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铸魂
(2024-12-27 18:14:56)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铸魂
毛道生
[摘 要]
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中,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以“爱国利民”为精神内核和价值导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为学生的成长和持续发展领航、铸魂和赋能。学校采取“多元融合”的策略,充分挖掘学校历史文化中的红色革命和爱国报国资源,积极开发和持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全领域,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日常课程教学,同时注重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实现协同育人,不断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指明人生方向、灌注精神动力。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被誉为“古今一校,扬辉千秋”的名校。学校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坚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高度重视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学校形成了以国家基础课程为“根”、学校文化课程为“干”、领军人才成长课程为“枝叶”的领军人才“成长树”课程体系,致力于培养一批在各个领域具有引领性的领军人才。学校以“爱国利民”为精神内核和价值导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成长和持续发展领航、铸魂、赋能。
一
挖掘校史文化,培养有家国情怀的未来领军人才
石室中学作为千年学府、中华名校,其历史与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与养分。石室中学的校训是“爱国利民、因时应事、整齐严肃、德达材实”,将“爱国利民”列为首要之位。早在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之时,学校条规中就明确要求“凡利国爱民之事,更宜留心。”民国时期,学校结合时代需求,提出了“救国利民”的办学目标。后来,学校把两者进行了整合,提炼出“爱国利民”的石室精神。
在石室中学,“爱国利民”从来不是喊喊口号,也不是盲目冲动,而是转化为石室学子的奋斗热血与青春力量,化作厚重的“石室红”,点燃炽热的“中国红”。在各个历史时期,无数石室学子在国家和民族需要之时,总能责无旁贷、挺身而出。戊戌变法时期,石室学子刘光第、杨锐见国难当头,支持光绪皇帝的维新变法。张澜、蒲殿俊、罗纶领导了四川保路运动,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王光祈、李一氓等创立少年中国学会,用进步思想感染无数青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数名石室学子放弃学业,追随石室教师曹葆华和何其芳等奔赴延安,抗战报国。解放战争时期,涌现出红岩烈士胡其恩、张学云和十二桥烈士刘骏达等革命志士。
弦歌不辍,薪尽火传,新时代的石室学子依然高举科技报国的理想信念。新中国第一批女战斗机飞行员陶佳莉驾驶战机飞越天安门城楼,将青春理想融入祖国的蓝天。红旗七号导弹总设计师钟山院士秉持“哪怕穷光蛋,也要拼命干,这是为国家,为国防”的信念,立志铸就大国重器,守护国家安全。石室中学深度挖掘学校历史与文化的红色革命和爱国报国资源,将其融入“爱国利民”的学校文化中,着力培养有家国情怀与世界格局的未来领军人才。
二
开展各类主题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全领域
主题教育活动具有主题鲜明、话题聚焦、形式多样、体验性强、效果显著等特点,是学校教育的有效形式。石室中学积极开发和持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活动,让“为党成人,为国成才”“科技报国,科技强国”“金牌胸前挂,祖国在心中”等铮铮誓言响荡在石室校园,深入石室学子精神世界。
石室中学在悠长的办学历史中涌现了诸多革命志士和英雄模范,他们的历史资料、个人书信、生平事迹等具有丰富的教育意义。石室中学联合成都市档案馆开展“红色档案进校园”系列活动,举行主题为“追忆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的“读档活动”。活动通过“读档+分享”的沉浸式体验方式,让石室学子重温四位校友的文章和书信,包括王光祈在赴欧途中写作的《去国辞》、郭沫若在抗战期间写作的《血肉的长城》、韩子重在毅然决然离开优越家庭投身革命时写给父亲的信、红岩烈士张学云写给妻子的信等。用红色档案引领和教育青少年健康成长成才,让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流淌在每一位石室学子的血液中,从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担责任。
石室中学的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形式多样,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全领域。除了每周一举行的升旗仪式,学校还坚持每天上午第一节课前举行唱国歌仪式。书记和校长在开学典礼、开学第一课、新生入学礼、成人礼、毕业典礼、团校干校授课、“书记校长约你面对面”等活动中的讲话或报告,都是以爱党爱国为主旋律的理想信念教育。清明节到烈士陵园祭奠或扫墓,在9月18日鸣响警报,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致敬,时刻提醒石室人铭记英烈、不忘国耻、报效祖国。
三
融入日常课程教学,帮助学生扣好第一粒扣子
