系。在理解了学习是孩子的课题这个基础上再去考虑能做的事情,具体就是不去居高临下地命令其学习,而是努力地帮助他本人建立“自己能够学习”的自信以及提高其独立应对课题的能力。在课题分离的前提下帮助他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也就是“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直面课题的是其本人,下定决心的也是其本人。
青年:既不表扬也不批评?
哲人:是的,既不表扬也不批评。阿德勒心理学把这种基于横向关系的援助称为“鼓励”。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害怕面对课题并不是因为没有能力,纯粹是“缺乏直面课题的‘勇气’”。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首先应该找回受挫的勇气。
青年:人在得到别人表扬的时候就能体会到自己有能力继而找回勇气。
哲人:不对。因为人会因为被表扬而形成“自己没能力”的信念。假如你会因为得到表扬而感到喜悦,那就等于是从属于纵向关系和承认“自己没能力”。表扬是“有能力的人对没能力的人所作出的评价”,如果以获得表扬为目的,那最终就会选择迎合他人价值观的生活方式。你不就一直因为按照父母的期待生活而感到厌烦吗?首先应该进行课题分离,然后应该在接受双方差异的同时建立平等的横向关系。“鼓励”则是这种基础之上的一种方法。
(摘编自《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近日,一项新的研究首次实现了追踪主要神经递质在面对带有情感的词汇时发生的动态变化,这得益于亚秒级电化学成像技术。
B.研究者们发现两个脑半球的去甲肾上腺素的变化表现不同,这导致了左半球在处理语言时更注重冷静和细节,右半球会增强警觉性和注意力。
C.丘脑以往被认为与运动有关,在面对情感价值问题时,不会有神经递质的活动。而该项研究得出一个截然不同的结论。
D.阿德勒心理学认为“表扬”的背后是上下级关系和纵向关系,“鼓励”的背后是平等关系和横向关系,课题分离就是不表扬他人或者不迎合他人的表扬。
2.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由大众把太容易被他人言语影响归咎于内心不够强大引出话题,然后阐述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层次清晰。
B.材料一的最后一段引用了作者们的话,说明了人们之所以会被他人言语影响,可能是因为古老的神经系统为保持我们生存而做出的反应。
C.材料二运用了演绎推理,大前提是阿德勒心理学反对纵向关系的操纵,小前提是赏罚教育是为了操纵孩子,结论是阿德勒心理学反对赏罚教育。
D.材料二运用了举例、对比、比喻等论证方法,例如用“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的比喻,来论证课题分离是有前提的。
3.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诗句所体现的人际关系,哪一项不符合阿德勒心理学的理念?(
)
A.君有奇才我不贫。(清·郑板桥)
B.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唐·白居易)
C.于道各努力,千里自同风。(宋·周行己)
D.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庄子)
4.请根据两则材料,分析语言对人类有哪些不同层面的影响。
5.材料一是科学研究报告,材料二是哲学著作,请比较分析二者语言风格的区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陷落沼泽,心流浪天堂
李娟
我们扛着冰,翻山回家,卡西汗流如瀑。
突然,她在前面停下来,居高临下看了一会儿,回头冲我大喊:“看,马掉进去了!”我低头冲山谷尽头一看,果然,隐约有一匹红母马在那里的黑泥浆中激烈地挣扎,已经陷到了大腿处,岂不知越挣扎就会陷得越深吗?我连忙放下冰块,说:“下去看看吧!”但是卡西不让,再这么耽搁下去,冰越化越快,多可惜啊。只好先背回家再说。
可回到家,却一个人也没有,妈妈和斯马胡力不知都到哪里去了。把冰块卸进敞口大锡锅里后,我立刻出门去看那匹马,卡西去山梁西边找阿依横别克。他家是我们在吉尔阿特的唯一的邻居,这一大片牧场上只有阿依横别克和斯马胡力两个男人。
我一个人走进深深的山谷,来到了那匹马身边。红马已经不能动弹了,浑身泥浆。看我走近,本能地又挣扎了一下。我拾起石头丢过去,希望它受惊后能一个猛子蹦出来,但是等我把这一带能搬动的石头全都丢完了也没什么进展。
