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先生逝世
(2024-11-24 19:24:2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叶嘉莹先生逝世,享年100岁
央视新闻从南开大学获悉,古典文学研究学者、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叶嘉莹,于2024年11月24日去世,享年100岁。
叶嘉莹,1924年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之家,是辅仁大学古典文学高才生、加拿大皇家学会唯一一位中国古典文学院士。
长久以来,叶嘉莹先生以传播中华诗词文化为己任,融深厚的国学根底、精湛的西学修养与深刻的生命体验为一体。她说:“中华诗教要流播、要传达给下一代,做出像李白、杜甫他们那样伟大的成就。我们年轻人,要共同地向着这样的高山去攀登。”而叶先生的讲述,也是许多人诗意的启蒙。
“弱德”的力量
1924年,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三四岁时开始跟随长辈吟诵古诗词,在古诗词的陪伴下度过了自己的少女时代,然而平静的生活被战乱打破。13岁那年,读初中的叶嘉莹亲耳听到炮火在卢沟桥响起,日军的吉普车从长安街飞驰而过。
成长于战乱年代,叶嘉莹经历了许多磨难:年幼时与父亲长期离散;17岁时母亲突然病逝;辗转赴台后,丈夫又被投入监狱……在时代的风云变幻中,叶嘉莹曾感慨,人生漂泊若浮萍。
1941年高中毕业前的叶嘉莹(左),1945年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的叶嘉莹(右)(图源:南开大学)
王国维曾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而身陷困苦时,诗词又何尝不是一束照亮生命的光。叶嘉莹说,诗词存在于苦难,也承受着苦难,因此是“弱”的。但苦难之中,人还要有所持守,完成自己,这是“弱德”。叶嘉莹一生,也践行了自己在词学中创建的弱德之美:虽一世多艰,仍寸心如水。弱而为德,并非软弱,而是在“弱”的姿态中始终保有一份持守的力量。
推开那一扇门
在一次采访中,叶嘉莹先生用“门”的意象来启发人生的追求:“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就是你进入的一个‘门’。你进入这个‘门’的时候,要好好地思考一下,你进的这个‘门’是一个怎么样的门?它里面有什么样的丰富的蕴藏?每一个人都选择好自己要进的‘门’。”
“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从叶嘉莹亲手写下的这句诗中,或许可以窥见叶先生的那扇门。就像柔蚕那样吐丝,把对古典诗词的见解毫无保留地传授,又盼望能有后人把她对诗歌的体悟,编织成美丽的云锦。叶嘉莹曾说:“我天生来就是一个教书的。”教师,也是叶嘉莹最珍视的身份。1945年从北平辅仁大学毕业后,她一直坚守在讲台之上,至今已经78年。
从我国台湾辗转到美国,又从美国迁徙到加拿大,叶嘉莹始终坚持传播优秀传统文化。1978年,叶嘉莹从报纸上得知国内恢复高考的消息,即刻给国家教委写了一封长信,表示不要任何报酬,只希望能回国教书。1979年,叶嘉莹的申请得到批准,回到天津,于南开大学中文系执教。此后,她便过起了候鸟般的生活,按照时令奔波于大洋两岸,辗转各地数10所大学讲学,来回机票却都是自费。“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叶嘉莹曾在诗中这样写道。辛苦奔波,只为了实现书生报国的理想。
2015年,南开大学为叶先生新建了一栋古朴雅致的书院——迦陵学舍。这一年,叶嘉莹先生正式结束了几十年来旅居海外的生活,定居南开园。
在南开,她的课堂座无虚席。“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叶嘉莹用这样的诗句记录下她对教学的热爱。
2020年,讲述叶嘉莹与中国古典诗词世纪之缘的文学纪录片电影《掬水月在手》上映。历时三年跟踪拍摄,导演陈传兴对于叶先生其人,有着自己的见解:“叶先生的一生,几乎完全投入到古典诗词的研究,她的古典诗词的教学推广,等于维系着古典诗词的命脉和薪火,她个人的存在,是在诗词里面开展的。”
叶嘉莹先生推开的,也是无数中国人认识古典诗词的第一扇门。门内,是辛弃疾的金戈铁马,是李白的故乡明月,这是只属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剩将余世付吟哦”
