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课堂质量,必先改革传统备课
(2025-02-17 20:29:0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提升课堂质量,必先改革传统备课
张爱军
提升教学质量要抓课堂,这是大家的共识。但是,要想提升课堂质量就必须夯实它的根基备课的质量,则未必每个教师和管理者都能认识到位。即便认识到位了,也未必知道怎么做;知道怎么做,同样未必做专业、做出效果。
这就是目前很多学校教学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自然也是下功夫的重要着力点。
据我观察,不少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现状堪忧:要么没有健全的质量管理制度,要么没有扎实的活动落实制度,要么即使在做也收效甚微……
实践证明,如果一所学校的管理者没有充分重视质量管理制度及其落地,教学质量肯定是有问题的。有的学校建校几十年了,竟然没有扎实有效的备课制度与集体备课活动,教师各自为战,凭经验做事。你去看教师的教案,基本是流于形式;再去看同一个年级的同一个学科几位老师上课,教案不同、上法不同、效果不同。可见,这个学科的教学质量是没有保障的;推而广之,这所学校的质量也是没有底线保障的。如果要找责任人,首先是管理者。
有的学校虽然意识到备课的重要性,但还停留在经验层面,顶多是在抓基本的知识落实和集体备课活动开展,远没有专业性可言。集体备课活动现场,大家还是在谈知识的落实。虽然有用,也是在进步,但确实还是比较低级的,进步空间巨大。
地区与地区、学校与学校的差距,相差可能是二十年。20年前,南京的有的中小学已经在开展非常规范的集体备课、听评课等基本的校本教研活动;20年后,我在中西部有的中小学参观的时候,才刚刚开始搞集体备课。而有的学校,连基本的备课组、教研组都没有建立起来,教研活动的开展则还没有正常化……
由此可见,这些学校的课堂之根基是多么薄弱。
与此同时,我也发现一个扎心的现实:即便是一些发达地区或城市中小学,一二十年来的课堂教学方式没有实质性改进,课堂教学的质量也没有根本性提升。老师们大多还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题海战术还是比较受欢迎的和普遍的。
这至少说明,目前的中小学课堂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与改进。
我们希望什么样的变革?简言之,就是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说到底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变革。即学生不再是被动学习、机械训练为主。很显然,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多甚至是普遍的。
这个变革与改进要想发生,一定离不开传统备课的变革。教学设计本质上就是设计教与学的活动,尤其是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而传统备课基本上是秉承了知识中心、教师中心,设计出来的教学活动也就很难遵循学习中心。建筑设计师的理念与技术不改革,建筑施工企业不大可能盖出一栋体现新理念与技术的大楼;同样,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技术不更新,还是用传统备课,怎么上出一节新理念的课?
例如,我们现在都知道核心素养,都知道课标中的教学评一致性理念,教师如果要想把它们落实在课堂上,还是用传统备课,可能实现吗?
答案是不可能。传统备课基本没有什么具体技术去落实一致性,恰相反,绝大部分传统教案都不符合一致性,“目标-活动-评价”的一致性很差。事实上,教师如果没有接受专业的培训,是不可能无师自通地把教学评一致性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设计的。
再例如,落实课标是大家的共识。问题是,如何把课标落实在课堂?你首先要落实在教学设计文本中吧?那就要先学会课标分析技术。即先摘录课标,再分解课标。我们十一年的培训实践证明,不接受培训,教师是不会这个课标分析技术的。
有人会杠:没你说的那么深奥,我不会自学吗?
要知道,课标分析、教学设计都是高级复杂技能,不是简单技术基本可以自己学会。这就好比开飞机、开火车和骑自行车的问题,后者可以自学,前者是不可能的。
所以说,自学能学会的,就是那些基本的操作,简单的东西,核心的专业的东西,是要学习和培训的。专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长期的职前职后学习;教师要想承认自己是专业的,就要承认在职培训的必要性。
结论是:管理者和教研部门要想方设法去推动传统备课的改进,要去培训更多的教师学习现代教学设计,学习课标分解等技术,以此夯实课堂根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后一篇:古诗词修辞技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