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校教育最大真相:有教不好的学生,也有教不好的老师!

(2024-12-01 16:17:36)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学校教育最大真相:有教不好的学生,也有教不好的老师!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教育界曾经流行一个观点: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它,有支持方,也有反对方。

支持者,认为:

它,具有深刻教育意义,强调教师责任,及在学生教育进程中的重要性、核心性,鞭策老师不断在教育方式、教学方法上反思进取,驱动老师更好适应学生的学习及发展需要需求,激发老师树立教育崇高理念及敬业尽责精神,推动老师的职业能力更新进步和职责素养的整体提升。

反对者,认为:

它,颇具争议性与绝对性;过度简化教育系统复杂问题,把教育主体责任归咎于老师单方面努力,忽略了学生个体差异、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等多种教育综合影响因素;忽视了学生在教育过程及成长发展进程中的主动性、主体性、主观性;严重缺乏匮乏任何教育教学科学依据或教育科研长期跟踪案例证实;把复杂严谨、生态综合、影响多面、因素众多、变量动态的学生教育成长发展过程变作为一种伪科学定论。

无论,支持或反对,近年来,对于这个观点的争议,似乎都在发生了一些变化。



教育学界业界,大家普遍达成的一个共识: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确实是过于绝对、简略与推卸“责任”。

1.它,根本忽视了教育发展及教育科学本身的规律。教育自有其规律性,它单方面过度指责老师,更错误夸大了教师的作用,根本忽视了学生自身及主观能动性的动态发展情况以及所处的环境对他们的复杂变量教育因素影响。

2.它,不符合教育发展的常识逻辑,严重违背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学生的内因才是“教不好”的主要作用,这些“内因”包括了学生自身的先天心智差异、学业任务接受能力、学习本能潜能、学习动力要素、精神心态积极向上、学习意愿和态度等等等。老师“教不好”更多属于“外因”,“教不好”不代表“学不好”“学不会”“学不了”“不愿意学”等,外因(如教师的教学方法、学校的教育环境等)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有一定影响,只是这种影响相当有限。

3.它,完全不符合学校教育教学的现实日常观察及经验论证。在广泛的学校教育、课程教育中,任何一位有着多年带班带课经验的老师,在面向一个班集体几十位学生的“教学工作效果”中,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发现:同样的教育环境、教学方式,甚至同样条件的不同阶段,学生教不教得好,学生学不学得好,始终是参差不齐、良莠不齐、进步不齐的。这方才是学校教育的真相及最大最真的现实,学生的成长与学习——是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家庭教育、学校培养、社会影响以及学生自身的资质与努力等。

4.它,对教学者、教育者的责任与立场不公平,甚至涉嫌恶意歧视与归罪老师。教师不是万能的及万全的,无需对每一位学生主观能动造成的“教不好”负全部责任、主体责任,不能简单地将学生的问题完全归咎于教师不会教;如果把学生所有的学不好、教不好,就认为是教师不会教,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有教不好的学生,也有教不好的老师”

学校教育中,一个最大的也最现实的真相,就是:

有教不好的学生,也有教不好的老师!
所谓“教不好”的理解定义,本身就是一个相对复杂且多维度的概念,它涉及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诸多变量方面,包括学生主观、学生表现、学习动因、学业难度、教学方法、教师能力、教育资源、外部因素、时间累积、精力专注等等等等等。

我们更应该认识到,“教不好”并非完全由单一因素、单一变量导致,而是多种因素变量动态综合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不过就教者而言,在实际教学中,更应该全面考虑那些“教不好”的影响因素,在专业及能力上努力提升教学质量效果,以满足或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目标。


任何人都需要尊重教育科学及教育发展规律:

一方面,所有的学生之间,都是在学习基础、智力水平、理解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学生主观主体主动的学习动机和态度,是影响学习效果、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学生的家庭背景、家庭关系、社会经历、身心成长、心理健康等外部因素始终对其学习及教学产生系统且深远的影响。这也注定了“教不好的学生”,是必然的现实的科学的存在现象。

另一方面,学校确实存在有“教不好的老师”,这也很难去否认的现实现象。毕竟即使是最优秀的教师,也不是一开始就能教好所有学生的,他们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我们日常毕竟常见的是“教不好”:

一些老师无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调整教学策略,过于依赖传统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和灵活性,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一些老师可能由于专业知识不足、教学技巧不好、课堂管理不佳等等或教育综合能力有限,使得难以有效地传授知识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一些老师可能缺乏对学生的情感关怀和沟通技巧,难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一些老师可能缺乏责任心、耐心和同理心,无法真正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一些老师可能由于职业倦怠、缺乏专业发展机会或教育资源不足等原因,导致他们的教学能力无法持续提升。


总的来讲,“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一观点需要辩证地看待,更存在诸多问题和局限性。它虽然提醒我们要重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但也不能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完全理解并尊重在学校教育中一个最基本也最大的现实:“有教不好的学生,也有教不好的老师”,我们应该以更全面、更客观的角度来看待教育问题,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个体差异,同时给予教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在教师的职业发展和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需求,同时鼓励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我们应该努力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方法,同时也应该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