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方法,搞定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2025-02-28 17:06:23)分类: 初中语文 |
3个方法,搞定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就必须认真审视材料,设法找出材料中有关立意的点滴“标识”,反复揣摩命题人既定的写作“走向”,把握最佳立意角度。
确定材料作文的中心,既要抓住材料中隐含的某些关键语句,更要从总体上去把握,揣测作者态度是褒是贬,弄清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平时的作文训练和考试中,我们要善于借助联想,用生活、学习中的现象与材料中的事例加以比较分析,找出可类比的“点”,以此来确定中心。
1 材料分类
1. 一题多材
材料多,寓意广,提炼中心时必须顾及各则材料中的“共性”,否则便会顾此失彼,不能周全而偏离题旨。
“共性”如何找?可先分析各则材料中蕴含的道理,然后通过比较,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由表及里,深入底蕴,提炼出各则材料共同的中心。
多则材料,关键是要找出它们的最佳结合点,即“共性”的东西,综合考虑,这样才符合命题者的意图。
2. 一题一材,还有提示语。
这类材料多为人物叙事材料,有真人真事,有传说故事,有生活事实。
2 方法举例
1. 求同存异,辩证分析 如果是多材料,需要做到两个“同时”:
找出多则材料内涵上的相同点或相似点,同时也不能忽略他们之间的差别。
辩证分析几则材料之间的关系(相互补充、相互对立等),同时又要有侧重点。
示例:【材料】 乔布斯说:“不要为别人而活。”爱因斯坦说:“只有为别人而活的生命才是值得的。”
【审题】相同点:怎样活着才有价值?为别人?还是为自己?
不同点:材料“不为别人而活”强调不能被别人左右,要坚持自己的信念,走属于自己的道路,实现自己的价值。
材料“为别人而活”是强调奉献精神,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别人,实现价值的升华。
辩证分析:两者谁是谁非呢?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又合理。
【立意】既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实现自己的价值,又要有奉献精神,实现价值的升华。
2. 概括情节,以果推因
整体概括材料的主要情节。
联系生活实际,从人物事件的结果分析其原因。
示 例:【材料】
古时候有个很有才能的人在朝里做官。一天,他接到皇帝旨意,安排他去放牛。这个人并不觉得委屈,而是一心一意地放养牛群。他早起晚睡,把牛喂得个个体格健硕,毛色顺亮。皇帝见他不计得失,不图名利,把养牛这样的小事都做得如此好,于是便委以大任,让他担任宰相。一下子从一个放牛的变为万人之上、一人之下的重臣,这个人依然全心为公,为人谦逊,一点架子也没有。他还常常深入民众中,了解民间疾苦,深得百姓爱戴,政绩非凡。
【审题】主要情节:皇帝安排官员去放牛,官员认真放养牛群,做得很好,后来皇帝就任命官员担任了宰相。
结果:皇帝任命官员为宰相。
原因:官员放牛做得很好。
综合提炼:放牛和作宰相分别对应小事和大事。联系生活实际,很多人都想成就一番大事,但是却对一些小事嗤之以鼻,不屑于去做。
【立意】先做好小事,才能成就大事。
不管事情大小,都要认真对待每一件事。
不管处于什么岗位,都要爱岗敬业,做好自己分内的事。
如果是寓意象征类材料,透过材料的表象,理解寓意。进行“由物及人”、“由事及人”的联想,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由材料中的行为事件联想到人的生活实际,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挖掘其真正的内涵,从而确立论点。
示例:【材料】
三个人走进商店。一个人买了一瓶果汁,说:“我喜欢甜的。”一个人买了一杯咖啡,说:“我就喜欢这又苦又甜的滋味。”还有一个人买了一瓶矿泉水后说:“我喜欢淡淡的矿泉水。”
【审题】各个意象的寓意。买:选择。买的原因:喜欢。(果汁、咖啡、矿泉水)饮料:兴趣爱好、人生道路、生活方式、价值观等等。(甜的、又苦又甜的、淡淡的)口味:特点、风格各不相同。
【立意】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生道路,不要跟随别人的脚步。
3审题立意步骤总结
步骤二:分析材料句间语意上的逻辑关系,理清语义关联。重点关注因果关系,条件关系。
步骤三:概括材料完整正确直白的整体语义。
步骤四:围绕核心语义细节点,从整体上完整正确地概括题意,拟定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