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效教师的七个习惯

(2025-02-21 21:25:24)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高效教师的七个习惯
 保罗.卡斯尔 
专门讨论“有效性”概念的研究有很多,但史蒂芬·柯维所著的一本畅销心理学书籍——《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柯维的著作提出了实现“高效”的一系列准则,而且他认为在世界范围内很多成功人士都已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这些“习惯”。



这些准则可以应用于任何人或任何职业,以下介绍柯维的这些“习惯”在教师职业中的应用。

前三个习惯是关于“个体”的,接下来的三个习惯是关于“互动与合作”的,最后一个习惯是对前六个习惯的综合。

习惯1:积极主动

我们真正可以掌控的唯一事物就是自己。对于日常生活的外部事物我们无法控制,比如我们无法控制天气、交通,也无法控制督学何时到访。我们所能控制的仅仅是我们对外部情况的应对方式。堵车时,我们也许会变得焦躁,但也可以调整关注的角度,去享受广播中的音乐、规划明天的活动或者只是看看那些匆匆赶路的行人。关于天气,我们应该试着去理解风雨交加的天气对学生造成的影响,或许学生会比往常表现得更为“活跃”,因此我们可以在开始讲课之前花一点时间去营造一种平和的氛围。

保持积极的心态,不仅可以让我们面对不可控情境时能够更好地应对,还能让我们在焦虑因素和可控因素之间寻求平衡。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方面都会让我们担忧,比如成绩的等级差异、课程的变化等,我们必须去考虑可以影响这些方面的因素。我们不能控制所有的焦虑因素,但是我们可以控制那些我们能够影响的因素。就像上文中,成绩的等级差异可能是一个令我们担忧的因素,我们可以把消除等级差异作为一个目标,并且通过我们的教学来对这一因素形成影响。不断变化的课程也许不是我们可以控制的因素,但是我们可以考虑如何去主动应对这种变化。

如果我们把精力集中在我们无法控制的因素上面,会显得被动。相反,如果我们在那些可以改变或影响的因素上做出努力,那我们就会更积极主动。尽管该道理人尽皆知,但是我们的一些选择仍然会导致负面的结果,或出现所谓的错误,我们不能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情。从积极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反思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然后去考虑如果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我们会不会做出更好的决策,这涉及反思的概念,在第4章中将详细介绍。

总之,第一个习惯——“积极主动”,就是在我们能掌控的范围内,对我们的选择及其可能带来的后果负责。

习惯2:以终为始

“终”是“以终为始”这一习惯的核心概念,可以定义为“最终目标”。退休或成为校长是你的最终目标吗?或者你心目中有别的选择?之所以问这些问题,是为了帮助你思考在职业生涯中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是什么能带给你教学生涯中最高的成就感?

许多老师关注短期的目标和日常的教学,但真正的成功需要确定长期目标。这一目标可能无法通过短暂的反思而形成,需要很长的时间来确定。实际上,目标并不仅仅是有高薪工作,更是个人价值的实现。

综上所述,第二个习惯涉及最终目标的确定。一旦确定了你的目标,你就可以用第三个习惯——“要事第一”的原则来规划实现目标的步骤。

习惯3:要事第一

紧急任务和重要任务有怎样的区别?这个习惯帮助你去思考紧急性和重要性的区别,重点去计划、排序和实施这些任务。

柯维提出了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一个2×2矩阵的四个象限来帮助你判断任务的轻重缓急。
高效教师的七个习惯


象限1:这个象限指的是紧急任务。这个象限的任务需要你拓展、消耗你的资源。变得高效的关键是,限定或尽快处理进入第一象限中的任务,从而可以关注那些第二象限的任务。

象限2:这个象限里的任务是一个人真正有效工作的关键。如果你已经理解前面所说的两个习惯,你将有勇气对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说“不”,因为你确定了自己的最终目标,并明确了事情对自己的重要性。这个象限中的任务将对你的工作产生深刻的影响。

象限3:这个象限中存在一个悖论:会存在紧急但不重要的任务吗?在面对紧急事件时,如果你花费精力去完成这类紧急却不重要的任务,那么很可能你将没有时间去完成那些你应该去做的重要任务。以使用电子邮件为例,人们经常以检查和回复邮件作为一天工作的开始,而不是规划这一天需要完成的任务。实际上,归类为“紧急事件”的大多数任务是别人为了在最后期限前完成任务而强加于你的。回到邮件这个话题,你打开的每封邮件都会要求你花费时间和资源去处理:阅读然后做出是否删除、回复或保存的决定。

