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学-评“一体化评价的四个隐喻

(2024-12-23 19:40:17)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教-学-评“一体化评价的四个隐喻
 闫付庆
我刚刚刚参加工作走上讲台的时候,学校的老前辈就告诉我,“三分靠教,七分靠管” ,年轻人上课,知识不是问题,把学生管好了教学效果才能好。

后来的教育教学实践经历也确实告诉我,老师需要不断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管好了课堂,教学才有效。不管老师讲得多么“精彩“,如果学生没能积极参与,教学注定是无效的。这也映证了当初老前辈的说法。

现在想起来,老前辈所说的“管”就是课堂上和学生的互动,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课堂评价。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说到底关键就是教学评价的素养——收集学生学习的证据并据此促进学生学习的能力。

在课堂上,超过30%的部分是评价。老师在课堂上除了直接传授知识和示范操作之外所有的师生互动都可以归入评价的范畴。评价对于维持和推动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确保教学活动取得成效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评价镶嵌在教学过程中,成为教学活动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一、评价是体检单——诊断性评价


上课从评价开始。每上一节课,我们首先要诊断学情,了解学生掌握了什么,知道什么,确立教学的起点,据此确立一堂课的学习目标,规划路线图,并据此构建教学,而不是想当然。

最常见的现象是上课伊始,我们要组织学生复习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通过课堂提问、学前测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及对相关背景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此基础上,我们再选择教学内容,调配教学资源,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开展教学活动。

只有准确判断学情,我们科学确定合理的目标,以学定教,教学才能有效。如果对学情判断不准确,教学就会偏差。

高估了学情,定的目标太高,学生的学习就会脱节,学生就会出现 “听天书”的现象——由于听不懂而走神,伤害自信心,甚至自我否定,怀疑自己是不是学习的那块料。

如果对学情判断过低,教学目标过低,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学生就会因为缺乏新鲜感和挑战性而厌烦。不费吹灰之力轻而易举就容易学会,对学生也缺少吸引力。学生因不屑一顾也会产生厌学心理。

最理想的状态是在准确判断学情的基础上确立具有适度挑战性的目标,让学生蹦一蹦摘到桃子,但又不是那么容易。这就是我们说的最近发展区。

当学生学习出现困难无法克服的时候,我们也需要进行诊断性评价,根据学生出现的症状,从外围设计若干与之相关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调查,或者让学生作答,根据学生作答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学生的问题出现在哪里,是哪一个知识点或者技能阻碍了学生的学习,从而有的放矢,设计聚焦性教学,布置针对性练习,并辅以及时的反馈,帮助学生打通堵点,排除卡点。

比方说对于学生犯头疼的作文,我们就要分析,学生为什么害怕写作文,是语言素材积累不够无话可说,还是遣词造句表达能力欠缺,要么是缺少布局谋篇的方法,拟或是缺少表达欲?只有我们精准地判断学情,教学才不会想当然,开出“某味中药若干“的处方。

二、评价是衣冠镜——反馈性评价


教是为了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持续不断地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业表现进行观察,并作出反馈,让学生知道自己现在的样子,并愿意通过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表现出最好的样子。这也是线上教学和真实的课堂教学情景最大的区别所在。

课堂上,老师激情四射,讲得眉飞色舞,倾情投入,这绝不能成为一堂好课的标准。学生是否在听?学生听懂了没有?听懂了多少?我们要不断地收集学生学习状态的相关信息。还要通过提问、课堂检测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掌握情况,学生是否得到了成长?进步在哪里?差距和不足是什么?如何补救?并据此调整我们的教学目标、教学节奏和教学方法。

我们不能对学生不管不顾,自顾自地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流程把课上完。那是表演,而不是上课。上课就不能不顾学生的感受。

每一节课都是现场直播,我们需要根据课堂上出现的情况灵活处置,机智应对,修改教学预设,调整课堂教学,这就是课堂生成。

如果学生心不在焉,我们就要调整教学策略,改变教学方法,用艺术的课堂教学吸引学生,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果学生很努力地去听,却一问三不知,我们就很有必要重新教学。看上去是浪费时间,却是最节省时间的方式,因为与其好大喜功却徒劳无功地继续讲下去,倒不如回过头来让学生咀嚼消化让学生有所收获。

如果学生对概念不够理解,或者推理环节出了问题,我们就要运用上一条所谈到的诊断性评价,分析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先明确问题所在,再考虑对症下药。诊断是治疗的前提。正确诊断才能科学治疗。

我们要能够发现学生的优点、进步和成长,同时,也要指明学生的问题、不足和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并通过示范教会学生自我评价,动态调整和设定目标,师生一起针对发现的学习中的不同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

三、评价是脚手架——支架性评价


学生的学习并不是一条直线。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困难时,老师就要出手相助,但绝不是代替学生思考,替学生解决问题。


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课上,让学生根据这个加法算式表,找出规律。这道题本身并不难,但是,学生却一脸茫然,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这时候,我给出提示: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先写出算式的得数。首先竖着从上往下看,看每一道算式加号前的数有什么变化,加号后的数呢?再看得数。

因为老师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桥梁,学生很容易找到了规律,为自己取得的成就欢欣鼓舞。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竖着看、斜着看,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无从下手时,我们就需要提供一些线索,让学生去发现。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感到无助时,这就需要老师提供引导、启发、支持,帮助学生度过难关,力争优质。

学生不知道下一步如何采取行动,就会破坏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老师就要通过提问的方式给予提醒,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明确方向,给学生搭建学习的桥梁。

“试着把题目中的数学信息和问题用图表示出来。“当学生面对应用题犯愁找不到数量关系列不出算式时,我们可以这样提醒学生。当发现学生在并列的两个观点之间使用了逗号隔开时,我们可以这样提醒学生:”你试试用分号。“

它在学习疑难处出现,是一种学习支架。老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替学生解答问题,把难关移走,而是给学生提供信息——提醒和建议,或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攻克难关,以便让学生付出进一步的努力。

如果不止一个学生在某个方面遇到困难,那么就要先暂停活动,与全班学生一起纠正问题后再继续。

老师要树立对错误的前瞻性立场,在学生可能犯错误的地方,提前搭建桥梁。对练习任务进行合理安排,剔除一些过于复杂的任务,使练习任务的挑战性保持适中的难度水平,从而让学生能够专注于关键的概念、策略和技能。在数学教学中,老师有时候会提供问题的答案,借此来支撑学生的学习,从而使得学生能够专注于理解过程。

精心构建的支架式教学能让学习更容易驾驭,特别有助于那些需要搭桥才能跨越重重差距的学生。

四、评价是判决书——终结性评价


学业结束时,我们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对能力或者成就水平进行判定,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通常采用符号(字母、数字)或等级的形式向他人(学生、家长等)汇报,还要作为选拔、问责的依据。

在课堂上,确认学生在特定时间点学了多少,以便向他人汇报学生的成就水平,一堂课结束时,我们也要对学生进行评价,判定学生是否达到学习目标。

这标志着一段学业旅程的结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