四周那么的静,明净的天空中有一只鹤平稳缓慢地滑过。
一个人待在这里,面对陷入绝境的生命,竟有些害怕,又过了一会儿便离开了沼泽。我边走边回头张望,刚走到山谷口,迎面遇上了卡西,却只有她一个人,手里提着一大卷牛皮绳。
阿依横别克也不在家,去北面群山间放羊了。阿勒玛罕大姐也不在家。这才想起上午扎克拜妈妈和大姐带着沙吾列去北面三公里处山间谷地的爷爷家毡房喝茶去了。
卡西在牛皮绳的一端打了绳圈,然后试着甩向沼泽中露出的马头,但她显然没有斯马胡力那样的技术。甩套没有用,卡西决定亲自下去套,她试着把绳圈往马头上套,却怎么也够不着,于是她干脆踩上马背,跪在马肚子上俯身去套。
太阳西斜,山谷里早就没有阳光了,空气阴凉。我光脚站在马身边冰冷的泥浆里,抚摸着温热的马背,感到有力的河流在手心下奔流,它的生命还是强盛的,这才略略有些放心。
我们两个岸上岸下地又扯又拽,弄得浑身泥浆,那马纹丝不动。我们只好先回家,等男人们回来再说。
……还好,不管怎样说,在天彻底黑透之前,那匹马终于给拖上来了。那时男人们都来了,斯马胡力跳下齐腰深的泥水潭往相反方向使劲推挤,阿依横别克在岸上骑着自己的马拼命挥鞭策马拖拽——马肚上勒着绳子,另一头套在那匹泥浆里的马的脖子和前腿上。牛皮绳被拉断了好几次。
当时那马一动也不动,死了一样,侧着脸,一只眼睛整个地淹没在泥浆中。突然,绷紧的绳子一松,它明显地被扯着挪动了一下,斯马胡力赶紧往后跳开,那马整个猛地往前一陷,全部扎进了泥水中。本能让它作出最后的挣扎,它的后腿一脱离结实的泥浆就开始踢蹬不已,仰着脖子,努力想把头伸出水面,但很快整个沉没下去。我尖叫起来,吓得连连后退。但大家大笑起来,说:“松了!松了!”阿依横别克更加卖力地抽打自己的坐骑,牛皮绳绷得紧紧的。我以为那马肯定会死的。感觉上是过了好久好久之后,才重新看到马头浮出水面。之前它已在泥浆里沦陷了四五个钟头,温度又那么低,估计浑身早已麻木无力了。
两个男人累得筋疲力尽,满脸泥巴。但仍然不放弃,一边互相取笑着,一边竭尽全力进行拯救。那时妈妈和阿勒玛罕已经回来了,女人们打着手电筒站在岸边观望,什么忙也帮不上。胡安西和沙吾列在岸边的大石头上跳来跳去,大叫着丢石头砸马,但马已经没有任何反应了。我不时地问扎克拜妈妈:“它会死吗?它死了吗?”妈妈理都不理我,神情凝重冷淡。
马被拖上高高的石岸时,真的跟死了一样,要不是肚子还起伏的话。它肚子被石头和绳索磨得血肉模糊,耳朵也在流血,背上伤痕累累,脖子上的鬃毛被斯马胡力扯掉了好几团——一定很痛!我还是不停地问这个问那个:“能活吗?快要死了吗?……”将死未死的时刻永远比已经沉入死亡的时刻更让人揪心。将死未死的生命也比已经死亡了的生命距离我们更为遥远不测。
第二天上午,马虚弱地站了起来,浑身板结的泥块,毛发肮脏而零乱。我总算舒了一口气。虽说“一切总会过去”,但“一切”尚未过去的时候,总感觉它们永远不会“过去”似的。
卡西就一点也没有担忧的样子,虽然她也在尽可能想办法营救那马。后来赶到的斯马胡力和阿依横别克也是一边打打闹闹、半开着玩笑,一边竭尽全力把它拖上岸,从头到尾都无所谓地笑着,游戏一般的态度。节制情感并不是麻木冷漠,我知道他们才不是残忍的人,他们的确没我那么难过、着急,但到头来却远远做得比我多。
“一切总会过去”——我仅能够想通这个道理而已,却不能坚守这样的态度。唉,我真是个微弱而又奢求过多的人。只有卡西和斯马胡力他们是强大又宽容的。他们知道叹息无济于事,知道“怜悯”是居高临下的懦弱行为。他们可能还知道,努力可以改变现状,但对于所有不可改变的事物是不能过于惋惜和悲伤的。否则这片大地将无法沉静,不得安宁。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只鹤平稳缓慢地滑过”一处以动衬静,突出山谷的寂静,无形中增添了我单独面对陷入绝境的马时的害怕。
B.男人们救马时,一群女人只是站在岸上观望,不像之前卡西和“我”那般付诸实际行动,说明她们没有我们俩担心母马。
C.“太阳西斜,山谷里早就没有阳光了,空气阴凉”写出随着时间变化,环境变得更加恶劣,这让“我”更担心马的命运,反衬出“我”忧心、焦虑的心情。
D.卡西救母马过程中“甩套”“试着把绳圈往马头上套”“踩上马背”“跪在马肚子上俯身去套”等动作加快了故事的叙事节奏。
7.关于文中斯马胡力和阿依横别克营救母马的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沉没时“我”被吓得连连后退与前文“我”单独面对母马时的害怕的原因不同。
B.斯马胡力他们一边相互取笑一边竭力营救马的行为体现了草原人民乐观智慧的生活态度。
C.作者采用平实的叙述语言,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救援过程的紧张与救援的艰难。
D.无论是斯马胡力等人的营救,还是母马的顽强抗争,都体现了生命的可贵。
