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追寻更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
(2024-12-04 11:49:1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为了追寻更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
——读《教育者的转型》
几年前,曾读过《中国教育寻变——北京十一学校的1500天》。该书作者李建平是《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她全程跟踪观察北京十一学校“高中育人模式创新及学校转型的实践研究”,亲历了十一学校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困惑与突破。近期又读到她的《教育者的转型》,这本新著从全国各地学习十一学校的校长中选择其中的六位,详细叙述了他们在李希贵校长和十一学校的感召下,如凤凰涅槃一般,走上追寻更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之路。
一、认同十一学校,重新开启自己的教育人生
六位校长通过到十一学校参观学习,了解了十一学校和李希贵校长,感受到学校从校长到所有教职员工的教育爱,体味到校园里师生拔节生长的感动。于是,将自己之前的功绩和荣誉归零,重新开启自己的教育人生,这其中王海霞和汪正贵两位最为典型。
王海霞校长到十一学校之前,是河北省邯郸市第二十六中学校长。2008年,她受命于危难之际,用自己的管理智慧和人格魅力使这所薄弱学校在短短两年半的时间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为全国教育均衡发展的典型。后来她又被调入当地一所优质学校——汉光中学任校长,在她的带领下,这所老牌名校在两年内焕发出新的生机。然而当她走进十一学校,她感受到了自己的不足,下定决心追寻更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为此,她住进了十一学校,和师生们一起工作和学习。十一学校让她对教育的理解有了质的飞跃,她真切体会到:要想前行,就得离开原来停留的地方,在不断的寻找中才能发现新的自己。现在,她是北京龙樾实验中学的校长,这所学校秉承十一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演绎十一学校的丰富课程,实施十一学校的管理机制,办学时间虽然不长却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汪正贵校长加盟十一学校缘于与李希贵校长的一次谈话。来十一学校之前,汪正贵是安徽省马鞍山二中校长,这所学校是安徽省第一所省级示范高中,是“全国最具幸福感学校”。2014年12月,汪正贵校长与李希贵校长相遇了,李校长说,你老待在一个地方,你的未来看得清清楚楚,而换个地方会有许多不确定性,可能会不一样啊!我们在一起做点儿事,做点儿真教育,多有意思啊!就这几句话,把汪正贵打动了,47岁的他做起了“北漂”。来到十一学校,汪正贵读书、学习、工作,慢慢地体会到:教育者就应该像十一学校这样,把学校交出来,交给学生。当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时,他们的状态就会发生变化,心灵就会舒展,各种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学生与学校的关系都会发生本质的变化。学生自主,从而负责;自由,从而真实。学生真实而快乐地生活在校园中,同时也在自由与快乐中生长、创造,幸福感、归属感、自豪感都会油然而生。通过一年多的深度发现十一学校,汪正贵顺利完成了自我重启,他来到新建的青岛中学,在那里开启一段全新的教育旅程。
二、置身十一学校,感受学校组织变革的力量
2010年春天,来自山东省济南市的崔京勇第一次走进十一学校,立刻感到脉搏激荡,就再也没有办法离开了。崔京勇是山东首批齐鲁名校长,先后当了18年校长,将三所学校从低谷带出来,他在学校管理方面有很多的经验。可来到十一学校后,他忽然发现,自己从教30多年所做的几乎全是小儿科,而且都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去做的。十一学校遵循教育的本质,实现人的解放,关注人的发展,让学生发现自己、唤醒自己、成为自己。他坚信,十一学校就是中国基础教育未来的范例。让崔京勇特别敬佩的是李校长领导全体教职员工制定了《十一学校行动纲领》和《十一学校章程》,这些文件确保学校能够可持续发展。2016年7月,他被委派到由太平路中学更名的北京十一实验中学,之后,他依据十一学校将实验中学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构,以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为己任,开启一场教育蜕变。
