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精养”青年教师,5件事!
(2024-12-28 10:31:1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校长“精养”青年教师,5件事!
黄文凤
校长是培养教师的第一责任人。做校长,最顶大的事就是赋能青年教师。
作为校长,深知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更是教育的希望。因此,“精养”青年教师,不仅是一项任务,更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如何“精养”青年教师,让他们在教育的舞台上大放异彩,成为校长们最为关注的话题。
让他们做“大先生”
在2024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并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这一要求,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青年教师,都提出了新的期望和挑战,也就是要做大先生。
那么,何为大先生?如何成为大先生?
“大先生”,并非仅仅是一个称谓,它代表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一种涵养。简单概括来说,就是有大爱和大国情怀。
习近平主席深刻诠释了大先生的内涵:他们拥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以及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这些品质,正是新时代青年教师所应追求和践行的。
回望历史,孔子以“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打破了阶层的界限,将知识的光芒洒向了每一个渴望学习的心灵。这种大爱与大国的情怀,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青年教师,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更应将这份大爱传递给每一个学生,无论他们来自何方,无论他们家境如何,都应给予同样的关爱和尊重。
同时,青年教师还要心怀大国,将个人的成长融入国家的发展之中。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青年教师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他们的成长和进步,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繁荣和强盛。
因此,青年教师应将个人的梦想与国家的梦想紧密相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了培养更多具有教育家精神的“大先生”,校长们需要将这份精神融入教师的培养与发展之中。
通过日常浸润、项目赋能、平台支撑等方式,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和成长机会,帮助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同时,我们还需要建立完善教师标准体系,将教育家精神纳入教师管理评价的全过程,引导广大教师将这份精神转化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提供适合他们的“梯子”
青年教师的成长之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他们要经历新入职的迷茫、规范期的挑战以及成熟期的分化。作为校长,不应该“一刀切”,要为不同阶段的他们搭建适合成长的行动路径,让他们在磨砺中不断成长。
对于初入职场的青年教师而言,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与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他们时常会感到迷茫与无助。在此关键时刻,校长应向他们伸出援手,提供充分的关爱与专业指导,助力他们迅速适应新角色。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师徒结对、系统的入职培训等多种途径,实现以老带新、以优促劣的目标。充分发挥集体力量,让每位教师的发展道路上,都有榜样示范,都有师傅请教,都有团队帮扶。这样一来,青年教师就能更快地掌握教学的基本规范,更顺利地融入学校的文化氛围中。
对于规范期的青年教师,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但往往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他们渴望在教育领域有所建树,但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现象和棘手问题,往往感到力不从心。
此时,我们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成长。比如通过组织教学观摩、教学竞赛等活动,激发他们的教学热情和创新精神。
对于成熟期的青年教师,开始出现分层态势。一部分教师经历了前两个阶段的磨砺,成长速度很快,成为学校的中坚力量;一部分教师开始固守经验型的心态,缺乏进取精神;还有一部分教师在每个时期均未把握好自己的成长机会,显得力不从心。
此时,我们要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成长路径,帮助他们突破瓶颈,实现自我超越。通过设立名师工作室、提供科研项目支持等方式,鼓励他们深入研究教育问题,成为教育领域的专家型人才。
看家底子要“硬”
教师的主阵地就是教书育人,想要实现高质量育人,必须有真本领、真功夫和真能力。“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作为校长,要为青年教师提供各种平台,让他们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本领,在理论素养上有真功夫,在教学实践上有真本领,在科研能力上有真能力,具体怎么做呢?
