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阅读课教学——肖培东《往事依依》教学实录赏析

(2024-12-22 18:02:43)
标签:

杂谈

艺术

分类: 教案
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阅读课教学——肖培东《往事依依》教学实录赏析
丁之境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致力于构建“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其选文分为“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要求教师教学时设计教读和自读两种课型。该阅读教学体系力求实现由教师引导学习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践行叶圣陶先生倡导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教学思想,帮助学生形成阅读能力,最终学会学习。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存在着教读课“用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自读课“把自读当教读”等问题,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架起从“教师引着读”到“学生自主读”的桥梁,让学生真正学会阅读,学会学习?肖培东老师执教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往事依依》一课,把单元导语、预习要求、思考探究的要点转化为教学内容,巧妙设计学生“学的活动”,架起了从“教”到“学”的桥梁,引导学生运用习得的阅读方法进行自读,在阅读方法的运用中沉淀阅读能力,让学习真正发生。

“阅读是一种与文本密切相关、相伴而生地行为” [1],无论何种文本,阅读教学都要解决对文本“内容理解”“形式鉴赏”“主旨探究”三方面的问题,其对应的阅读能力点分别是梳理与概括、品读与鉴赏、探究与评价,我们看看肖培东老师执教的《往事依依》是如何培养学生这三方面能力的。


一、内容理解:在“尝试概括——方法提炼——迁移运用”中学会梳理与概括

理解是是阅读的基础,是阅读能力的重中之重。语文阅读教学花了很大精力在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上,但收效甚微。原因何在?理解语篇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知识和方法的运用过程,其间伴随着复杂的思维活动。但很多语文课并没有真正教学生“理解”,既不教方法,也不教思维,更多的是靠学生自悟,在课堂对话中,最常见的提问是“你读出了什么”“你有怎样的理解”,至于学生是怎样读出来的,往往语焉不详。语篇内容理解的主要方法是梳理和概括,肖培东教学《往事依依》的第一个环节,就是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尝试概括——方法提炼——迁移运用”的过程中学会了梳理与概括。

学生默读课文之后,肖老师提出了该环节的核心问题“这篇文章都写了哪些事儿?你又是怎么概括的呢?”该问题紧扣文章的内容理解,指向清晰。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肖老师通过追问“你是怎么看出这四件事的?你又是怎么概括出来的?”,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梳理与概括的方法上,并进而借助学生的回答,对概括语篇内容的方法进行了提炼与总结:

生1:第二段开头就写“小时候,我住的小屋里挂着一幅山水画”,可以知道写的是作者小时候看山水画,然后这段里面,还写到“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一打开,就被一幅幅插图吸引住了”,插图也是图画,所以就可以用三个字“看图画”来概括它们。

师:真是个会读书、善思考的孩子!他注意到了第二段的第一句话,又能把类似的事情放在一起做整合,一个动宾短语就很好地概括了语段中的这些往事。好,第一帧往事照片“看图画”。(板书:看图画)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尝试概括,然后引导学生展示思考的过程,这样的处理一是将学生的思维可视化,给其他学生示范,二是让发言的学生感受到自主思考与表达的成就与价值,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教师在学生展示的基础上,顺势进行了方法的提炼和总结,把“内容概括”明晰为可操作的步骤,让学生从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认知。这样的教学符合学习的规律,强化阅读方法的习得,指向阅读能力的形成。

习得方法后,还要将方法应用于问题解决,然后迁移到新的情境中,才能形成核心素养。所以肖老师提出了新的任务:

师:同学们,他刚才说文章写了四件事,还给我们提示了相关的阅读方法。你能不能也用他说的方法,把他想说的后面三件事也给概括出来?谁来试试?

在老师的引导和激励下,学生运用习得的方法,进行迁移运用,顺利完成了课文内容的梳理与概括:看图画、读诗歌,听讲课,铭教诲。

好的教学能激活学生思维,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引爆”学生创造力。在概括完课文所写的四件事后,第一环节的教学本已可以结束,没想到一位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关注到了第二段和第三段开头的领起句中标志时间的关键词“小时候”“学生时代”,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梳理和概括,课文写了两件事,第一件是小时候看画,第二件是天中学生时代读书。肖老师顺势引导学生学习了领起句的作用、课文结构和记叙顺序。学生不盲从于大多数人的意见,而是坚持独立思考,有理有据提出了自己的创见。这是多么精彩的教学画面!素养本位的课堂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方法和态度应用到真实情境中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二、形式鉴赏:在“教师引读——选段共读——学生自读”中学会品读与鉴赏

语文阅读教学不能止步于内容理解,语文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阅读教学除了关注文本的内容,还应包含对作品言语形式、言语智慧的体察,换句话说,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只关注作者“说了什么”,更要关注作者是“如何言说的”。这样学生才能从中获得言语表达的滋养,提高自身言语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落脚点所在。