好多教育人到十一学校参观后,总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好是好,学不了。为什么他们会认为学不了呢?济南市第十四中学的杨荣耀校长当初也是这样的认识。通过多次走进十一学校和近距离与李希贵校长交流,杨校长领悟到:学习十一不能停留在小班化和选课走班。要学必须学全套,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行动纲要、文化和价值观。他依据十一学校的章程,将自己的学校组织结构变革为五个部分:(1)战略高层:学校决策层,由学校党组织、教职工代表大会、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六大治理主体组成。(2)中层管理者:连接战略高层和教育教学一线,包括年级主任、学科主任等。(3)教育教学一线:主要是直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4)支持人员:为教育教学一线提供服务的支持人员,包括教务处、总务处、办公室、人力资源部等部门的人员。(5)研发平台:学校管理智囊团,通过研发课程等产品,为学校创新和变革提供智慧。杨荣耀感受到:组织结构向扁平化发展,组织中的横向互动增加了,部门间的沟通和交流加强了,组织成员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增强了,各部门构成紧密联系的整体,团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这样一来,权力及其行驶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管理不再是自上而下的指挥控制,而是通过合作、协商、服务来实现,行政色彩弱化了,指挥控制减少了,组织管理更加高效,规范和科学。只有团队真正强大起来,才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爆发力。
三、嫁接十一学校,构建学生第一的育人模式
十一学校的贡献在于重新估定教育价值和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对育人规律的把握。他们用一种全新的、与时俱进的眼光,一种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梳理教育改革的经验,回归教育的本质,辨析教育未来的走向。在这所学校,你会领悟到:教育的全部意义就是孩子们的成长。教师的价值是参与、见证、迷恋学生的成长,并在学生的成长中得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早就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共识,然而,目前学校科层制的管理体制并不支持这样的理念。
如何让资源流向离学生最近的地方?来自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泡桐树中学的高仁辉考察十一学校后,经过系统思考和评估,他和老师们确定了坚定不移地走十一学校改革之路的目标。他将十一学校的改革经验与成都基础教育实情相结合,稳步朝着基础教育未来的方向前进,全面规划泡桐树中学的发展路径,将学生的个别化教育与多元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轴,构建具有泡桐树中学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面对记者和络绎不绝的参观学习者,高仁辉说,十一学校最重要的“不寻常”之处,是它从里到外改变了学生的模样。那是一群活泼的、绽放青春活力与个性光彩的了不起的学生,他们在校园里热气腾腾地生活,蓬蓬勃勃地生长。我们学习十一模式,必须进行顶层设计,架构比较完备学生第一的课程体系。泡桐树中学结合成都的基础教育实践情况,构建了学校课程体系。学校课程分为根基课程和成长课程,根基课程包括修身课程、笃志课程、健体课程,成长课程包括博识课程、力行课程、拓新课程。
遵循规律、尊重人性,是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来自山东省临沂市的李长青校长正是具有这些品质的校长,他在临沂多所学校担任校长,始终秉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宗旨,恪守“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质量不放松”的信念,将学生的需求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因此,李长青校长在当地是个名人。就在他快要退休的年龄,接受了李希贵校长的邀请,去北京建亦庄实验中学,为了建设好这所“中国第一所3.0学校”,李长青遵从李希贵校长“学校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安静、温馨、安全的氛围”的建议,与设计人员反复推敲,按照育人的需要,尽可能地把把资源放到离学生最近的地方,凸显学校处处是育人之地。经历此次建校,他深有感慨地说,作为教育教学活动发生的主要场所,学校建筑并非自然之物,而是造型艺术之一。作为一种艺术,建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体现着一种价值追求。如今,北京亦庄实验中学无论其建筑艺术和学校管理都成为了其他学校可以借鉴的典范。
六位校长的成功转型说明十一学校的经验可嫁接、可借鉴,如果我们有更多的校长像他们那样,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放下既得的名利和地位。在教育之路上,不过多依赖于外部环境的改变,而是向内寻找,从国情出发,既学习、借鉴,又创新发展,不断叩问学校的组织结构、管理方式、运行机制等,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本校教育实际的路径,那么,教育强国将为期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