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长不宽,不高不深,“品牌”照不进人心!
(2024-11-17 10:34:3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不长不宽,不高不深,“品牌”照不进人心!
茱莉
“品牌立校”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在教育竞争加剧与办学方式日趋多元化的态势下,品牌建设已经成为学校赢得家长信任、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但是,很多县中在品牌建设过程中,不仅没能走得坚实,反而因为品牌建设陷入误区而难有突破与发展。
特别是如今面对严重的生源流失,而又无法吸引好生源,学校发展日趋衰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品牌效应。学校品牌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对于招生和口碑至关重要,正所谓“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结合现实,校长会智库发现多数县域学校品牌建设在五个维度,即长度、宽度、高度、深度、力度存在巨大的短板与误区,导致学校发展没有特色,品牌效应衰弱,进而无法吸引好的生源,无法取信于县域社会。
长度不“长”:
品牌建设“朝三暮四”
缺乏历史积淀
学校品牌建设,是提升学校知名度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调研发现,一些县域学校的品牌意识不可谓不强,从三年规划到五年提升,但品牌建设可以说是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上级发文要“加强”什么,学校品牌建设工作马上调头转向。
品牌建设需要一定的过程与历史积淀。疏不知,一所学校品牌的打造,一年两年打基础,三年五年不算长,八年十年或许才见成效。没有一定的时间累积,只能是徒劳无功。
如果学校品牌建设朝三暮四,这山望着那山高,三年一个样,五年大变样。如此一来,每个阶段都只是蜻蜓点水。若干年后,猛然发现,当初与自己同步发展的学校,已经将品牌打造得有声有色,而自己只能望尘莫及。
长度不“长”,使得学校品牌不能持续积累,也就无法形成深厚的历史底蕴。
统观全国,凡是在当地有知名度与影响力的品牌学校,无不是通过一年又一年、一届又一届,甚至一代又一代的师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有了响当当的牌子。
“网红”校长唐江澎在2023年卸任发表告别演讲时,说过一句话:他用17年只做成了一件事,那就是把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变成了一个响亮的名字。
这对于广大寂寂无名的县中品牌的打造,是一个很好的榜样。
学校品牌的形成、锻造,需要渐进累积,不可激进。学校品牌建设一定要耐得住寂寞,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持,绝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浅尝辄止,最终徒有虚名。
宽度不“宽”:
品牌建设“单点作战”
缺乏辐射作用
优秀的品牌学校总是以点带面,以面带体,从而带动全校各项工作提升与发展。
然而,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县域学校的品牌建设似乎是“为品牌而品牌”,没有与学校其他工作整体性、联合性地互动。这样做,不仅不能提升到品牌的层次,也无法从局部辐射到整体。
比如:有的学校集中人力、物力抓某一学科建设或某种特色培养,而没有将其加以拓展和深化,没有与学校其他资源形成联动、渗透,虽然可能会形成某一特色,但是不能带动学校的整体发展。
品牌战略不是单点突破,而是系统提升。如果学校品牌建设的具体战略只集中于一点而忽视整体优化,学校难有长远的发展。
学校品牌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不同层次、不同部分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因而,学校品牌建设寻求和体现的是一种整体优势,把所有因素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综合作用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对社会认同产生推动作用。
进一步说,学校品牌建设的目的,应当通过呈现学校的各方面要素,实现资源整合,进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育人环境,由此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如一位校长所说,学校品牌具有联动价值,当品牌取得一定成效的时候,就会产生凝聚和催化作用,就会被社会广泛传播,家长交口称赞。这样的学校怎能不会吸引生源?