《往事依依》是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人民教育家”于漪撰写的一篇饱含深情的回忆性散文,文章内容浅显且贴近学生生活,语言朴实平易而有韵味。散文创作是一种情感创作,表现的是作者的主观情感世界,即作者用个性化的言语形式来表达自己独特思想情感的一种文体。学习《往事依依》,重点应该是带领学生细品文章语言,去感悟作者在字里行间抒发的“依依”之情。肖老师是深谙此道的,所以教学这篇课文,在语言品读上用时最多,借助课后思考探究,通过“教师引读——选段共读——学生自读”的教学步骤,让学生学会了品读与鉴赏,领略到课文言语表达的妙处。

教师引读,抓住课文第一段中表达情感的词语进行提问,“时间流逝会带走许多东西,甚至好些事情的记忆会‘搜索枯肠而不可得’,可文中所写的往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这么一对比,就让我们感受到往事对作者人生的重要影响和非凡意义。那么,同学们,于漪先生该怎么写,才能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往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呢?”这个提问,聚焦情感表达,引发学生思考,为接下来“学的活动”明确方向。

选段共读,以第二自然段为例进行品读鉴赏,习得方法。在老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与课文的语言做最亲密的接触,渐渐沉入到具体的语句中,发现了看似不起眼的副词、动词因为用得精准,从而起到了很好的表情达意的作用,一些看似平淡的句子因为写得精彩,从而引发了读者的联想和共鸣。语言之美是潜伏在语言深处的,阅读的魅力就在于从看似平常处读出奇绝,通过选段共读,学生感受到了课文语言之魅,发现了作者语用之妙,学会了语言品读鉴赏之道。

引读、共读,是教师引着学生学,接下来的自读,完全由学生运用刚刚获得的语言品读方法自读课文其他段落。前面教师教得得法,学生学得充分,自读环节学生的品读和展示精彩纷呈,很好地完成了本节课语言品读的任务“你读到了哪些巧妙的词语?你读到了哪些精彩的语句?哪些句子引发你美好的联想和想象?哪些句子给你带来了心灵启迪?”。



三、主旨探究:在“情境体验——选择辨析——回应标题”中学会探究与评价

文章的主旨通常表现为作者的思想情感,代表作者的写作意图。文学性文本的主旨往往是含而不露的,需要阅读者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对文本内外潜在信息的探寻、研究,方能得出文本意义,并对此意义的价值进行评价。文章主旨的探究与评价,是阅读教学的难点,肖培东老师在《往事依依》教学中,对此难点的突破匠心独运,令人拍案叫绝。

要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适当引入写作背景是很有必要的。但直白的介绍,教学功能单一,无助于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肖老师巧妙地化“写作背景介绍”为“有教学价值”的学习情境,并在情境中引出学习任务:同学们,这篇文章写于1999年,是当时 70岁光景的于漪先生应一家杂志编辑部的邀请撰写而成的一篇回忆性散文。现在老师给出四本杂志,《成长》《中学生阅读》《美的熏陶》《中国教师》。大家猜猜看,于漪先生这篇文章是投给了其中的那家杂志?请从文章中找出依据来说明。你们可以讨论讨论。

这样的设计立足文本,是指向文本深度阅读思考的学习情境,具有强大的驱动性,能激发学生思考、探究,能唤醒学生主动参与,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与评价的能力。从教学实录看,学生显然被这个情境任务所吸引,主动进行选择、辨析、推论、表达,在思维的碰撞和交流中读懂了于漪先生在文中寄寓的浓浓深情和为学为人为师的高尚情怀,读懂了“依依往事”的丰富内涵,让认知走向明晰,让思维走向深刻,让学习真正发生。

课堂最后的回应标题,既是对课文标题和作者情感的呼应,又是对文本意义价值的评价,在诗意结尾中给学生留下无尽的启迪。

阅读是需要方法的,阅读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会读书”的能力。肖老师这节《往事依依》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的活动”设计为基点,以阅读方法的学习和运用为主线,通过一系列具有逻辑关联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步骤让阅读真正发生,让学习真正发生,为语文阅读课的教学做出了示范。
















《往事依依》原文

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小时候,我住的小屋里挂着一幅山水画。这只是一幅极普通的画,清晨看到,晚上看到,一天少说看到三四次,竟百看不厌。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入了神,自然乐在其中。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一打开,就被一幅幅插图吸引住了。梁山雄伟险峻,水泊烟波浩渺,水面有无边无际的芦苇,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做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以后年龄增长,也曾重读《水浒传》,虽然理解比小时候深入,但是形象却不如那时鲜明。后来才懂得,这就是形象思维的作用,生动的形象可以形成深刻的记忆。
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雪,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
模糊的村庄迎在面前,
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
依稀还辨得出五年前的园柳,
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
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