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怎么样上课,才叫把课堂还给学生?
(2025-03-12 16:07:26)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课上成什么样,才叫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这是一个基础教育界长期热心关注并研究的问题,籍此我们也形成了各种各样课堂教学的共识、评价或方法论。
“把课堂还给学生” 并非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重构,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
它意味着将学习的主动权、课堂的话语权和发展的选择权真正交还到学生手中,系统全面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主线的课堂生态。
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在互动中生成知识,在实践中提升能力。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生本教育教学专家郭思乐先生在一个学术讲座中系统阐述:
“课堂应该上成怎么样,才算是真正地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或许,我们需要回归到学生本体的课堂视野来审视思考。我们老师要时刻扪心自问,学生孩子们最渴望的是什么样课?或许,我们可以想到很多很多。”
“但几无疑问,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中小的学生依然是渴望一节节好学、乐学的课堂;因为好学、乐学的课堂,会真正带来学习的快乐感受,是学生他们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
“好学、乐学的课堂会带给学生快乐,使得学生积极主动与聪明愉悦,使他们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从而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
“所以,我们老师真正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就应该上成好学、乐学的一种样态形态。我们的课堂只有好学了、乐学了,学生才会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去,真实发挥他们课堂主人翁的自主性、能动性、参与性与积极向上。”
“而这样的课堂,应该从来没有也不应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标标准准、细细碎碎,它应该是极简的、完整的、生本的、生态的。长期来看,它应该有且仅有一条最重要的标准或形态:学生好学乐学,学生主动能动!”
“从教育学来看,也唯有好学、乐学的课堂,方才能够实现真正把课堂——最大可能交还给学生,最大极限交付给学生。而关于好学、乐学的课堂,它的核心准则,应当是为了全面帮助学生发展,而不是系统限制学生能动。”
“这样的课堂从来不应带有太多繁重琐细复杂的外部审核标准、外在评判指标、外界考量规范,而应当是学生整体的、主观的、慧悟的、真情实感、自我本我的一个集体学习活动的展示舞台和生命空间。”
在我国教育发展历史来看,显而易见,“把课堂还给学生” 一直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它需要我们转变教育理念,变革教学方式,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最终实现从“教”到“学”的转变,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就基础教育几十年研究实践而言,是形成了一系列“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根本共识:
一、教育理念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根本”
传统课堂:教师是一课知识的教学权威,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缺乏自主学习建构、思考表达的活动空间。
生本课堂: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协助者、促进者,课堂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共学自学的平台,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建构知识慧悟,发挥本能天性,发展能力。
二、学习角色转换: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
传统课堂:学生是知识的“容器”“装框”,机械记忆、服从重复、被动练习,缺乏对知识的情感悟感、深入理解和实践应用。
生本课堂:学生是知识的“探索者”“建构者”,通过自主建构、自我感悟、开放研究、小组合作、项目学习、实践活动等方式,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与发展、积累的进程过程。
三、教学方式变革:从“单向灌输”到“多元互动”
传统课堂: 教学方式单一,以教师设计、掌控及讲授为主,普遍缺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教学活动低效或无用,课堂氛围沉闷肃静,教学关系是对立的,课堂秩序不平等。
生本课堂:采用多样化的课堂活动方式,如小组合作、角色扮演、辩论赛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和成果展示,在集体学习合作研讨互动中碰撞思想思维情感悟感。
免费 红色的紫色和黄色的郁金香田 素材图片
四、发展评价革新:从“应试标准”到“多元评价”
传统课堂: 评价方式单一,以考试成绩、应试教育为唯一评价标准,严重忽视或屏蔽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自我精神世界和自主发展建构能力。
生本课堂:以多元化、成长性及阶段动态激励发展的评价体系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系统发展鼓励评价。
五、课堂环境营造:从“封闭权威控制”到“开放平等包容”
传统课堂: 教学课堂氛围紧张,学生害怕犯错说错,学生害怕表达展示,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生本课堂: 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包容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勇于表达、大胆质疑、勇于尝试和创新思维,激励学生勇于在错误中学习和成长。
前一篇:宋词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