在理论学习上,他们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平台,比如通过举办“教育大讲堂”、设立读书角等方式,邀请教育专家、优秀校长和一线名师来校做专题报告,分享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同时,推荐经典好书,组织读书分享会,让青年教师在阅读中汲取营养,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在教学实践层面,为青年教师提供多样化的实践舞台。通过公开课、教学创新大赛及导师课堂跟进制等举措,促使青年教师在实践中持续反思与成长。
公开课展示与评议帮助他们认清教学优势与短板;教学创新大赛激发其创新意识与竞争意识;导师课堂跟进制则助力其迅速掌握教学常规与技巧。
同时,利用教研会与集体备课为教师们提供了深入剖析课堂教学的平台,鼓励大家积极交流见解,共同提升上课、听课、评课及教学研究的能力。
在科研能力培养上,通过设立“青年教师科研基金”、提供科研项目支持等方式,激发他们的研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同时,与市教科院等科研机构合作,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科研机会和资源。通过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和实践,让他们在教育科研领域不断深耕细作,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平和专业素养。
“想做”比“让他做”更有用
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需要得到充分的激励和肯定。青年教师想做远比让他们做更重要,作为校长,要通过多种方式激发青年教师的内在动力,让他们在激励中焕发活力。
正如苏格拉底所言:“教育不是灌输的过程,而是点燃火焰。”校长们要点燃青年教师内心的火焰,让他们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对未来充满期待。
首先,我们要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
在我们一项关于青年教师的调查问卷中,有不少教师反馈,“很多领导把教师当犯人一样防着,考勤不能少一分一秒,工作每个必须留痕,对学生的恶行无限包容,对教师的小错误吹毛求疵。”“现在我们青年教师做着最繁重的工作,却难以得到奖励,资源都被校领导垄断,以此作为钳制青年教师的工具,严重影响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上级对校长工作的评审机制出现了问题,如果能将校长的评审机制规范,能一定程度规范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也从侧面反映校长也缺乏有效手段来管理教师。归根结底是顶层设计出现问题,当前的顶层设计严重滞后,不符合目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
因此,真正厉害的校长都会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成果、师德师风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通过评价结果的反馈和指导,让青年教师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
其次,我们要设立丰富的奖励机制。
通过设立教学能手奖、科研成果奖、师德标兵奖等奖项,对表现突出的青年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同时,通过提供晋升机会、职称评定优先等激励措施,激发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再者,我们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教学沙龙、读书分享会、体育竞赛、全校性的评教赛讲等,增强青年教师的归属感和凝聚力。通过搭建教师交流平台,促进青年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学校的发展。校长应主动推荐教师研究成果至教育网站及报刊,助力其成果得到认可,让教师感受被肯定的喜悦,激发其研究热情与成就感。
看得见“未来之路”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中明确要求,校长引领教师专业成长要关注每位教师的发展,指导教师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制定专业发展规划。
青年教师如同初升的太阳,充满朝气与希望。他们怀揣梦想,渴望在教育的舞台上绽放光彩,但前路未知,时常会感到迷茫与彷徨。
作为校长,我们的责任重大,不仅要为青年教师点亮前行的灯塔,更要引导他们明确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所长,让他们在教育的征途中,清晰地看见属于自己的“未来之路”。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明代思想家王阳明一语道破志向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对于青年教师而言,明确的发展方向就如同人生的指南针,指引着他们不断前行。
作为校长,我们要通过定期的职业规划指导、专业发展讲座等形式,帮助青年教师认识自我,了解教育行业的现状与未来趋势,从而制定出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发展目标。
在明确发展方向的基础上,青年教师还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所长。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才能,关键在于如何挖掘和运用。
作为校长,我们要善于发现并培养青年教师的特长,为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比如,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改革与发展工作,让他们在参与中不断成长,在贡献自我价值中实现。
在引导青年教师明确发展方向、发挥所长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正如古人云:“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通过团队建设活动、合作项目等形式,增强青年教师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让他们明白,只有团结一心,才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此外,我们还要为青年教师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我们要鼓励他们勇于挑战自我,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同时,我们还要积极与校外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和交流机会。让他们在不断学习中提升自我,在交流中拓宽视野。
总之,“精养”青年教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作为校长,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青年教师搭建适合成长的平台和环境,让他们在思想、能力、动力和创新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青年教师,为教育的未来和国家的繁荣贡献更多的力量。
后一篇:2024年一线教师的十大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