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真正读懂诗歌?

标签:
文化情感试题 |
分类: 诗词鉴赏 |
如何真正读懂诗歌?
诗歌鉴赏的最大难点就在于学生读不懂诗歌,何谈鉴赏!古诗难读大概有以下原因:
1.古今语言差异。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汇、语法、语音等方面存在很大不同。古代诗歌中多使用古雅的字词,如“之”“乎”“者”“也”等虚词,以及
“蹇”“彳亍”等生僻字,这些字词的含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有别,增加了理解难度。
2.语法结构特殊。为了满足诗歌格律、韵律以及表意的需要,古代诗歌常采用特殊的语法结构,如倒装、省略等。像王维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实际语序应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这种特殊的语法现象需要读者进行调整和解读。
3.一字多义与活用。古汉语中一个字往往有多种含义,且词类活用现象普遍。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本是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意为
“使…… 变绿”,读者需结合语境准确判断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4.时代背景复杂。古代诗歌创作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个时期都有独特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不了解这些背景,就难以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杜甫的《春望》创作于安史之乱时期,诗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体现了战乱对国家和人民的破坏,若不了解安史之乱的历史,就很难体会到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5.文化典故丰富。古代诗人在创作时常常运用大量的典故,这些典故涉及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前人诗句等。如李商隐的《锦瑟》中“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就运用了庄周梦蝶和望帝啼鹃的典故,不熟悉这些典故,就很难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6.传统观念影响。古代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观念和传统审美观念。如王维的诗歌很多体现了道家的自然观和佛家的禅意,若读者对这些思想观念缺乏了解,就难以把握诗歌的内涵。
7.格律与韵律要求。古代诗歌有严格的格律和韵律要求,如律诗的平仄、对仗,词的词牌格律等。这些格律不仅影响诗歌的节奏和音韵美,也对诗歌的表意产生影响。读者需要了解这些格律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形式美和内在逻辑。
8.意象象征独特。古代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独特的意象和象征手法,这些意象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如“松竹梅”象征君子品格,“大雁”象征游子思乡或传递书信等。不熟悉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就难以理解诗人通过意象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关键有时候意象的内涵不固定,理解也会偏差。
在这里斌哥从诗歌体裁、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常见题材、6个关注、互证支架几个方面提供一些方法。
用好课本里的范例,做到典故、注释篇篇清楚,同时对高考题目中的经典诗歌积累、变式,反复揣摩,不能说每首诗歌都能清清楚楚理解,毕竟不是专业的研究人员,但是也要做到八九不离十,尽量在考场少丢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