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必知的12个管理意识
(2024-11-19 18:11:29)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校长必知的12个管理意识
要有“发展”意识
校长要用发展的思路来规划学校,制订学校发展目标,让一切都顺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校长要用发展的观点来解决校内外的一些复杂问题,创设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外部环境,挖掘促进学校发展的内部潜力,营造有利于学校整体发展和师生全面发展的氛围。
要有“法治”意识
坚持依法治校,这是新时期对校长提出的要求。依法治校的“法”包括国家的宪法、法律、法规,国家关于教育以及与教育有关的方针、政策,也包括学校内部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对前一种“法”,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理解、遵守执行,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抓好落实;对后一种“法”,首先是建立健全,然后是严格执行。
要有“质量”意识
校长要把各项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在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提高教职工队伍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同时,校长还要根据形势发展和学生需要,尽可能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选修课和社团活动课,让学生真正全面、和谐、自主地发展。
要有“研究”意识
校本研究是用以解决学校在新课程改革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是推进学校教学改革的有效动力。通过扎实的校本研究,能够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
要有“特色”意识
校长要引领学校规范办学行为,增强市场竞争意识,从学校的实际出发,设计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理念,整合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最优化,从而通过不断的积累和有意识的塑造彰显出个性化的学校魅力,形成特色,培育品牌,不断增强学校的办学吸引力。
要有“垂范”意识
校长要成为教学和教育科研的带头人、师生的楷模,而且也要做师生的服务者、教育教学改革的先行者、开拓者。只有这样,校长才能提高自己的威信,取得大家的信任。
要有“学习”意识
校长的管理工作,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没有以学习、研究为依托的提高和深化,就容易出现“重复旧经验,照搬老办法”的现象。校长应该坚持终身学习,要根据工作需要,明确“学什么”“怎么学”“怎样学”,从始终如一地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老师学、向外界学。校长要率先创造一种善于学习的氛围,并把这种氛围扩大化,使师生终身学习的良好风气在校园迅速形成。
要有“放权”意识
校长要知人善任,扬长避短、人尽其才,就必须学会放权。校长学会放权实际上是“有所不为有所为”。有所不为,就要将管理重心下移,进行放权、分权,充分发挥学校各个部门、科组、活动负责人的能动作用,凡是他们能做的事情校长都不做,校长只发挥自己在学校整体运行中的支持作用,而不是替代作用;有所为,就是要求提升管理质量,倡导各个部门、科组、活动负责人用心做每一件事情,而且不做则已,要做就做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只有这样在可以不管或少管的地方少花时间和精力,在应管的地方全力以赴,学校管理才会健康和谐、高效地运转。
要有“团队”意识
注重大力培植团队精神,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带领全体教师投入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保持校园的和谐发展。这是现代学校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校长首先要在学校行政队伍中培养团队意识,各部门间相互协作,分工不分家,相互补台不拆台,用自己的博大胸怀,包容他人的过失。
要有“服务”意识
从某种意义上说,领导就是服务,校长只有树立服务意识,才能正确理解和教育师生。一名好的校长首先必须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当好师生的公仆,站起来能当伞,俯下去能做牛。校长增强服务意识,使自己真正在思想上尊重师生,政治上代表师生,感情上贴近师生,行动上深入师生,工作上为了师生,这样才能赢得广大师生的信任,才能称得上合格的校长。
要有“协调”意识
协调是领导者协调组织之间、人员之间关系,化解矛盾和问题,使领导系统达到一种和谐状态的活动。校长的协调包括处理好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与学校行政成员的关系,与广大教职工的关系,与家长学生的关系,与社区的关系等。
要有“安全”意识
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安全是最基本的需要。校长应该自觉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把安全工作提升到为师生负责、为社会负责、为未来负责的高度上,制订目标管理细则,强化内部管理,落实岗位责任,排除安全漏洞,建立全面覆盖的安全管理责任体系,真正落实安全管理的每一个细节。
前一篇:好校长的10个细节修养
后一篇:校长竟然要学会做五个“狠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