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市级教研会展示课:《井冈翠竹》

(2025-03-25 07:36:31)
标签:

杂谈

情感

文化

分类: 教案
慧语课堂丨市级教研会展示课:《井冈翠竹》


不灭的绿,燎原的火


——品读《井冈翠竹》

长沙市南雅马栏山文创中学 杨静


01

标题导入


师:同学们,请读标题(齐读):



井冈翠竹



【朗读指导】

可以重读哪个字或词,为什么?



预设:

竹,短语的中心语,主要的赞颂对象,应该重读。

井冈,蕴含地域文化,可以着重强调。

翠,有修饰作用,具有特殊意义,可以重读。



小结:标题中的“竹”“井冈”“翠”,既有自然意象,也有精神密码。今天,我们将从“竹”“井冈”“翠”三处出发,通过品读语言细节,破译它们背后的深意。




02

 竹:物象的多重意义


问:井冈山这么多物象,为什么作者偏偏选中了竹子?请结合原文回答。



预设:在井冈山的地位高,外形特点让人印象深刻,数量多,作用广泛,象征革命精神......



师:让我们重点回顾这三句话——



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

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天下竹子数不清,井冈山竹子头一名。



1. 地位数量



【朗读指导】

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重读“五百里”“最”)

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读出自豪之情)

天下竹子数不清,井冈山竹子头一名。(边读边展示手势,“头一名”可以配合使用双手点赞的手势。)  



师:通过刚刚的朗读,我们明晰了井冈山的诸多物象中,竹子的地位数量特点,接下来再看看竹子的外形特点。



2. 外形特点


(齐读)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语言品析】

这里为什么要把竹子比喻成“岗哨”和“奇兵”呢?



预设:

“岗哨”是挺拔的,(生模拟站岗的状态),竹子也是挺拔的,作者通过竹子的状态,联想到当年站岗的哨兵。

潜伏的“奇兵”隐藏在竹林间,还会把自己的外形进行伪装,与周围的竹林浑然一体。竹子多,“奇兵”也多,因此呈现密密麻麻的情状。



小结:把竹子比喻成“哨兵”和“奇兵”,既是因为他们在外形和状态上有相似之处,这是本体与喻体之间重要的联结。另外,也是为了引发对过往岁月的回忆,经由竹联想到人,为下文品格的挖掘作铺垫。



3.作用广泛



问:那么这些毛竹有什么作用?



预设:大家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30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嗥......



【对比品读】

下面文字能否调换顺序?

市级教研会展示课:《井冈翠竹》


预设:不可以,原文的顺序从“搭帐篷”到“摆竹钉阵”,呈现了一种从日常生活到战斗场景的递进,逐渐增强紧张感和历史厚重感。这种顺序让读者先感受到竹子的日常用途,再逐步引入其在战斗中的重要作用,情感上有一个自然的过渡。



小结:井冈山的竹子数量很多,外形挺拔,作用广泛,在井冈山的革命斗争中提供了诸多价值。让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用最炽热的情感,高声歌颂——



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03


井冈:地点的人文承载



问:我们刚刚解锁了“井冈翠竹”的“竹”之密码,接下来再来看看“井冈翠竹”的“井冈”之意。我国很多地方都有竹子,为什么偏偏选择井冈山这个地方?



预设:有历史积淀,环境因素,这里的竹子与人都有着精神的象征......



1.历史原因

齐读课文预习部分: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2.环境原因



问:井冈山的竹子,生长环境如何?(速读第8段)



预设:成年累月地藏在深坳里。经历了血雨腥风,刀砍火烧的摧残。



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还有深埋地下的竹根。



【咬文嚼字】

去掉“还”字,语义在表达上与原文有什么区别?

预设:“还”字体现了毛竹的坚韧顽强。这里运用顶真句式,表现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3.人文原因



师:井冈山积淀着深厚的革命历史,这里的环境孕育了坚韧的毛竹,同时也滋养着井冈山的人。在井冈山有一种特别的景象,就是竹与人有着可以共通的连接——人竹共生,不信,请看——


这两只小小的竹筒,能引起多少老战士的回忆!看见它,想起了竹筒饭的清香,想起了老表们冲过白匪封锁线冒着生命危险送上山来的粮食,想起了山上缺粮的年月,红军每天每顿只能用南瓜充饥,但是同志们仍然意气风发地唱:“天天吃南瓜,革命打天下!”



【读写结合】

在井冈山看到竹子,还能想到哪些画面?请补全下面的内容。

在井冈山,一看见竹,就想起了——



预设:

想起了当年毛委员和朱军长带着队伍下山挑粮食的场景。

想起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用井冈山毛竹做的扁担,挑起了革命的重担的画面。

......