过去几年,叶嘉莹先生做了许多事。她陆续将自己全部财产3500多万元捐赠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传播,也成为了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词里这样写道:“桃李天下,传承一家。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在感动中国的颁奖典礼上,叶嘉莹先生还说,要把中国古典诗歌的吟诵,传承下去。
叶嘉莹先生做到了。她身体力行,极力推动古诗词吟诵的普及教育。今年年初,《叶嘉莹读诵纳兰词全集》一书首发。叶嘉莹先生以纳兰性德族裔身份用传统声调读诵,348首纳兰词跨越三百余年历史“原音重现”,为后人留下诗词原本动人的音韵。
叶先生出生于农历6月,那是荷花盛开的季节,因此她的小名唤作小荷。叶嘉莹曾在诗中写下“莲实有心应不死。”荷花当然会凋零,但莲心不死。叶嘉莹在无数人心中种下诗词的种子,也会在未来的某一天,盛开出一池茂盛的荷花。
才女叶嘉莹·《临江仙》七首
原创 云雅集 云雅集
图片
诗词兮悦己
换 种 方 式 趣 生 活
图片
图片
《宋词全集》共收录词作14932首,词牌1107个,盘点词牌出现总数发现,最热门的十大词牌分别是:浣溪沙(658次)、水调歌头(527次)、鹧鸪天(479次)、菩萨蛮(446次)、满江红(362次)、临江仙(348次)、西江月(324次)、念奴娇(306次)、点绛唇(293次)、清平乐(283次)。
作为跻身宋词十大热门词牌之列的《临江仙》,得到了历代文坛知名词人的广泛青睐,叶嘉莹(女)、李之仪、纳兰性德、晁补之、元好问、晏几道、辛弃疾、杨慎、苏轼等词作大家,在此词牌下均有堪称妙绝的传世之作。
叶嘉莹出身书香世家,1924年出生于北京察院胡同,十余岁能创作诗词,曾师从顾随,且一直从事古典诗词教学、研究和推广工作。白先勇、席慕容、陈映真等人均为其学生。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诗词作品收录有220余首,其中包含词作60余首,《临江仙》这一词牌下收录词作7首。
叶嘉莹的这组《临江仙》,虽不能称之为首首经典,但有些词句确实可圈可点,值得仔细品读欣赏。其中有一首她填于北京辅仁大学求学期间,与恩师顾随探讨关于聊斋的感悟之作,一句「莫道十年如一梦,梦醒亦复如斯」,语句深邃、笔力深厚、意味深长,完全不象是出自一个不到20岁的女学生之手;另有一首她与学姊毕业临别寄赠之作,一句「空留佳句咏天香,几回寻往事,肠断旧回廊」,有惜别的幽绪百转,亦有物是人非的离愁之叹,词风清雅、语境幽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七首《临江仙》中的一句「从来天壤恨,不肯对人言」,用前五个字,诉尽人生漂泊数十年的悲欢得失,又用后五个字的不言,刻画出这位遍历世事风霜的女子,对命运坦然受之与释然放下的生动形象;再一句「故园千里外,休戚总相关」,又把身在千里之外却心系故土家国的赤子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叶嘉莹终是将自己的半生行藏,尽付一词间,并用尽数捐出三千多万的财产、回国后定居南开园继续从事古典诗词学术研究与推广的行为,为诗词中的这份赤子情怀做出了最直观的注解。
叶嘉莹 《临江仙》雅赏
【其一 一九四年秋】
一片冻云天欲暮,长空败叶萧萧。蓟门烟雨白门潮,几回月上,回首恨难消。
莫向荒城寻故垒,秋来塞草全凋。北风吹响万林梢,倚栏人去,雁影落寒郊。
【其二 一九四二年】
十八年来同逝水,诗书误到而今。不成长啸只低吟,枉生燕赵,慷慨志何存。
每对斜阳翻自叹,空阶立尽黄昏。秋来春去总消魂,茫茫人海,衣帽满征尘。
【其三 一九四三年春送李秀蕴学姊毕业】
开到藤花春色暮,庭前老尽垂杨。等闲离别易神伤,一杯相劝醉,泪湿缕金裳。
别后烟波何处是,酒醒无限思量。空留佳句咏天香,几回寻往事,肠断旧回廊。
注:秀蕴有咏天香庭院诗曰「天香绿竹几千竿,昔日朱门今杏坛。绕遍回廊寻往事,斜阳独在九栏杆」。
【其四 一九四四年闻羡季师谱聊斋连锁事有感】
记把聊斋灯下读,少年情绪偏痴。生生死死系人思,至今窗影下,仿佛鬼吟诗。
莫道十年如一梦,梦醒亦复如斯。北邙山下夜乌啼,才看青鸟至,又见湿萤飞。
【其五 一九四四年连日不乐夜读秋明集有作】
早岁不知有恨,逢人艳说多情。而今真个悟人生,恨多情转薄,春老燕飘零。
剩把虚窗邀月,一编好读秋明。长街何处报更声,夜灯应有意,故故向人青。
【其六 一九四四年秋】
处事原无好计,有生须耐凄凉。秋来天半露为霜,一行征雁去,四野叶初黄。
万物已悲摇落,菊花还作重阳。谁家薄倖不还乡,赚人明镜里,和泪试严妆。
【其七】
惆怅当年风雨,花时横被摧残。平生幽怨几多般。从来天壤恨,不肯对人言。
叶落漫随流水,新词写付谁看。惟余乡梦未全删。故园千里外,休戚总相关。
前一篇:朱镕基诗歌
后一篇:《红楼梦》诗词76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