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伏笔、铺垫、悬念的区别有哪些

(2024-11-18 19:12:45)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伏笔、铺垫、悬念的区别有哪些


一、伏笔与铺垫的定义及功能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铺垫意指对主要内容的衬托与辅助,而伏笔则指在前文中为后文情节发展埋设的线索。二者均服务于文本的连贯性和情节的展开,其目的在于为读者提供预期的情感过渡和情节转折。

伏笔实质上是一种转折技巧,强调情节发展的逻辑性;铺垫则是一种递进技巧,关注人物情感的自然过渡。

所谓伏笔,通常指作者在故事的开端不经意地布置的情节预设或微妙提示,其作用在于为后续情节的逆转提供前提条件。

而铺垫,则涉及在情节推进过程中,作者有意识地铺陈一系列事实或细节,以使人物或读者的情感转变更为自然。

1. 铺垫:对即将呈现的核心内容进行预演。铺垫,亦称为衬垫,其目的是通过预先描述次要人物、事物或事件,来凸显即将出场的主要元素,为主情节的展开创造氛围和张力。

以下是一些文学作品中运用铺垫的例子:

《雷雨》:在故事开始时,通过对周家压抑氛围的描写以及人物之间复杂的关系,为后面的冲突和悲剧做了铺垫。

《简?爱》:简?爱在童年时期所遭受的不公和苦难,为她后来坚强独立的性格形成做了铺垫。

《百年孤独》:家族中各种奇异的事件和传说,为整个家族的命运走向做了铺垫。

《了不起的盖茨比》:盖茨比举办奢华派对的情节,为他内心深处对黛西的执着追求做了铺垫。

《边城》:小说中对边城优美自然风光和淳朴民风的描写,为翠翠爱情故事的展开做了铺垫。



2. 伏笔:指在前文中对后文即将出现的人物或事件进行的暗示或提示。伏笔的作用在于使情节发展合理,避免读者感到突兀。

《红楼梦》中的伏笔众多,以下是一些比较典型的例子:

诗词中的伏笔:

《金陵十二钗判词》:第五回中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看到的金陵十二钗判词,是对书中主要女子命运的重要伏笔。如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判词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暗示了二人的性格特点以及最终的悲剧结局,“玉带林中挂” 预示着林黛玉的早逝和她与贾宝玉爱情的无果,“金簪雪里埋” 则暗示薛宝钗虽与贾宝玉成婚,但最终也只能独守空闺.

《红楼梦曲》:同样在第五回,警幻仙姑让贾宝玉聆听的《红楼梦曲》,也是对各人物命运的暗示与伏笔。如《枉凝眉》中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明确地预示了宝黛爱情的悲剧收场.

《柳絮词》:第七十回中众人所填的柳絮词,也暗藏着各自的命运走向。林黛玉的《唐多令?粉堕百花州》中 “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暗示了她如柳絮般漂泊无依的命运,以及最终可能被迫远嫁他乡、客死异地的结局 .



人物对话及行为中的伏笔:

王熙凤放月钱:第三回中,王熙凤在林黛玉初进贾府时,被王夫人问及月钱是否放过,由此引出王熙凤放月钱的情节,这一情节为后来王熙凤挪用月例银子放高利贷,最终导致被休、短命等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

宝玉的誓言:第二十三回宝玉对黛玉说 “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这句话暗示了贾家抄家后,贾宝玉被癞头和尚度化出家,而林黛玉远嫁成为帝王贵妃后客死他乡,宝玉寻到其坟前守墓余生的结局.

贾母分菜:抄检大观园后,贾母分菜的情节也暗藏伏笔。贾母将粥给王熙凤,果子狸给贾宝玉,肉给贾兰,贾政送进来的鸡髓笋给林黛玉。结合抄检大观园的背景及人物关系来看,贾母此举实则是对邢王二夫人的告诫与敲打,同时也暗示了各人物在家族中的地位及未来的命运走向.

物件及场景中的伏笔:

林黛玉所见鸟笼:林黛玉初进贾府时,看到贾母房檐下挂着画眉、鹦鹉等鸟笼,“画眉” 通林黛玉之名,且有 “张敞画眉” 的典故,代表夫妻感情深厚,预示着林黛玉 “情深不寿”;“鹦鹉” 通鹦哥即紫鹃,结合 “杜鹃啼血,殇情而逝” 的典故,以及鹦鹉的聪慧,预示着林黛玉 “慧极必伤”,为其后来因情所伤、泪尽而亡的命运埋下伏笔.

顽石与美玉:开篇提到的女娲补天剩余的顽石,后幻化为通灵宝玉随贾宝玉入世,这块玉见证了贾府的兴衰和宝黛爱情的发展,它的出现与丢失等情节都与故事的关键转折相呼应,是贯穿全书的重要伏笔。例如,宝玉丢玉后变得疯癫,暗示着贾府命运的急转直下以及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

太虚幻境: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在警幻仙姑的引导下看到了 “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 等判词以及听到了《红楼梦曲》,这些都明确地预示了书中众多女子的命运和整个故事的悲剧基调,是对全书情节发展和人物结局的重要伏笔.



人物名字谐音的伏笔:

甄士隐、贾雨村:“甄士隐” 谐音 “真事隐”,暗示着书中所写的故事背后隐藏着真实的事件和情感;“贾雨村” 谐音 “假语存”,表示书中的情节是通过虚构的话语来展现的,真假交织,为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和深层寓意.

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人名字的首字谐音 “原应叹息”,预示着贾家四姐妹的命运多舛,令人叹息,也暗示了整个贾氏家族由盛转衰、最终走向悲剧的结局.

英莲:谐音 “应怜”,暗示了香菱(英莲)的悲惨命运,她自幼被拐,历经磨难,最终香消玉殒,其名字从一开始就为她的不幸人生埋下了伏笔.


二、伏笔与铺垫的区别

1. 目的与作用:铺垫旨在通过次要人物或事件来凸显主要元素,而伏笔则是对未来情节的暗示,以确保前后文的连贯性。设置悬念则是为了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期待感。

2. 形态:铺垫通常较为明显,通过渲染和描述来吸引读者的注意;伏笔则较为隐蔽,往往在不经意间为后文埋下线索。

3. 位置:铺垫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而伏笔则常见于文章的中间部分。

4. 笔墨运用:铺垫的描述往往较为详细,而伏笔则点到为止,以保持其隐蔽性。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写作技巧可以相互交织,有时一段文字可能同时具备铺垫、伏笔和设置悬念的功能。在文学创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