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有一个教学模式?且看我曾经设计的一款课堂教学模式是什么样的?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该不该有一个教学模式?且看我曾经设计的一款课堂教学模式是什么样的?
前几天,发了两篇有关教学模式的文章,引发了比较强烈的反响。有的老师给我留言,言及:教无定法,模式这个东西已经过时陈旧了,不能搞这套东西束缚和影响师生的创新和发展思维。诚然,我不否认这个观点。但是,任何观点都有其存在的语境和现实。如果,一所学校,课改已经搞的比较成功了,再搞这些模式化的东西确实有些不合时宜。但是,我担心的看到,一些职业学校,甚至是一些高职院校,由于学生的素质和生源质量较差,学生不爱学、睡觉现象比比皆是,而教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痕迹明显而严重,年轻教师缺乏教学改革理念和教学策略,师生互动现象无多,学生自主探究不足,正常的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不能保证。所以,学习一些课改模式,掌握一些课堂教学的套路就显得必不可少了。今天推出的这个“自主型、系统化、多元式”校本课堂教学模式是前些年我担任教务主任时候开展教改实践。我还记得,当初在推行这套模式的时候,也遇到了一定阻力和教师的不认可不支持。还记得,在宣传发动这套模式的全体教职工大会上,我曾经讲过这样一段话:课堂教学模式好像是武术的招数一样,在实战中,武林高手不是靠招式来打仗的。但是,想成为武林高手,学习那些一招一式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你讲这些武功的套路和招式学会了,并且应用到了实战的状态,而且在实战中不断地摸索练习,才能提高自己的技战术水平,才能真正地做到“手中无剑而心中有剑”“无招胜有招”。但是需要记住的是:无招的基础是有招,无招数不是真的没有招数,而是已经讲一招一式化于无形和游刃有余之中。模式好像是个梯子,是个敲门砖,帮助老师,特别是年轻老师的成长,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作用。
我还记得当初说过的一句话“我之所以要推行教学模式,目的是为了最终消灭掉我这个模式”。曾经,我精心设计了这套原创的课堂教学模式,经过了广泛的宣传动员,也逐渐被老师们所接受和使用,并且对于教师团队的成长发挥了积极作用。虽然过去若干年了,但是迄今,这套模式依旧并不过时,依然能够发挥对于青年教师的指导作用。
下面是有关我提出的“自主型、系统化、多元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简介,仅供参考。有的时候,老师们经常把它叫做“12345689”模式。确实如此,和这些数字有关。
自主型:即构建自主型的课堂,这是新课改的核心和基石。
系统化:课堂整体是一个有机系统,彼此之间相关联,并互相促进,浑然一体。以目标为统领,以自主学习为着眼点,以有效性课堂为落脚点。要素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应彰显课堂整体设计与研究的意识与观点。
多元式:校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包含多元化的教学因素与环节,其中包含:课堂教改的核心、基本点、教学阶段、能力培养,教学手段,导学设计,教学原则,具体实施步骤等,共同构成教学模式的成分与要素。
“自主型、系统化、多元式”课堂教学模式
该模式图标表示如下:
1.一个核心,即自主型课堂的构建。这是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灵魂和核心。
“自主学习”是指: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进行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活动,从而实现自主性发展。其中“自”的核心内涵包括:自觉、自主和自控,也就是说自主学习是一种自觉的、自立的、自控的学习;“主”的核心内涵包括:主人、主体、主见,也就是说自主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学习主人和学习主体的学习,学生在这种学习中能够进行知识的自我构建和个性解读,从而形成自己的见解和主见。
自主学习从根本上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培育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它强调学生要创造性地学习,即对知识的整合和构建过程,重视学习者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课堂的着眼点不在于老师“教了什么”,而在与学生到底“学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论,教师只有通过学生的感官和体验,使课堂的知识与内容内化为学生的切身感受与实际体验,这样的课堂效果才是具体而有效的。所以,自主学习有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是新课改的努力目标与价值取向。
2.二个基点,即有效性和目标性。
有效性:在有限的(45分钟)时间内,使师生的教与学发挥其最大的效率和功用是有效性的孜孜不倦的追求。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希冀以最少的教学投入获得最大的教学产出,并为此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如夸美纽斯提倡的、如今广为流行的班级授课制,就是为了“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在单位时间内实现受众目标最大化,在最大的受众群实现教育内容的密集化与效率化。实现有效课堂须把握以下12条原理:
(1)当学生清楚地了解所学内容的框架脉络,且组织、结构完善,则学习进程必然加快,印象更加深刻。即要求:标题醒目,条理清晰,上下连贯,及时小结或提问有助于学的好、记得牢。
(2)预知是学好的先决条件。所提供的教材和学习内容必须以学习者自身特征为起点。这就要求:老师应预先了解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与现有程度,在教学中做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
(3)必须激发学习动机。所组织的学习活动应考虑学生的意愿、需要、兴趣和激情。也就是要求教师应熟悉并关注学生的要求和期盼。在学生一方,有了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就会好。在教师一方,应表现出充分的教学激情,感染和引领学生。
(4)学生通过参与设定目标和策划学习活动,可激发学习动机。备课本是教师份内工作,但如能有选择地吸收学生参与,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学会尽量多的吸收学生的意见,重述学生的观点,让学生发言或演示。