师:井冈山是革命火种的发源地,竹子在此地的生长与革命历程“同频共振”。作者为了强调与渲染这样的情感,在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反复句。就像此处的“想起了”反复出现一样。



【知识贴士】


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情感,而有意识地重复某个相同词语、句子等语言成分。



【整体梳理】

用横线画出文中出现的反复句,说说作者想要强调什么情感?



预设:

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能挑得起,当年毛委员和朱军长带领队伍下山去挑粮食,不就是用这样的扁担么?(赞颂毛竹的坚韧与结实,为革命战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血雨腥风,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还有深埋地下的竹根。(赞颂毛竹不屈不挠的精神。)



毛竹年年绿,为的是等待亲人,等待当年用竹筒盛水蒸饭、用竹钉竹枪打白匪的红军,等待自己的英雄子弟。朝也等,暮也等,等了漫长的20年。(赞颂毛竹不忘初心,坚毅执着的精神。)



风雪一天比一天大,人们的干劲一天比一天猛,砍下的毛竹一天比一天堆得高,为竹滑道修的架在两座高山之间的竹桥,也在一天比一天往上长。(赞颂人们不辞辛劳,干劲十足。)



去吧,去吧,快快地去吧!多少工地,多少工厂矿山,多少高楼大厦,多少城市和农村,都在殷切的等待着你们!快快地去吧,带去井冈山人民的心愿,带去井冈山人民的干劲,也带去井冈山人民的风格。(赞颂井冈毛竹和井冈人们的奉献精神。)

......

注意:在梳理过程中指导学生朗读,体会反复背后的情感。



小结:反复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句式的重复、精神和情感的强调,更为重要的是在阅读中中给人生生不息之感。选择井冈山,是因为这里见证者革命历史,这里的环境塑造了坚韧的毛竹,孕育了坚贞不屈的人们。井冈山,井冈山的毛竹,同井冈山人民一样,是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具象化的载体。(PPT呈现)让我们再次怀着对井冈精神的赞颂,齐读这一句——





04


翠:颜色的精神寓意



问:我们已经分析完“井冈翠竹”的“竹”和“井冈”,接下来看看“井冈翠竹”的“翠”。我很疑惑,作者为什么不把题目取为“井冈毛竹”,而是“井冈翠竹”,强调了颜色?

市级教研会展示课:《井冈翠竹》



【含义挖掘】

与同桌一起探讨“翠”有哪些含义?



预设:

无限的生机。

坚毅的决心;通过“沿着”“穿”“钻”一连串的动作,看出毛竹想要走出山坳的决心。

无私的奉献;从去“工地”“矿山”“高楼大厦”“城市”“农村”等地,看出毛竹为祖国建设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不屈的品格。“永远”“从不”中看出毛竹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品格。



师:“翠”不仅是一种颜色,更是一种精神符号。



【资料链接】



《井冈翠竹》写于1960年,发表于《人民文学》1961年第1、2期合刊上。经作者修改后,入选初中语文教材。



(修改案例展示)


原文:你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从不低头——

改文:你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





你觉得作者改得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预设:“从”只反映过去,“永”还包括未来。一字之易,让内容更加深刻,更有力于突出井冈翠竹不朽的精神。



【言语训练】

结合文意,补写横线上的内容。

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还是--------------的竹子


预设:

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还是饱含希望的竹子。

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还是坚韧不屈的竹子。

......

(生接龙回答)



课堂总结:

竹、井冈、翠,三者共同构筑了“井冈翠竹”这一意象。从井冈翠竹出发,我们看见了英雄的井冈山人,看到了亿万中国人们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



全体起立,师生共读(配乐)

市级教研会展示课:《井冈翠竹》


链接如下:

1.  慧语课堂丨我长大后,也想去北海,看看盛开的菊花——生评《秋天的怀念》

2. 慧语课堂丨“以味传情”构佳篇——向开福区名师工作室学写作

3. 慧语课堂丨笔下著风雨,心中念苍生——向开福区名师工作室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 教学实录丨南雅中学正高级教师左江红:借手部细节 探人物内心  ——向《孔乙己》《范进中举》学细节描写

5.教学实录丨怡雅中学特级教师王良:学会“啰嗦”——在阅读中找到激活生活的方法

6.慧语课堂丨追寻美的足迹——品读《答谢中书书》之美

7.慧语课堂丨无声的挽歌,无言的忏悔——品读郑振铎《猫》

8.慧语课堂丨熟中能生巧,巧忌骄和傲——品读欧阳修《卖油翁》

9. 慧语课堂丨爱恨矛盾,皆因祖国——品读《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矛盾

10.慧语课堂丨我欲乘梦归去?——品读李清照《渔家傲》

11.慧语课堂丨林浣楠:“壶口瀑布·邀你打卡”课堂微项目设计

12.慧语课堂丨片段赛课课例:品欧阳修《采桑子》西湖之“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