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一堂好课标准之比较
(2024-12-03 08:40:16)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中美一堂好课标准之比较
武宏伟
一、国内著名教育专家的观点
1.霍懋征的五标准。教学目的明确而且准确。目的不明确,上课就没有主心骨,就会打乱仗,课就肯定上不好。所谓准确,就是根据整个学期的教学计划以及各个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从教材的实际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计划地、科学地安排每堂课的具体要求。脱离总的教学计划,脱离实际的教学目的,即使提得很明确也是要不得的。
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这是就教学内容而言的。平均使用力量,课上就不能突出重点。不管学生懂与不懂,会与不会,我行我素,绝不是好课。
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深入浅出,循序渐进,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严肃认真,生动活泼,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组织严密。不浪费时间,不浪费学生的精力,教师善于因势利导,启发学生不断地去获取新知识,感受到学习的欢乐。
教学效果好。学生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从少知、少会到多知、多会,各有长进。不仅在知识上有所长进,而且在能力上也有所提高。基本上能做到当堂内容当堂消化,绝大多数同学都有所得。
2.叶澜的五要求。有意义。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就没有必要再上这个课。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课堂上学生都应该有事情做。
有效率。一是对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二是效率,有高低之别,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生成性。课堂教学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常态性。不少老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虽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
有待完善。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待完善,这样的课称之为真实的课。扎实、充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像很容易,真正做起来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追求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提高,心胸才能博大起来,同时也才能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3.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崔允漷的观点。关于课的评价。什么课是好课,这是个永恒的话题。五十年前就有一些人在谈论什么课是好课的问题。这里面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人、不同地域、不同学识和阅历等会有不同标准。
好课要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三者不是前后关系,而是构成一个三角形,教师在中间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在里面做文章、走自己的路、寻找自己的好课。至于教学质量,是不能回避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重要的。一节课应该有一节课的标准,每节课都要有目标、有课程意识、有效应意识。
该怎么具体分析一堂课。其一是目标。有所得,就是指达标。目标要设法让学生知道,学生明白了,就会积极参与、主动配合。
其二是内容。为了达到目标,就需要一个载体,这就是教材内容。我们要充分理解和准确把握所教的内容,越是把握准,达标速度就越快。
其三是程序与策略。指一堂课的先后顺序、转换办法、导入形式、手段创新等是否自然、是否有效。
其四是教师素养。指专业品质高低,如热情、民主、真诚表达与沟通能力等。
其五是学习状态与结果。指学生的主动性、兴趣度、课堂氛围、参与程度、目标达成与否等。
二、美国一堂好课的标准
归纳一下从网上以及各种书籍的不同说法,概括为如下几点。
1.课堂表现。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判断学生是否了解和接受了教师期望他们在课堂上做的事情。
3.教学过程。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和问题的解释是否准确。
教师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使用了哪些手段?比如演讲、小组活动、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自编练习或试卷、辩论、社会实践和调查、师生互动以及互联网的使用等。
教师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和知识的应用是否有示范作用。
6.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教师是否对所学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进一步的挖掘和扩大。
三、中美一堂好课标准之比较
1.相同点。均注重课堂教学目的的达成。例如教学目标是否达到,重、难点是否明确并有所突破,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时间分配是否得当等。
都注重学生的课堂表现。例如学生的学习是否积极主动,有多少学生参与了学习活动等。
课堂学习组织的侧重点不同。美国课堂学习的组织强调“活动”,即在活动中学习,学习内容虽也有集中指向性,但更具有全面性、素质性和开放性;而我们的课堂学习组织则强调“教与学”,并主要是教学“课本知识”。
对课堂教具的重视程度不同。美国课堂对“教学材料和教学辅助设备”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如“是否所有课堂上使用的教学材料和教学辅助设备都是必要的,这些材料和设备是否都能充分恰当地使用”等;而我们几乎所有“标准”均无此项规定。
对课堂教师素质的要求不同。美国一堂好课的标准几乎每一条都有对教师的要求,学情的了解、方法的把握、练习的设计、兴趣的培养等等,无一不是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而我国虽也有相同要求,但没有美国详细、具体、明确。
学习目的性的强调程度不同。美国注重课堂知识的实用性和能力培养,针对性极强,如“学生是否明了他们的课堂学习和活动该怎样与前面所学的知识以及他们今后的生活联系起来。”和“教师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使用了哪些手段?比如演讲、小组活动、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自编练习或试卷、辩论、社会实践和调查、师生互动以及互联网的使用等。”等项;而我国则不具体和明确。
后一篇:优秀教师的“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