象限4:可以说那些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任务会因其他象限任务的紧迫性而被忽略。

这种模式的最终目标是确保你能够减少象限1中的任务,而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象限2的任务上,同时避免在象限3和4的任务上花费时间,因为这些任务并不重要。实际上,如果可以达到这种平衡,你将会更好地安排和掌控自己的工作和个人生活。为了确保你能够在象限2的任务上投入更多的精力,你需要花费一些时间来处理一些事情:最初你需要明确象限1中的事情已经处理完毕,因为这些任务也不能被忽视,此外还要对象限3的事情进行妥善的处理。

习惯4:双赢思维

这个习惯强调互利互惠,而不是仅仅一个人获利。我们应该建立一种可持续的、长远的多边人际关系。为进一步解释这种理念,我们来看一下与他人共同工作时基于“输”和“赢”的五种可能性:

损人利己:这是一种基于竞争理念的独裁主义的互动方式。掌握权力的人提出需求,其他人必须满足他的需求。

损己利人:这是一种自由主义的互动方式,个体通过发挥自身作用完成既定的任务甚至做出必要的牺牲来获取别人的认可。

两败俱伤:目标是让别人失败,与此同时也导致自己失败。

利人利己(合作):通过建立积极主动的工作模式实现互利互惠。

利人利己(非合作):如果不能实现互利互惠,最好的办法是不妥协并停止进一步的合作。

将这一理念迁移到教学工作,你可以考虑在班级中通过建立有效的家校合作关系来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你可以在某天晚上组织一个家长工作坊,让尽可能多的家长参加,在工作坊中重点介绍家长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一系列策略。工作坊上,首先要向家长说明为什么要家长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研究显示家长的参与在提高儿童阅读能力方面有重要作用。然后可以向家长介绍针对不同文学类型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一系列策略。将孩子作为工作坊的核心,教师和家长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这一共同目标而携手合作。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提高班级学生的阅读水平,这对老师有益,同时也可以让孩子和家长享受共同阅读带来的珍贵体验。

习惯5:知彼解己

当别人与我们说话时我们究竟听到了多少?作为教师,我们倾向于解决问题,但在理解情境之前就试图解决问题是不对的。以行为管理为例,在课堂上,我们可能会发现一些未经许可的行为并且这些行为产生了不良后果(比如轻声的甚至高声的喊叫),但是作为老师的我们真的理解为什么学生会做出这种行为以及如何防止类似行为的再次发生吗?要充分理解所发生的事情,唯一的办法是了解前因:在这种行为出现之前发生了什么?在确定解决方案之前,我们是否对发生的事情有准确的理解和判断?从另一个例子来看,学生在完成作业方面存在困难,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了解学生在课上学习的效果,诊断学生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在我们“做”之前,我们是否倾听了别人在说什么?

“倾听”有五个层次:充耳不闻、假装倾听、选择性倾听、细心倾听、移情聆听。最后一个层次——移情聆听,正是我们需要加强的方面,我们需要在倾听时充分理解对方,用我们的耳朵聆听对方在说什么,通过观察对方的肢体语言,“用心倾听”并理解他们所要表达的意思。虽然倾听别人需要付出很多精力,但是这比后期去纠正误解要省力得多。

习惯6:合作(协作)增效

前面提出了以双赢理念进行合作、设身处地地聆听他人,第六个习惯则是在这些习惯的基础上实现有效的团队协作。在管理学中,也称作“团队建设”。作为一个群体(你的班级)的管理者,需要提倡团队协作。通过这样的合作或协作,目标更容易实现。实际上,协作的含义就是使整体效能大于各个部分的效能。

促进协作的核心在于以包容的心态建立一种互相尊重的氛围,当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受到肯定和鼓励的时候,那么他们的工作成效将超越个人的最佳水平。

习惯7:自我更新(不断更新)

最后一个习惯是关于个人发展的:更新你的个人资源,保持高效能。这涉及一系列不同的维度,包括你在身体、精神和情感上的幸福,例如确保自己吃了健康的食物,有足够的水分,有时间放松,拥有高质量的睡眠,身体上达到最佳状态,这些将为你从事教学做好充足的准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破窑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