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于永正的“五重教学”理念

(2025-03-10 19:01:33)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于永正的“五重教学”理念

简简单单教踏踏实实学 

——读《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阅读教学卷》

    做老师的,要赢得学生的喜欢、尊重,把课上好是关键。于是,我认真研读了《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阅读教学卷》,于老师提出的“五重教学理念”即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为教学实践提供了全面且深刻的指导。它聚焦于学生的综合发展,从多个维度助力学生成长,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二、重感悟:开启思维智慧的钥匙

     学习不是死记硬背,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体验去理解知识的内涵。“重感悟”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让学生在阅读、分析、讨论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对知识的感悟各不相同,教师要尊重这种差异,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特别是学习《草》这一课时,教学时利用画图让学生自己画“春风吹又生”的情况,第一个学生草画的太高了,第二个学生改为了草芽,第三个学生补充还应该把春风画下来,风从左边吹,草向右边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他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这种感悟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三、重积累:构筑知识大厦的基石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知识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地积累,学生才能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于永正老师强调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材料、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丰富的语言积累能让学生在表达时更加流畅、准确;生活经验的积累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学习方法的积累则能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得心应手。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各种积累的机会,如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写读书笔记、开展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日积月累中不断充实自己。


     于老师在教授《卜算子·咏梅》一课时,课堂伊始引导学生背诵古诗词,感受古诗词永恒的魅力所在,拓展陆游的《咏梅》引出梅花意象的特点,学生不仅读出了文本中的梅花,还读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作者借梅花表达的感情。在对比学习中不仅积累了学习古诗文的方法,更增强了积累古诗词的兴趣。


四、重迁移:拓展知识应用的桥梁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重迁移”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让他们能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新的情境中。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他们总结学习规律,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当学生掌握了知识迁移的方法后,他们就能在不同的情境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望月》这篇文章中写了眼中月、诗中月、幻想中的月,最后引导学生注意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美,布置学生观察月亮以及周围的景物,写一篇有关月亮的文章。学生的潜能真正得到点拨、激发,学生交上了完美的作业,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在平时的课堂当中我们扎扎实实读课文,抓习作,不仅是小练笔还是习作都渗透到每节课当中,我相信每个孩子都会培养良好的习作能力。


五、重习惯:塑造美好未来的保障

     “习惯决定命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于永正老师认为,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按时完成作业、书写工整等。这些习惯看似微不足道,但却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生活态度。在《狐假虎威》一课教学时,于老师引导学生“读帖”,要求做到“一看二写三对照”,指出学生最容易忽视的地方。在板书课题“圆明园的毁灭”时,使学生明确“提笔即是练字时”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师要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起,就注重对他们习惯的培养,通过言传身教、严格要求、及时鼓励等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学生养成了这些习惯,他们将受益终身。

      这本书虽然读完了,但“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还应该经常翻阅,反复阅读,反思揣摩,深入理解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学”理念。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学以致用,不断尝试,不断练习,不断应用在课堂当中,将其贯彻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加优质的教育环境,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