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上不好课,很可能真不怪你
(2024-11-18 18:40:5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老师,上不好课,很可能真不怪你......(
课堂是老师的舞台,一方天地,演绎万千智慧。课堂,是老师的天地,也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承载着无尽的希望与憧憬。课堂是老师职业生涯的起点与终点,是老师人生劳动意义与社会价值创造的体现。
“把课上好”是教师的立根之本。一位老师最核心的能力是“把课上好”,一位老师最大的成功就是:“把课上好”。“把课上好,上得一手好课”——应该是教师日常工作中最现实的教学成功行为追求,也是最实在最接地气的教育教学成功可为。
但作为一线教师,日常上裸课,最现实最常态最真切的形态——就是“把课上好难,把课上差易”。可能一两节的公开课、示范课上好,事实是并不会难的,但要想一学期二十几节课,或更多的家常课、日常课、常态课,都保持“好课”的教学标准或活力,那就真的很难做得到。
绝大部分的老师,莫如说99%的老师,现实中就是“日常裸课不咋的”,这是教育界不得不承认的真实教学一线实情写照。我们大部分老师,执教的裸课,大部分或基本形态就都是:
课前工作相对不充分;备课形式较为传统且惯性;课堂程序活动具有随变性、意外性、临时性、突发性;课上学生心态较为自由放纵;学生课上表现较为日常随性随心;一般课堂纪律较乱较杂较散;师生互动单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出彩无精彩;课时教学目标达标率不高不优;课堂教学组织不足之处随处可见也随时调节;课上的突发性事情很多,不少是超出教学设计范畴;学生表现素养参差不齐,学习活动表现各异;课题易被题外话扯远等等。
鉴于裸课普遍上不好,很多很多老师几十年来都是在孜孜不倦地寻求解决,并且反反复复地尝试着各方面的克服,与付储精力努力。只是我们很容易观察到,或跟踪得到,似乎“上不好课”“裸课难上好”,并非是教学上所可能系统完善终结的。
所以,必须要指出的一个事实或现实就是,我们广大中小学老师的普遍状况,依然很难真切地长期地“把课上好”。但是“把课上差”却显得容易,并且可以说的是一种常态。
我们的中小学课堂的常态现状令人堪忧,普遍的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死气,日常形态下的学生大多面无表情,目光呆滞,匮乏学习热情与求知欲念。教师讲授内容单调乏味,教学方法僵化形式,难以激发学生兴趣,一言堂、满堂灌、灌输式课堂,依然是主流主旋律。
课堂上活力互动稀少也麻烦,学生教学活动参与度低迷与消极,学科知识学习思维活力长期处于被抑制状态。这种死气沉沉的课堂传统弊端生态,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阻碍了他们学科素养、科学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与建构。
一线教学中,“把课上好”难,“把课上差”易。导致中小学课堂“死气沉沉”的原因分析,事实上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界的热门热议焦点,这些年来基于这个主题的教研课改论文报告,估计都是数以几十万篇目计,只是这样的教研课改成果“繁荣”,似乎发展到现在依然是比较“虚假”。落实到广大中小学校课堂上,似乎依然还是未见有很大的突破、改观,老旧面貌依然故旧。
“上不好课,很可能真不怪老师”
为什么无数老师那么努力钻研并探索实践“把课上好”,但是我们的裸课常态还是“难以上好”。为了实现上好课,我们始终不断地寻求教学理念的创新更新运用,我们始终不断地变换各种教法学法及教学模式,我们始终不断地进行着新课堂的尝试及执教水平的培训提升......
简而言之,上不好课,真的怪我们老师不努力吗?
答案,显而易见,是完全否定的。
真正的核心问题,可能长年被我们所忽略忽视。我们之所以上不好课,恰恰是因为我们传统师本、应试的教学课堂,在思想体系上就根本限定了“上不好”“不可能上好”。
我们过去很多年来的教学,提及到教学,多数时候都是谈论如何教,怎么教,建构教,教的怎么怎样。为此,发展衍生出来了各种各样、无穷无尽的课堂教学指标参数及方法模式,它们历经很多年甚至已经形成了一种极其成熟完善的系统。
我们老师因为受到这些主流主体的教学评价评估量化指标的系统导控,日常课堂执教与目标策略——似乎也已经全走向了畸形地、极致地、形式地——在贯彻“如何教”、在追求“如何教”。
以至于我们主流的主体的这些“好课”的量化标准、量化定义,在“如何教”方面所建构得实在是太繁多、太庞大、太系统了,以至于它们越来越演变演化成为了一种日常教学的限制形式或课堂累赘。
这种教学水平、教学境界的臃肿繁难评判体系及标准发展系统,它们可能带来的是教学上的好教、乐教、执教、畅教,但基本上却在操作中越来越脱离开了学生主体、课堂根本。更遗憾的是,它们完全不约而同走向了外部的、行政的、师本的、考本的、本本的、自上而下、权威绑架的主体架构。
使得我们日常现实教学实践中不乏看得到常态课、裸课的畸形业态,甚至在越来越多的一线课堂、区域公开课、教学示范课上,也就是在那些熟稔并推行种种好课定义标准、系统好课量化指标的权威评审专家们主导下,那些“好课”“优课”却完全直接脱离开了学生主体、学情现实,完全变为了种种荒诞而失败的表演课、形式课、公开show。
这样的教学理念长期长年贯彻下来之后,最普遍的恶果或常态就是:
我们老师越来越习惯于课上,所进行的备课上课,基本是在教教参、讲教辅、写教案、练讲义、做PPT、一言堂、满堂灌等。其中绝大部分工作内容,不过是把教师用书、教参教辅上的“知识点”“精要摘录”“重点难点考点”,进行复制搬运到课堂PPT与教案讲义上,再相应结合种种教学形式、课堂标准、好课考量指标的定义要求,然后在课堂45分钟精准灌注或执行教授给学生群体。
又因为教材教辅、教师用书不会出现内容上常态化的经常性的版本更新,所以其实很多很多老师日常备课PPT教案、日常上课所讲的教的,基本都是“千年不变”“雷打不动”的标准化模式、系统化程式,几个学期教职发展下来——所谓上课,也不过是流于形式、困于程序、和尚敲钟、了无生机。如果不是有公开课、示范课的考核,我们老师估计绝大多数都会“死”于这样的机械的重复的课程课堂教学经验之中。
前一篇:犹太人为什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