加强对具有拔尖创新人才潜质的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需要理直气壮地对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为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都明确强调新课程作为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载体,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作用,将课程目标确定为“使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石室中学引导和鼓励教师将学校自有的“培养有家国情怀与世界格局的未来领军人才”培养目标与党和国家对时代新人的要求匹配起来,并自觉地用以指导课堂教学,以此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
石室中学高度重视通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两个相互耦合、相互促进的渠道来开展思政教育,从而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日常课程教学中。思政课程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主题鲜明、引领有力的作用。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主要渠道,发挥着渗透性强、范围广泛的作用,两者融合而构成思政育人的“双螺旋”DNA密码。为此,学校把思政育人能力作为教师的关键能力进行培养,将思政育人落实情况作为评课议课和教师考核考核的重要依据,实行“一票否决”。
石室教师自觉在课程和课堂中渗透和凸显理想信念教育,并以理想信念来激发创新欲望。例如,借助《富贵不能淫》一文的教学,借用孟子的“大丈夫观”,强调“大哉丈夫”要胸怀天下、积极践行、坚守“不能”,引导学生明白“大丈夫理想人格之光闪耀,华夏儿女浩然正气长存。”开展“对石室中学举行旅游规划”的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深入研究和积极宣传石室文化的过程中,滋养责任担当和爱校荣校的精神。将人工智能技术与音乐教育进行交互和融合,以此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欲望,丰富音乐课程的育德育人功能。以“指向生命观念培养”为指导,设计“染色体变异”概念教学,既强化生命伦理的教育,又引导学生运用生物科技来增进人类生命幸福。可以说,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已成为石室教师的教学追求和行为自觉。
四
调动各方教育力量,实现协同育人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石室中学在充分挖掘和运用学校自有的教育资源之外,还主动打破“围墙”,积极调动各方教育力量,大力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实现融合育人和协同育人。
作为四川省第一批对外开放学校,石室中学通过孔子学堂、华文教育基地学校、缔结友好学校等渠道,积极与美国、英国、芬兰、丹麦等十多个国家的数十所学校开展对外交流活动,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发空中课堂、相互走访交流等活动,夯实石室学子的国际理解与家国情怀,拓展石室学子的国际视野与世界格局,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学校充分利用校友中8位两院院士的资源,开展“院士学生面对面”活动。学校还与诺贝尔奖得主国际科学交流协会签约,开展“我与诺奖得主面对面”活动。这些高端交流活动,拉近了石室学子与顶级科学家的距离,引导学生立志成为科学领域的创新性领军人才。
学校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工厂企业、博物馆和科技馆等合作,构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校内教育场馆“三院”(学生科学院、学生文学院、学生艺术院)、“两馆”(科技馆、文翁馆)、“两中心”(学科竞赛中心、信息技术中心)、“一空间”(创客空间),以及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基地。石室学子在这些场馆里,以项目研究课程为支点,学会“用问题找寻问题,用方法引领方法”,体验成长,探究未来,从而提升关键能力和科学素养。
学校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联合举办三季“石室论剑”学术论坛,分别研讨“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和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等教育热点话题。引进高校设立“石室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共研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邀请高校知名教授、科技工作者等到校开设学科前沿讲座、分享成长经历等,或走进高校开展研学活动,鼓励学生“为国而生,与国同行”。学校还以学科奥赛和科创项目为载体,与高校合作实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高中—大学贯通式培养模式”。联动教育集团内的小学、初中和高等院校,构建和推行小初高大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在“育关键能力,办品质教育,为领军人才奠基”的办学追求指引下,石室中学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原始驱动力,培养了一批知名学者和科学家,并源源不断涌现出时代新锐,可谓英才荟萃、桃李芬芳,这些都离不开学校注重以“爱国利民”为核心和灵魂开展的理想信念教育,不断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指明人生方向、灌注精神动力。
前一篇:作文标题+开头+结尾集锦
后一篇:转变教师观念打造希望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