8.文章倒数第二段提到以“无所谓”的态度救马的斯马胡力等人并非“残忍的人”,请结合本文加以分析。
9.作者在本书自序中提到,写到后来“只剩对此种生活方式诚实的描述,并通过这场描述,点滴获知,逐渐释怀。”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王承宗拒命,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居易面论,辞情切至。既而又请罢河北用兵凡数千百言皆人之难言者上多听纳。唯谏承璀事切,上颇不悦,谓李绛曰:“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绛对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陛下欲开谏诤之路,不宜阻居易言。”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听纳。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其母因看花堕井而死,而居易作赏花及新井诗,甚伤名教,不宜置彼周行。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
(节选自《旧唐书》第一百六十六卷)
材料二:
上召学士于三殿对奏,论政事。拾遗白居易言事抗直,曰:“陛下错。”上色庄而罢,令翰林使密宣承旨李绛对。上曰:“白居易小臣不逊,须令出院。”绛因切论曰:“臣闻主圣臣直,宥过莫大。自陛下开纳谏诤,容受善言,小臣然后敢极论得失。从而怒之,则是缄其口。若从顺陛下,则安敢发言论?况居易所言,志在裨益,言虽太直,事涉不私。伏恐众议以为陛下恶闻直谏,斥出正人,非所以发扬圣德,纳谏诤也。”上悦曰:“依卿所奏。”遂待之如初。
(节选自李绛《李相国论事集》)
材料三:
太宗曰:“朕每思言者,君子之枢机,谈何容易;匹夫之间,出言不善,人或记之,成其耻累。朕则四海之主,出一言失所,亏损岂同匹夫者邪?”公对曰:“人君居四海之尊,若有亏失,古人以为日月之蚀,人皆见之,实如陛下之所诫慎。”
(节选自王方庆撰《魏郑公谏录》)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既而A又请B罢河北C用兵D凡数千百E言F皆人之难言者G上H多听纳。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当面,名词作状语,与《石钟山记》“舟行适临汝”的“舟”用法相同。
B.以,用来,与《陈情表》中“臣以险衅”的“以”用法不相同。
C.因,于是,与《鸿门宴》中“因击沛公于坐”的“因”意思相同。
D.伏,俯伏,与屈原《离骚》中“伏清白以死直兮”的“伏”字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皇帝命令神策军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征讨王承宗,谏官中十有七八上奏章劝阻,白居易也陈述了个人的意见。
B.宰相武元衡被盗贼刺杀后,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抓紧捕贼。宰相批评白居易作为宫官,不该议论政事,认为他浮华无行。
C.李绛认为皇帝广开言路,听取谏言,接受善言,臣子才敢于极力论述得失,如果臣子顺从皇帝或害怕触怒皇帝,那就没人敢发表言论了。
D.魏征认为,君主享有位居四海最至高无上的地位,如有过失,古人认为就像日月的亏蚀一样,人们都看得见,像皇帝所应当谨慎戒备的那样。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听纳。
(2)况居易所言,志在裨益,言虽太直,事涉不私。
14.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太宗宽宥白居易过错的理由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老杜诗集
王令
气吞风雅妙无伦,碌碌当年不见珍。
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
镌镵物象三千首,照耀乾坤四百春。
寂寞有名身后事,惟余孤冢耒江滨。
【注】镌镵:雕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让读者看到了才华出众却一生困厄的杜甫。
B.颈联中的“三千首”和“四百春”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所用数字皆为概数,表意精妙。
C.尾联诗人对杜甫悲凉地死于耒江之畔表达出深深的叹惋。
