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厦门市2025届高三二模作文之下水文

(2025-03-23 17:11:44)
标签:

作文

文化

分类: 作文
厦门市2025届高三二模作文之下水文
【作文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互联网时代,青年人常用新奇、夸张的语言来交流。这种交流方式会形成一种风尚。对此,有人表示担忧,也有人表示理解。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下水文】

无须担心年轻人新奇夸张的表达

互联网时代,青年人常用新奇、夸张的语言来交流。诸如“火钳刘明”“蓝瘦,香菇”,“YYDS”“i人/e人”“搞抽象”“红温”“那咋了”“包的,包赢的”“偷感很重”“班味儿”“松弛感”“杀了我给大家助助兴”等等。

不仅如此,这种交流方式会形成一种风尚。“city不city”“那咋了”等流行语,几乎一夜之间传遍简体中文网,并在线下被年轻人广泛使用,可以算作风尚形成的一种标志。流行语甚至迅速从年轻人这儿传到中小学生口中,“这里没有人叫你老弟,因为都叫你小学生”,几乎成为中小学生的口头禅。

那么,这些流行用语为什么会如此夸张和新奇?我想,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年轻人需要用它来标示和彰显自我的独立,表达自己的诉求。

由于年轻人普遍喜欢新事物、新风尚,而旧有的话语体系,并不足以涵括所有事物,而新事物涌现的速度极快,正式词语的创造速度,常常难以赶上新事物衍增的速度。于是年轻人便自造新词新语,以弥补表达之不足。五四时代的“摩登”“德先生和赛先生”,80年代的“酷”“靓仔/靓女”,90年代的“酷毙了”“吐槽”,本世纪的“城会玩”“神马都是浮云”“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传说”“up主”“打call”,都是因应新创造、适应新需求,能够标示年轻人个性和独立意识的语言。

其次,年轻人的要求,往往因为代际差异而被习惯性忽视和不尊重,这激起年轻人强烈的表达欲望。

你不是不理解吗?我偏要刺激你。我的情绪要发泄出来,我的诉求要被听见,我的喜悦和痛苦都要被看见。所以,他们倾向于选择更刺耳、更吸引眼球的语词来表达。“鸭梨山大”“杯具”“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蓝瘦,香菇”等,其实是年轻人在进入社会前后的不适应;“松弛感”是他们渴望的状态;“班味儿”“局里局气”“我去年买了个表”“蚌埠住了”等,多是对僵化保守作风的不满和嘲讽;“火钳刘明”“奥利给”“绝绝子”是他们对奇妙事物、做法的由衷赞美和喜悦;而“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那咋了”则是对自我诉求的勇敢表达。

总之,出于各种原因,孤独、不被理解,几乎是年轻人的普遍情绪。因此,以新巧的方式召集并唤起同辈人,激发同情心和同理心,成为年轻人表达的首要需求。而年龄大一些的人,则深受俗见、陋见和成见的困扰,往往不加分析,就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忽视、排斥甚至打压青年人的各种诉求。于是,年轻人被迫创造新奇、夸张的流行语,引起关注,报团取暖,对抗世俗的误解。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也是年轻人成熟和社会化的一种方式。

由此看来,“年轻人懂个啥”“他们涉世未深,太嫩”等习见,所反映的更多是陈旧经验的教条片面,和年长者的虚骄傲慢。而我们对年轻一代,对未来社会建设者的处境和呼声,理应看见和听见。社会应该明白,这些表达背后,不只是情绪,更是利益诉求。

既然如此,那么对于新奇夸张的用语之流行的现象,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风尚,我们究竟应该持什么态度?

有的人担忧,也有的人理解。我们当然理解部分人的担忧,因为某些新奇用语的流行风尚,毕竟反映了部分负面情绪。而且其中有些用语乍听上去似乎还很骇人,如“我emo了”“杀了我给大家助助兴”。因此,一时的不理解也很正常,就像当年的70、80、90后不被长辈理解一样。

因此,年龄稍长的人不应无谓地担忧,而应主动跨越代际差异,用理解、沟通和交流,取代担忧、回避和抗拒。因为担忧本质上是区隔和不理解,而回避和抗拒则会制造更大的隔阂,不利于弥合分歧。

更进一步地,在理解、沟通交流的基础上,人们要运用自己的经验,及时提出合理的建议,在年轻人遭遇新挫折的时候,给予恰当的、不失分寸的帮助。我想,年轻人在这种情况下,感受到的是温暖而不是压力,他们会勇毅前行而不是彳亍彷徨。

因此,我们总结说,对于年轻人新奇、夸张的语言,和由此形成的风尚,我们无须担忧,无须害怕,社会所要做的就是理解和帮助。而只有这样做,才配得上一句“奥利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