高度不“高”:
品牌建设“随波逐流”
缺乏标杆效应
学校品牌建设的高度,就是给予什么样的参考、示范与榜样。优秀的学校虽然不能被复制,但是一定有值得借鉴的地方,能给其他学校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也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独树一帜。
观察县中,我们发现多数注重应试教育,学校发展也呈同质性,缺乏办学活力和特色,导致“千校一貌”“万生一面”。很多学校的品牌建设并没有发挥学校的特色,只是“群起效防”,忽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因为,在整个社会对学校的评判标准“唯升学率是瞻”的背景下,县中也无一例外地受困于对升学率的不懈努力与追求,校长执著于对政绩的追求,教师注重于对学生成绩的追求,导致学校发展的急功近利和个性的丧失,这是品牌塑造的大敌。
当然,之所以形成如此局面,源于学校背负着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政绩考核的压力,这个现实也许很难改变——学校只能“带着镣铐跳舞”,无法从这个怪圈中“脱嵌”出来。
对于学校而言,功利追求本无可厚非,毕竟学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但如果功利追求变成一种急功近利的赶超,那将是学校品牌建设的灾难。从现实来看,学校在品牌建设过程中过度重视外在的光鲜,而忽视真正对学校品牌起影响作用的内核因素,导致学校在流行的追逐中迷失真正的教育方向。
换句话说,虽然外表光鲜,但是你的学校品牌则陷入了“空心化”。
县中如何摆脱“空心化”困局?唯一出路就是学校要明了和确立自己崇高的教育使命,在当下就是“根植”于立德树人,“站位”于素养导向的学生全面发展,才会免于无尽的随波逐流。
说到底,学校只有立足于真正的育人使命,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使学校品牌“形神兼备”,而不至于徒有虚名。
正如一位校长所说,质量高、品牌硬才是优质学校闻名的根本原因。
深度不“深”:
品牌建设“重外轻内”
缺乏内涵发展
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不少县中在学校建设上“翻新”,包括校舍的改造、教学设备的完善、校园环境的整修等。学校硬件设施的改善,对提高教学质量是必要且重要的,但是对于建设学校品牌来说却是远远不够的。
比如:虽然学校购置了先进的教育设备和信息技术装置,但是教师并没有很好地掌握相应技术,无法真正地将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到日常教学中,提高教学水平。而所谓“高大上”的教育装备,却缺少了呵护学生心灵的文化气息。
甚至有的学校购置了先进的信息技术教育设备,但是教师仅在上公开课或展示时才会使用,真正将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并应用于日常课堂教学的少之又少,没有真正服务于学生发展。
倘若改善办学条件只是用于“装点门面”,那么学校教育就偏离了育人的轨道,无益于优秀学校品牌的建设。
最近,有校长会会员就反映了这一问题,并寻求提升之道。
学校是育人的地方。学校品牌建设的重点也应当反映在促进全校师生学习生活、身心健康、幸福指数等方面的提升上,比如教师教学技术的培养与磨砺,高效课堂的培育与打造,社团活动的组织与拓展,以及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办学特色的形成等。
学校品牌是学校在理念、文化、特色、师资、教育质量等方面形成的综合效应,这种综合效应使学校拥有良好的口碑,并能获得广泛认同。
校长会智库研究发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品牌学校,从大的方面来讲,一定会有科学规范的内部管理、优质稳定的教师队伍、显著鲜明的教学质量、丰富多彩的课程体系、底蕴丰厚的文化传统、持续良好的社会口碑,外部认可度高,区域辐射力大,行业影响力强,能卓然而立,自带光芒。从小的方面来看,也一定是教师荣光、家长信任、学生幸福的学校。
力度不“力”:
品牌建设“急功近利”
缺乏长远考量
长期以来,很多县中走在应试教育的道路上,形成了引以为傲的“县中模式”,在品牌建设上重眼前功利,轻长远考量。
典型表现略举一二:
一是宣传功利化。学校品牌建设的功利化,学校宣传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少学校通过荣誉“上墙”来彰显学校品牌的硬气,如将中高考骄人的成绩、升学率、奖项等横幅挂于校园内最醒目的位置;考入重点中学或大学的学生进入校园名人榜;学校的招生宣传手册也是极力标榜升学考试的辉煌战绩。
二是质量评价标准功利化。有些学校评价教师优秀与否,唯一标准就是看重抓升学率的成效。如将某位教师的中高考排名成绩张贴于校务公开栏中,排名靠后的教师会受到来自学生、家长、同事的鄙视。在这种功利化的评价标准下的教师,怎么可能有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又怎么可能去关注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或全面发展?质量标准的功利化,使得“分数”“成绩”“升学”成为目的,而作为人的“学生”“老师”只是一种工具或手段。
这些打造学校品牌的行为,大大脱离了学校的实际和师生的真实需求,成为一切基于利益的功利追求。
那么,什么才是学校品牌建设的长远考量?在当下乃至未来,吻合素养导向的学生全面发展才是正确的品牌发展观,学校不排斥升学率,但不能唯升学率。
尽管近年来教育部多次严令,禁止炒作“高考状元”“升学率”等显性元素,但是功利化宣传仍在很多学校内部隐性存在。
学校品牌建设应当建立在对教育目的、教育本质的正确理解上,在培养真正的“人”的定位上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做出优质的品牌学校,才能获得良好的口碑,取信于家长,取信于县域社会。
反之,没有真正的品牌支撑,虽风光一时,但终究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