(5)成功(成就感)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强大动力。要注意:教材难度分层次掌握,因材施教,让每位学生都学有所获,时刻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不至于因为学不会而丧失信心。
(6)当学生承担的任务具有系列的挑战性,即成功看来不是唾手可得时,可激发学习动机。因此上,学习任务尽可能设计成台阶型,让学生分步去征服。目标设置不要太低,如果可以一蹴而就,毫无挑战,则学生兴味索然。
(7)当学生熟知自己的学习进程,则其行为表现将比应知而未知者为优。这一条体现出了自学和预习、先修的重要意义。
(8)学生行为得到表彰(奖励),意味着更值得去学习。这是教育心理学中正强化理论在实践中的基本运用。被鼓励的内容与心理暗示对应,印象就会加深。
(9)行为的奖励(表彰)尽可能及时,效果才最好,而且让学生明白无误。及时表彰意味着及时强化,这样才能在好行为与好结果之间建立明晰的神经联系,才能让学生体验深刻,记忆准确。奖励和表彰应做得准确,恰到好处。
(10)指导下的学习比自发学习更有效。自主课堂并不意味着老师可以放弃教的责任,其导学作用不可或缺。教师应熟练应用教学手段和方法,穿针引线协调组织教学活动,及时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评估学习效果,设置情境任务。
(11)应使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内容,而非处于“被教”地位,学习才达高效。
(12)学生在实践中学得好。实践对于知识的领悟、对知识的运用、对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教育过程中强调“学中做,做中学”,是增强课堂有效性的重要策略。
目标性:即要求课堂教学要有一个清晰可见、明白无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学习目标,这是上好一门课的基础与前提。过去,我们习惯提教学目标,现在我们的眼光和思路转移到了学生的身上,转而以学习目标来代替。普通中学的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实际上,霍恩斯坦(A.dean
hauenstein)先生提出的学习目标分类学框架,更适合职业教育教学目标分类。他把学习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行为领域四个方面。每节课的学习目标都应该是明确具体的,应该是整体课程目标的一个链条和组成部分。学习目标的表述围绕上述四个维度展开。根据加涅的观点,对学习目标的描述力求做到精确化、准确化,避免传统描述中存在的模糊性。通过心理学的实践,我们能够发现:学习者认清学习目标,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一个规范的学习目标的阐述,要包括以下四个要素:主体(谁?学习者):学习目标描述的是学习者的行为,决非教师的行为,这是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区别所在。行为(做什么?即要求的目标行为内容):选择最合适的行为动词要描述由学生完成的动作或活动,并在行为动词后面跟上所学课程内容的描述。条件(在什么条件下):表示学习者完成规定行为所处的环境。标准(做到什么程度?)是所要求的行为完成的质量水平。
3.三个阶段,即输入、消化、输出。
对于一个完整的课堂过程来说,由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做成。对于学生的课堂学习进程而言,则具有输入、消化、输出的三个阶段。过去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总是力求输入和输出的内容是一致的,即给学生多少知识,希望学生能够尽可能的消化成为自己的组成机体,并能够按部就班的输出。这不过是教师的一厢情愿,三个阶段过程中,输入环节固然重要,而其中的消化和输出环节更为关键。传统教学重视第一个环节,而忽视第二、第三个环节。即:老师不停的在讲,在传送知识,而不管不顾学生的实际消化能力。教师好比在做一道大餐,不管你爱不爱吃,不管你能不能吃,我根据自己的理解一股脑是把菜都上了桌。而这些菜是老师备的,不是学生点的。至于说,学生喜欢吃吗?吃了吗?营养吸收了吗?恐怕不能确定。所以说,消化和输出并不和输入完全成正比。自助餐更适合学生的胃口,在轻松自便的氛围中,消化会更加顺畅,营养会吸收更充分。
4.四种能力,即自主学习、沟通合作、表达交流、体验创新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改的诉求和愿景。江苏洋思中学有三条经验核心就是人人都能够自学并学好。我校新课改的价值取向就体现在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沟通合作能力:基于小组基础上的学习形式其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锻炼提升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通过小组内明确的任务、分工,小组活动的思考、沟通与合作,使小组学习成为一种整体,小组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成为一种常态。小组的评价很好的将小组成员的利益凝结在一起,激发并调动了小组成员主动沟通与互相帮扶的热情和内驱力。所以,小组学习是新课改的基本组织形式。
表达交流:自主型、系统化、多元式的课堂不是沉默的课堂,不是一言堂的课堂。而是老师导演、学生表演、老师点拨、师生互动,教师暗示、学生主动表达交流展示的空间与舞台。在我校的课改设计中,小组的表达交流成为课堂的主导,“小老师”成为课堂活跃因素和主流意识。无数个“小老师”从幕后走到前台,充分利用了前后两个黑板做板演与展示,教师退居到了台下,成为了“小学生”,师生的角色在悄然转换。
体验创新能力。什么是体验能力?体验到的东西使得我们感到真实,现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使我们可以随时回想起曾经亲身感受过的生命历程,也因此对未来有所预感。我们的课堂提倡的是增强学生的体验和实践能力,在学中做,做中学,在实践中体验,增强创新能力。
5.五个环节,即:学、练、做、讲、评。
“学练做讲评”是完成课堂教学的五个手段。其中“学”指通过教师教和学生学而掌握知识的过程。“练”是在把握基本知识与原理基础上开展有关知识拓展和技能提高的训练。“做”是指学生在课堂中亲身实际的做项目、做任务,参与到教学情境中去。“讲”指的是学生当小老师,代表小组去展示、演示、表达。“评”指的是要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评价各小组、学生的表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从五个环节的辩证关系看,其中:
学——知识输入环节——课堂教学的基础和重点;
练、做——知识消化吸收环节——课堂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讲——知识输出环节——课堂教学手段和有效形式;
评——是反馈评价环节——课堂教学的桥梁和纽带;
这中间,小组学习是教学的组织形式;而教学的内容和结构体现出了情境教学的特征。
后一篇:敢为人先,做领跑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