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善用评价数据引导教学改进

(2025-03-06 15:13:01)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善用评价数据引导教学改进

学期末参加了几个教研组的考试成绩分析会,教师大多就班级学科检测成绩进行了关于平均分、优秀率和及格率的数据分析,并且按照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边缘生的分层方法,进行了学情方面的语言描述分析。在此不具体介绍一次完整考试成绩分析报告的结构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进行分析等专业性技术问题,这可以在网络上找到许多文章学习,也有一些现成的试题分析报告案例可供参考。
我主要是想说,报告缺少对试卷中具体试题的命制意图、特点、趋势等方面的梳理解读,以及这一试题不同层级的学生的得分情况、失分原因等方面的数据整理与分析。没有涉及试题与教材、课标的关系,分析出考试改革的新理念与方向。没有找到或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与个性化问题,并通过这些问题反观这一学期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到底存在哪些失误与不足:是教学管理问题还是观念问题?是精力不够还是方法欠妥当?是效率问题还是评价问题?阐释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在不精准的问题描述化分析和粗略的数据分析下,没有提出可操作性、实效性、系统性的解决策略和方案。尤其是缺乏对自身观念和行为的反思,没有从日常的教研活动、教学设计、作业设计、评价反馈、分层教学、教学方式等渠道,制定针对性改进计划。没有策划如何通过学习理解新课标的理念和标准,研究探索“双减”下的高质量教学范式。
总结这样的质量分析活动的特点,可能是一场已经低效重复多年的习惯性的教研活动,缺乏专业性标准。这样的活动,教师在专业上不会获得多大收获。由此,我想到了很多类似的教师教研活动,如作业布置随意化、备课方式形式化、评课行为虚伪化、研究过程应付化等。老师们在这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时间中平静度日。本来富有创造性的教育教学生活,却在这样的环境氛围里,让一些老师满足于“小富即安”的现状。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明白使用数据作为教学决策和教学改进的依据的基础性作用,我们进行试题分析,不是仅仅满足“不错”的要求,而是要寻求精准的数据、实用的信息,达到“很好”的结果。教师应该承担结果分析者的角色,积极参与到分析数据和制订改进计划中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学生成绩的数据,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
考试结果的分析与评价不能止步于分数和排名,更重要的是产出更多、更准确的有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证据。教师要基于这些证据开展学情分析,并聚焦核心素养调整教育教学工作,指导学生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调整学习方式,进一步提高教与学的科学性,推动教、学、评的有机衔接。
而在我参加的这类教研活动中,时间既没能用来“消费”,更没能用来“投资”。我说的“消费”,意思是指拿出时间去看一本喜欢的书,去满足自己的兴趣,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我说的“投资”,意思是指在有效的时间内,尽可能地去专注地做好一件专业的事情,可以获得创造性的东西。换句话说,这样的教研活动没有赢得最大专业效益,形成解决某种问题的可行方案,通过反复实践探索,经历透过表象的本质思考,转化为成果或产品。这种思维方式,重点不是眼前的具体问题或任务,而是一个能够解决问题的未来方案,甚至是一个自己的愿景或使命,日常的一些策略仅仅发挥“工具”的作用。这是一种成果思维方式或产品思维方式。
也就是说,分析与评价活动要加强评价结果的分析与应用。
一是要加强对于评价结果的分析。如夯实考试分析,不仅要分析“一分三率”(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和高分率),还要对试题和试卷的难度与区分度进行分析,反思命题工作;要结合细目表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
二是要探索多元化的呈现方式。对于评价结果,既要摆脱以往的分分计较,也不能简单地划分等级,而是要为学生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反馈信息。
三是要利用评价结果改进教育教学。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学业评价结果,分析自己教学的优势和薄弱环节,及时改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