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警惕教育教学中“强控制”

(2024-12-22 11:45:30)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警惕教育教学中“强控制”
李建全 
刚到学校实习的时候,学校安排周老师做我的师傅。大约是2014年的四月份,初三同学正在紧张备战中考。周老师往讲台上一站,气场十足,学生全程跟着她的节奏走。周老师让学生齐读学生便齐读,让背诵便背诵,让互查便互查,让鼓掌便鼓掌…一节课下来,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复习效率很高,让我感到非常震撼。正式入职后,我比着葫芦画瓢,模仿周老师上课的思路和方式,但总是感觉差点意思。自己一直不太满意。期末考试,我跟周老师平均分差两分。



后来,我到集团校工作,开始带新的年级,周老师也在不同校区之间来回穿梭。我再也没有跟周老师教过同一所学校、同一个年级。这十年以来,只要是上复习课,我一直在学习、实践和应用周老师的复习课模式。说来惭愧,虽然探索实践了十年多,却依然达不到周老师炉火纯青般的水准。近段时间,我因为在复习课上抛开以往的做法,探索新的可能,我开始看到了另一种可行的复习路径。我的思绪在先前与当下之间回荡,有时激烈交锋,直到身边的一位同事一语点破内在的玄机。他用了一个词——强控制。



同事在提到“强控制”一词时,他正在举例说明某一种办学模式。该办学模式把学生一天的时间安排的清清楚楚,在每个固定的时间段内干什么事情一目了然,学生只需要跟着既有的安排行动即可。为了保障这一模式的有效执行,学校有一套适配的管理制度与人员保障。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被安排的明明白白,家长多省心、也能出成绩;这样做的弊端也很大,学生虽然被安排的妥帖,但缺乏自主性和选择性,个性与想法也难以得到自由表达。学生的整个生命状态处在被“强控制”的状态之下。同事进而谈到,我们如何用好“强控制”,同时又减少“强控制”,是下一步学校需要好好考虑的问题。



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的脑袋被人拍了一下,恍然大悟。就是这样一个名词,让我想通了很多困扰我的教育教学问题,包括我始终学不来周老师复习课模式的问题。周老师的复习课实际上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强控制”,如学生手头的复习提纲内容、每节课复习任务、具体复习步骤、哪个环节如何检查、学生做几个题目等等,都是教师规定好了的,学生只需一切行动听指挥。实事求是地讲,我与周老师是不同风格的教师。周老师作为工作二十多年的“老教师”,又是家校合作组的主任,经验丰富,气场强大,控场能力特别强,能够牵着学生走;我既没有那么强大的气场,也缺乏足够的课堂管控能力,学生课堂上跟的就不是那么紧。更为重要的是,我骨子里不是一个愿意“控制”别人的人,包括我本人也不愿意接受任何人的“控制“,除非我特别佩服、崇拜他。在生活和工作中,无论是面对同事、同学甚至是自己的孩子,我都遵循着有事好商量的原则,尽量尊重每一个人的想法。因此,每当我在课堂上尝试“强控制“学生时,这一做法与我内心深处坚守的信念就不契合,我自己是分裂的、打架的。这就是我为什么用不好“强控制“教育教学策略或方法的原因所在。



 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与体验,总结“强控制”的几点心得体会,具体内容如下——



教育教学中“强控制”的内涵及利弊分析



所谓教育教学中的“强控制“是指教师通过明确的规则、纪律、教学手段等,对学生行为和学习过程进行直接且有力的引导和约束。“强控制”可以维护课堂秩序,提高教学效率,确保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它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和责任感。但过度“强控制”可能会抑制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或抵触情绪。此外,“强控制”还可能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教学中“强控制“的具体表现



1.教师制定并严格执行课堂纪律,如要求学生按时上课、不迟到早退。同时,对课堂上的不当行为进行及时纠正,如制止学生交头接耳、玩手机等行为。


2.采用直接讲授的方式,教师主导课堂,确保学生接收和理解教学内容。此外,通过示范演示,明确展示解题步骤或实验过程,要求学生按步骤进行模仿。


3.教师控制教学进度,确保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布置作业和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并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4.通过考试、测验等方式,定期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确保学生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而且对学生的学习表现给予明确的反馈,指出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5.制定明确的学生行为规范,如着装要求、礼貌礼仪等,并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同时对违反行为规范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必要时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



教育教学中运用“强控制”的注意事项



1.控制要适度,避免过度压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过多的控制会对学生造成伤害,扼杀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会影响教学效率。相反,过少的控制则可能导致课堂秩序混乱,无法保证教学进度和质量。


2.控制的目标、手段和结果应当明确。教师应当清晰地向学生传达控制的目的和要求,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遵守。同时,教师也应当明确自己在控制过程中的角色和责任,避免滥用控制权。


3.控制策略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环境可能需要不同的控制策略。教师应当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控制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4.在实施控制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反馈。通过反馈,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控制策略的接受程度和效果,从而及时调整策略。同时,反馈也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5.实施“强控制”并不意味着完全依赖教师的外部控制。相反,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引导他们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通过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可以逐步减少对外部控制的依赖,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


6.在实施“强控制”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需求。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节奏,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化的指导和帮助,避免一刀切的控制方式。



亲爱的老师,警惕教育教学中的“强控制”,用其长,避其短,尊重、发展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实施科学、人文的严格教育,不断实现学生生命的蓬勃生长和幸福涌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