D.宋人作诗喜用典,讲究驱遣灵妙,运化无迹,王令的这首诗就做到了用典精切自然。
16.本诗如何通过多重对比展现对杜甫的评价与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同学们去爬山,登顶之后看到周围的松树,不禁想到姚鼐《登泰山记》中写到泰山之巅有关于松树生长之地和树形的句子:
,
。
(2)屈原在《离骚》中批评朝中小人“竞周容以为度”,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用“
,
”坦言朝中大臣有同样的弊病,当时的皇帝想要纠正这一不良风气。
(3)古人将各种颜色写入自己的诗词作品中,甚至在上下两句中都有用到,比如: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树,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是悠久历史的见证者和讲述者,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生态、科研和经济价值。你知道古树的年龄,是怎么测算出来的吗?
文献追踪法,是指通过查阅地方志、族谱、历史名人游记及其他历史文献资料,获得古树树龄的相关书面证据。此外,还可以到实地考察,通过走访获得口头证据,推测古树的大致年龄。文献追踪法和访谈估测法,优点是简单易实施,且成本较低,若树木未被更换过,测算出来的树龄会比较准确。但对于栽植在历史资料
甲 (贫乏
匮乏)的偏远地区和树龄较高的古树并不适用。因此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仪器设备,进行更精准的测算。
年轮是树木在生长过程中,受季节影响形成的一圈形成层。目前树龄测算方法大多依据年轮开展,根据年轮取样方法不同可以分为树盘测定法和生长锥法。其中,树盘测定法是利用死亡的古树树盘测算古树年龄,适用于年轮信息完整且已经死亡的古树;生长锥法是利用生长锥钻取待测树木的木心,将样本晾干、固定和打磨,通过人工或树木年轮分析仪判读树木年轮,
乙 (进而 从而)推测树龄。
此外,针测仪测定法是通过针测仪的钻刺针,测量树木的钻入阻抗,输出生长状况波形图,分析古树实际年龄;CT扫描测定法是通过树干被检查部位的断面立体图像,根据年轮数量推测树龄;碳14测定法则是通过测量树木样品中碳14衰变的程度来进行测算。
年轮与直径回归估测法,则是利用本地(本气候区)森林资源清查中同树种的树干解析资料,或利用同树种原木进行树干解析,获得年轮和直径数据,建立年轮与直径回归模型,来测算古树树龄,此方法可克服上述方法中的若干弊端,若加入气象、地形等参数,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测定效果。
虽然以上对古树年龄测算的方法各有优势,但由于受取样及当前技术条件的限制,在准确性方面,均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些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推广。因此,应根据被测古树的特点,选择多种测定方法,形成一个综合的测定方案。
(节选自《人民日报》)
18.下列各句中的括号,和文中划线处括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随后,我发现了自己突然又被扔回了咱们的世界。”(当然,这个到宇宙之外一游的故事对于鲤鱼是怪诞的,大多数鱼都认为这完全是胡说八道。)
B.(向侍萍)侍萍,你不要太固执。
C.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D.她的身体实在太可怕了,放工的时候,厂门口的抄身婆(抄查女工身体的女人)也不愿意用手去接触她的身体。
19.文中第三段有一处加点的汉字,请写出其拼音;有一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20.辨析近义词语,选择最恰当的一个填入文中横线处并说明理由。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你”和设问的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2.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段摘要,要求信息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70个字。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熟知并非真知”,这是黑格尔在《小逻辑》中的一句名言。告诉我们“熟知”和“真知”是有区别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D
