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好习惯”或者“改变坏习惯”作文

标签:
作文 |
分类: 初中语文 |
真题回放与解读
<写作要求>
引导学生边读题边审题,在内心先明确题目传递的信息,找到写作重点,提高审题效率,具体做稿件的时候,通过拉线、刷重点句等对题目重要信息进行解读。边读题边圈画重点信息,着重对点上信息的捕捉。考虑到版面限制,一般捕捉的重点词句信息不超过6个。
材料作文
<题目再现>
很多同学渴望养成好习惯,改变坏习惯,但他们又觉得这种“养成”或者“改变”很难。请你写一篇文章,讲一讲你在“养成好习惯”或者“改变坏习惯”方面的亲身经历或者所见所闻所想,让这些同学读了你的文章以后受到启发。
<写作要求>
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但不要写成诗歌或戏剧,也不要写成书信体。
不少于600字,不要抄袭,不要套作。
文中不得出现自己的真实姓名、校名等相关信息。
<审题>
-
逐字读题,找关键词。“养成好习惯”“改变坏习惯”
-
读而有用,求同存异。同:习惯;难。异:好坏;养成、改变。
<命题解读>
今年的长沙市中考作文命题与往年相比,既有一脉相承,又有所突破。和去年一脉相承的是:1.瞄准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表达,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的能力与创新思维:“养成”或者“改变”很难);2.载体依托生活情境(“很多同学渴望”表明这个问题具有普遍性);3.任务指向明确;(两个角度:讲一讲你在“养成好习惯”或者“改变坏习惯”方面)4.主题回应时代脉搏;(培养好的习惯)5.评价凸显思维发展(养成和培养,让同学受到感悟,凸显过程和效果,也就是解决痛点问题,不止于发现问题。)
变化是:今年的写作要求除了不能写成诗歌或戏剧,还增加了一个要求:也不要写成书信。
整个题目的审题难度不大,学生也有话可写,可以写养成好习惯,也可以写改变坏习惯。关键在于写清楚养成和改变的过程。养成好习惯遇到了哪些困难?(例如: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效果,隔不了几天因为懒惰或定力不够有故态复萌等)如何克服的?(坚持、决心、毅力等)改变坏习惯遇到了哪些困难(诱惑太多、克制不住自己),如何克服的(抵制诱惑、自我监督与他人监督相结合等)?
Part.02
立好意·巧构思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smReDUxqibrQaicbibXGIDBTPERkYfUejfNAGYQymia5YxDwC6QhrRo6m05a69Lia9tSlvPfHsNWIr9LmYyZ2pB5wXA/640?wx_fmt=png&tp=wxpic&wxfrom=5&wx_lazy=1&wx_co=1<写作说明>
给出命题的三个切入角度、具体立意和构思方法、选材等,内容精简,充分拓展、发散学生的写作思路,兼顾不同立意层级,如有常规立意、核心立意、创新立意等,选材新颖,有时代气息。
佳作评阅
<写作说明>
各考区优秀作文展评(今年我们做的是名校中考作文模拟评阅,每个考区3篇文,范文质量特别好的重点地区4篇文章,如果是两道题,每道题至少一篇范文。请老师务必优中选优,对作文进行润色修改,然后按照中考作文阅卷标准模拟评阅,文章前需附本文的模拟赋分情况,按照当地的中考作文评分标准的分项类型,模拟打分,如果实际阅卷赋分项目较多,此处也可以不完全一致,主要从 内容/表达/结构/特别加分 方面来评分。)
基础等级 |
发展等级 |
得分 |
37 |
11 |
48 |
好习惯才有好未来
长沙 朱思齐
“怎么又这么慢,整天拖拖拉拉的,不能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吗?”妈妈的念叨又在耳边响起……
一直以来我就有一个根深蒂固的坏习惯——拖沓。上初中后,虽然学习压力越来越重,可我仍然每天慢悠悠,不能集中精神,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也一直原地踏步,整个人精神萎顿,都快找不到学习的自信了。
直到有一天,我在公园散步偶然瞥见了一个体育不及格、从来不锻炼的同学在跑步,大为惊讶,便上前询问。他对我说,“以前我喜欢偷懒,老是逃避运动,结果变成了一个大胖子,现在开始我要开始改变我的坏习惯,直面它,更要改变它。”他笑着看着我难以置信的表情,“不相信的话,来追我吧!我现在跑得可快了!”
