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优秀校长与普通校长之间的差距在这4个关键能力

(2025-03-07 08:29:22)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优秀校长与普通校长之间的差距在这4个关键能力


我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操场上追逐嬉闹的孩子们,突然想起2006年刚当上副校长时的自己。
那时的我总以为,只要抓好教学常规、搞好升学率就是好校长。
直到见证过十几任校长的更替,参与过三次教育改革的浪潮,才真正明白:当校长的段位高低,从来不在职称证书上,而在“格局、思维、情绪、行动”这八个字的修炼里。

一、大格局不是喊口号,而是看清时代的路标
上个学期参加杭州的一次全国性教育研讨活动,其中一个环节是校长论坛,两位校长的发言形成鲜明对比。
A校长全程都在讲“今年要新建两个功能教室”“重点培养三个种子教师”;B校长却展示了与华为合作的AI编程课程方案,把“培养数字时代原住民”作为五年规划核心。
这个场景让我想起三年前“双减”政策刚落地时,有的校长忙着调整课表应对检查,有的校长却在重组教师团队研发跨学科项目课程。
真正的教育格局,是能穿透当下迷雾,看见十年后的社会需要怎样的公民。
就像深圳某小学将“人工智能基础”设为必修课,北京某学校把“社区服务100小时”写入毕业标准。
这些校长都明白:教育要为尚未存在的世界培养人。
建议各位校长每周抽2小时做这三件事:
1.研读最新教育政策白皮书;
2.关注3个创新教育公众号;
3.与不同行业家长深度交流。
眼界打开了,自然能找到学校发展的破局点。
二、思维升级不是换PPT模板,而是重建认知操作系统
去年我们学校引进PBL项目式学习时,有位老教师说:“这不就是综合实践课换了个名字?”
这种思维定式恰是阻碍变革的隐形墙。
优秀的校长必须具备“拆墙”能力:把“教室”拆成学习社区,把“教材”拆成资源包,把“教师”拆成成长导师。
杭州某小学的“教室革命”值得借鉴:取消固定讲台,设置创客区、阅读角、讨论岛;成都某校将语文课与戏剧融合,让学生把《草船借箭》改编成沉浸式剧本杀。
这些创新背后,是校长从“管理思维”到“设计师思维”的蜕变。
建议大家建立三个思维工具箱:
1. 跨界思维:定期组织教师参观科技企业、文化场馆
2. 用户思维:每月邀请学生担任“一日校长助理”
3. 迭代思维:把每个学期当作最小可行性产品(MVP)
三、情绪价值不是打鸡血,而是营造教育“微气候”
疫情网课期间,有位校长每天在教师群发“三分钟心理按摩”,有时是窗台上的绿植照片,有时是女儿画的抗疫手抄报。
这种温暖的力量,比任何考核制度都更能凝聚人心。
教育是人与人的事业,校长的情绪温度就是学校的生态指数。
建立情绪管理四步机制:
1. 晨会“能量站”:每天用3分钟分享教育金句
2. 教师“树洞计划”:设置匿名意见漂流瓶
3. 学生“心情晴雨表”:在走廊设置可视化情绪墙;“校长特别作业”布置10分钟聊天任务
4. 自我“情绪急救包”:办公室常备解压魔方、冥想音频、舒适躺椅等
四、行动力不是瞎忙活,而是把战略拆解成战术动作
苏州工业园区胜浦实小曹成书记让我印象深刻:他把“劳动教育”这个顶层设计,拆解成“一米菜园+非遗工坊+职业体验”的组合拳,甚至给家长设计亲子种植手册。
这种“想明白、做细致”的能力,才是行动力的精髓。
提升行动力三大心法:
1. 目标颗粒化:把“提升教学质量”拆解为“每周1次课堂诊断”
2. 进度可视化:用甘特图管理重点项目的28个关键节点
3. 复盘常态化:建立“失败博物馆”收集试错案例
站在30年教育生涯的节点回望,我越发清楚:好校长不是完美的管理者,而是永远的学习者、温暖的引路人、坚定的行动派。
当我们不再用“成绩好”“评比优”定义成功,而是看到孩子们眼里的光,听到教师们成长的脚步声,感受到家长发自内心的信任——这个时候,我们才真正触摸到了教育的本质。
教育没有标准答案,但好校长永远在寻找更好的解题思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