3.B
4.生理层面:从材料一可知,带有情绪的词语能够触发大脑复杂的神经递质变化,这些神经递质的变化又影响认知、决策等行为。
心理和行为层面:材料二表明,语言中的表扬和批评等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模式。表扬可能让人形成“自己没能力”的信念,使人从属于纵向关系,导致人们为获得表扬而迎合他人价值观生活;而基于横向关系的鼓励能帮助人找回直面课题的勇气,以更积极的态度去应对生活中的问题。
5.材料一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用词准确严谨,体现出严谨的学术语言风格,面向的是对神经科学有一定了解或研究的专业人士或相关爱好者。材料二语言较为通俗,运用日常化的表达,注重实际运用,将阿德勒心理学的观点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便于普通读者理解和接受。
材料一语言客观中立,较少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判断。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通过介绍科学研究的过程、数据和结果来阐述观点。材料二语言带有主观性、鼓励性和亲和力,对话形式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哲人的回答温和而坚定,给人以启发和鼓励。
材料一语言逻辑严谨,符合科学研究的逻辑结构,让读者能清晰地了解研究的全貌。材料二运用启发式提问,通过哲人与青年的对话互动,来逐步引导读者思考,激发自我反思,增强互动感。
6.A 7.C
8.因为他们明白过于悲伤和惋惜都是徒劳的,所以节制自己的情感,显现出打闹玩笑似的“无所谓”的态度。
他们尊重自然规律,同时又并未放任生命不管或漠视生命的逝去,而是尽可能想办法营救,所以并非残忍。
9.作者记录回忆中的背冰及营救母马的过程等草原日常生活时,语言质朴,众多细节描述得真实而生动。
从不理解当地人救马时的“无所谓”到懂得了他们对生命和自然的尊重,体现了作者对于当地人看法的改变,这是作者从这一过程获得的认知。
作者意识到他们“无所谓”的态度是在特殊情境下强大宽容的体现,懂得了对于所有不可改变的事物不能过于惋惜和悲伤,对生死等自然规律逐渐释怀。
10.DFG 11.C
12.B
13.(1)皇帝说:“你说得对。”从此白居易的意见大多被皇帝听从并采纳了。
(2)况且白居易所说的,目的是对朝廷有益,话虽然说得太直了,但事情并不涉及私心。 14.同:想要广开言路。
异:材料一中,认为白居易的直言是因感激自己的提拔,而非轻率发言。
材料二中,认为白居易的直言是出于对自己的忠诚和国家利益,如果斥退他,不利于发扬自己的圣德和纳谏的形象。
15.B
16.生前境遇与艺术成就的对比:首联“气吞风雅”的才华与“碌碌不见珍”的冷遇对比,突出杜甫生前不遇的悲剧;
创作动机与世俗误解的对比:颔联以“发愤”的真诚创作对比“诗道穷人”的庸俗认知,彰显杜甫的精神高度;
作品价值与身后寂寥的对比:颈联“照耀乾坤”的永恒光辉与尾联“孤冢寂寞”的凄凉结局对比,表达对杜甫身后萧索的痛惜。
17. 生石罅
皆平顶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18.C 19.zun
“心”改成“芯” 20.甲:匮乏
匮乏:偏重于物质上的缺少,比如能源匮乏,物质匮乏;多用以指物资。贫乏则更多地指的是人的贫困、贫穷,比如贫乏的生活、贫乏的知识等。它强调的是人的物质或精神上的贫困。
乙:进而
进而:连词。侧重于继续往前,更进一步。用于后一分句。从而:连词。侧重于表示上文指明原因、条件、方法等,下文用“从而”引出结果、目的等。
21.使用第二人称可以让读者感到更加亲近,仿佛作者正在与读者直接对话。打破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隔阂,使得文本更加亲切自然。
设问,自问自答,能引人注意,启发读者思考古树的年龄,是怎么测算出来的;下文开始回答测算的方法,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22.古树树龄测算可采用的方法包括文献追踪法、年轮鉴定法等七种方法。在实践中,应根据被测古树的特点,选择多种测定方法,形成一个综合的测定方案。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