话音一落,人就跑得远远地。看着他远去的身影,回想起他说的话,我如醍醐灌顶,我陷入了沉思:向来的拖沓习惯,我为什么总要逃避呢?为什么不去面对它、去改正它呢?只有改正拖沓的坏习惯才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最有效的办法啊!
从那天起,我开始真诚地请教老师如何改掉拖沓的习惯,语文老师告诉我:“再晚的开始也不算晚。好习惯才有好未来!”遇到困难我向父母寻求帮助。父母告诉我:“放心,我们会督促你的!只要你需要,我们一直都在。”第一天,我刚开始写作业时还能全神贯注,可没过多久,又忍不住左顾右盼,开始摆弄桌上的小玩具。我突然回想起老师的教导,便让妈妈把所有与学习无关的东西都收进整理箱,并定上闹钟,每天限时完成作业。可第一天的效果并不是很好,我有些沮丧。妈妈鼓励我道:“没关系,你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坚持下来就好了。”
第二天,我的写作业速度虽然有些提高,可效果并不明显。但接下来的几天,我基本上不再东张西望,可以静下来慢慢思考。一个月过去后,我惊奇的发现,我竟然可以比以前提早了一个小时完成作业,做其他事情的效率都在提高,整个人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充满了活力和能量,学习成绩也逐步提高,一向弱势的语文竟然考到了年级的第五名,妈妈不可思议地说:“这可是你进入初中以来,语文考试最好的一次了!”老师对我竖起了大拇指,同学们也投来了赞许的目光,还虚心地问我如何做到的。我也把自己改变拖沓习惯的经历和同学们分享了,并且鼓励他们:“做起来其实也不难,相信你们可以做到的。”从此我与拖拉这个坏习惯永远告别了。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改变坏习惯,固然有困难。但是只要去做,就会有收获。习惯成就命运,为了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我们一起改变坏习惯吧。我相信,在那布满荆棘的路上,终点必然有一簇鲜花为你绽开。
得分点借鉴
情境开头,有生活气息。本文的一大特色就是用开头用常见的父母责备孩子的生活情境入题,自然又富有生活气息,拉近读者和文本的距离,倍感亲切。
拖沓与高效,对比鲜明。本文有两处拖沓与高效的对比,一是写以前妈妈对我的批评,二是同学老师对我高效学习的赞许;一作业的不专注,都分散注意力,学习效率低下,一是一个月后学习效率提高,整个人精神状态一新。对比鲜明,颇具匠心。
引用名言,卒章显志。结尾引用韩愈《为学》中的名言,突出改变坏习惯并不难,呼吁号召大家积极改变坏习惯、拥抱好未来,深化了“好习惯才有好未来”这一主题。
基础等级 |
发展等级 |
得分 |
36 |
11 |
47 |
变形记
长沙
烈日如炽,炒完菜的妈妈汗流浃背。午饭后,我自觉地将碗筷收起,轻轻的将椅子放回原位。妈妈惊讶地看着我,随即投来了赞许的眼神。可就在一个月以前,我可不是这样的,好习惯的养成足足经过了21天,感觉自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姑且称之为变形记。
虽然我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但我是独生子,长辈们都看得重。从小时候起便做事大大咧咧,没养成什么好习惯,甚至是连端碟子也端不稳。父亲曾跟我说过很多次,可我不以为然。这样,反倒是养成了许多坏习惯,带给了我不少麻烦。
有一次,死党同学约我一起他家吃晚饭。饭后,发现他很自然地将碗筷一并收好然后放入了厨房的洗碗池。于是,我也拿着碗筷走进了厨房。
这时,同学妈妈看见了,很礼貌地说:“没事,你放在那里就行了”。她指了指洗碗池。我看见后立马就扔了进去。可是,从未在家放过碗的我,忘记了碗是瓷的。只听“咣”一声,两个碗应声而碎。我当时非常尴尬,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我连忙蹲下收拾碎片,同学妈妈跑过来道:“没事,没事,你去和他看电视吧”,这时,我低着头,愧疚像藤蔓一样缠绕我的心,我站起来,人走出了厨房,心却留在了原地。
疑问像水泡一样一个个冒出来:为什么同学养成了这么好的习惯?为什么他做这一切那么自然?我什么时候也可以养成有条不紊的收纳习惯?
一千次思考不如一次行动。我决定马上行动。那天我回到了家,看到饭后的一片狼藉,我主动承担收拾残局地任务。看着妈妈欣慰的表情,我内心十分自豪。可是由于是初次实践,心情激动,动作幅度大,动静也很大。妈妈站起来,静静的收起碗筷,尽量不发出一点碰撞的声音,给我以耐心的示范。
尽管一开始,我就如同一个“小白”,在这种小事上频频犯错,可妈妈也在一直帮我纠正。这时我才发现,慢慢地我变了。不仅家里被我收拾得井井有条,我在学校的收纳习惯也越来越好。以前经常找不试卷的我现在把学习资料分门别类,用不同的文件袋装好,还细心地贴上标签;以前到了考前复习就手忙脚乱的我竟然学会了整理错题;以前考试写不完作文的我竟然合理分配了时间,不仅在规定时间内写完了作文,语文还进入了优秀的行列……
一天,两天,三天……直到21天,做这些收纳变得非常简单、自然。古人云,习惯成自然,诚不欺我呀!
好习惯的养成让我明白:坏习惯如同丛丛荆棘,经常让人尴尬受窘,前路受阻;好习惯则往往让人受益匪浅,助人扬帆远航!我的变形记,让我发现另一个更好的我!
逐层深入,自然点题。从餐桌到厨房的收拾,到学习资料的收纳再到知识点的梳理归纳,逐层深入,体现养成好习惯带来的好的变化。最后习惯成自然,卒章显志:变形记就是习惯养成记,遇见更好的自己。
描写细腻,语言传神。小作者善用比喻、环境描、及神态描写及心理描写。尤其是那一连串的发问,发人深省,找到养成好习惯的动力。
拟题精准,突出变化。文章拟题借鉴了湖南卫视《变形记》节目的名称,既时尚又符合文章立意,突出了“改变坏习惯”的主题。
基础等级 |
发展等级 |
得分 |
36 |
12 |
48 |
以改变为笔,书青春华章
长沙 周子琦
人生如同一段不断攀登的旅途,而坏习惯就好似顽疾,如果一直保留,则终会病入膏肓。虽然改变很难,但只要坚持去改变,终能有所收获,抵达成功的顶峰。
风更大了,吹的路边树叶不断摇曳着,也吹乱了我的心:为什么,为什么我不能用力抓笔?”我在心中呐喊起来。自小学毛笔起,我便有着这么一个坏习惯——抓笔总过分用力,这也导致我写的字总是很僵直,缺乏灵气,毫无生机。几次尝试无果,一丝放弃的念头悄然在心头萌生。迷雾笼罩在前行的路上,尝试改变的微小火苗几近熄灭。
“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昔日,我固执地养成坏习惯,让我在书法学习中多次碰壁;今天,我坚持改变养成了好习惯,让我沉浸在书法中不可自拔。书法如此,人生何尝不是这样?积极改变吧,当晦暗散尽,终星河长明。
得分亮点
旁征博引。引用古今中外名言、俗语,突出语文素养:《哈姆雷特》的名言“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描写细腻。“铺”“研”“拿”“蘸”“书写”一系列动作描写,生动准确地描写了改变习惯后的书写状态,让读者身临其境。
衔接自然。结尾升华主旨,由书法到人生都要养成好习惯,摒弃坏习惯。“书法如此,人生何尝不是这样?”衔接过渡自然。
(荐评名师:梁小兰)
梁小兰,硕士研究生,高级职称,在湖南华益中学任教13年,带了六届毕业班,实验班A等人数41,得A率80.39%,(1513.1516)平行班得A人数29,得A率58.49%(1217),上届所带班级1805班学生进入四大名校有近三十人。何沐祺中考607分,广益最高分,语文116,作文满分,省三好学生,现在就读于师大附中,参加化学竞赛,期末考试年级第一名。当班主任12年,年年评为德育优秀奖,多次被评为教育优秀奖、考核优秀奖,荣获优秀教师、长沙市骨干教师称号。撰写的论文多次获省级市级一等奖,论文发表在《十几岁》《文学教育》《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与研究》等刊物上;作品入选《湖南校园文艺大观》。1111班周烨薇同学曾获得恒源祥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初赛决赛一等奖,周烨薇、杨佳怡等同学参加中央电视台汉字听写大会晋级前八强,何沐祺、彭晨睿、杨璐宁等同学在省级刊物《十几岁》《疯狂作文》《放学后》上发表作文。罗欣、李钰青同学等同学多次获中学生语文能力竞赛一等奖;本人荣获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中初中组“优秀指导奖”及中学生语文能力竞赛优秀指导老师奖,尤其擅长作文教学和指导,作文课堂活泼生动,引导学生喜欢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