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故都的秋》最值得教的地方

(2024-11-09 14:03:17)
标签:

作文

分类: 教案
《故都的秋》最值得教的地方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郁达夫的秋天,揣摩其对故都清秋的赞美和眷恋的情怀。 

2.解读秋天的郁达夫,领悟其对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独特感受。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客观色彩”与“主观色彩”的自然融合。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独特感受。全文感情基调

【课前准备】走近郁达夫,了解写作背景,声情并茂朗读文本。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互动设计1] 激趣导入

一年四季,各具风味:春有妩媚,夏有妖娆,冬有庄重,而秋呢,更是千姿百态,风情万种。古往今来咏秋名句有几多?

(学生吟诵咏秋名句)

这咏秋的佳作实在太多太多,在他们的笔下,不仅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而且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不仅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而且哀怨悲喜,委婉含蓄——秋有情。(板书)

但大体而言,古人多哀秋怨秋。那么今人对秋呢?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进郁达夫《故都的秋》,来品味他笔下独有的秋味。(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互动设计2] 梳理文本

昨天大家对文本进行了预习,你从文中读到了些什么?请说说自己初读的感受。



三、以学激思

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四、合作探究

这是一篇关于秋天的散文名篇,我们的阅读将围绕两个话题展开:一是品味郁达夫的秋天,揣摩其对故都清秋的赞美和眷恋的情怀;二是解读秋天的郁达夫,领悟其对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独特感受。(板书)

[互动设计3] 郁达夫的秋天(小组合作)

1.在秋天的故都,郁达夫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点拨:秋景——芦花、柳影、夜月、碧天、牵牛花、秋草、落蕊、闲人、秋枣……(看)

虫唱、钟声、飞声、扫地、蝉声、雨声、人语、风声……(听)

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想)

2.能否将看到和听到的景物构成不同的图画?

图景——静对秋花、轻扫秋蕊、细听秋蝉、闲话秋雨、喜看秋枣

3.这五幅图是怎样将自然景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感受(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来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点拨:(以第三自然段为例)只是在生活的底片上对自然风物稍加点染,把它自然地再现出来,碧绿辽阔的天空,作了画背景;地面上,爬着五颜六色的牵牛花;天地之间,间或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瓦灰色的驯鸽,点缀在一大片的空白中,显得疏密得体,浓淡相宜。坐在院子里的人,手捧浓茶,举头望碧空,俯身看牵牛,耳边不时传来驯鸽的飞声。这里静中有动,绘声绘色,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之秋的质朴美和原始美完全溶合在画面之中。但是,画面上笼上了一层作家内心的主观感情色彩。“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牵牛药的蓝朵”,而且认为牵牛花是“蓝色或白色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我们知道,蓝色和白色属于冷色: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静。它们与高阔的蓝天形成了和谐的秋的基调,给人的感觉是清凉疏朗的。可见作家内心的孤独、冷静与淡淡的悲凉。画面中底色都是青蓝灰白等“冷色”,“驯鸽的飞声”反衬出秋晨的寂静。由此可见,这段文字能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情”与“景”达到完善的交融与统一。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句不仅概括了秋景,而且表达了郁达夫对此的情绪体验。

4.跟随达夫寻秋踪(练习)

同学们可选取书中五幅画里的景物,也可联想故都的秋天里别的景物,抓住其特征,仿照下面句子的格式续句。看谁找得新!看谁找得多!看谁写得快! 

故都的秋天在哪里?

它在破陋的小屋里,它在秋槐的落蕊里,

它在浓浓的香茶里,它在秋蝉的残呜中,

它在秋雨的雨点中,它在秋枣的微黄里,

它在闲人的京腔里,……

[互动设计4]  秋天的郁达夫

1.借描绘景物来抒发感情,是散文的一种普遍写法,结合文本的字里行间,郁达夫表达着他的一些什么样的心情呢?

宁静的、清闲的、悲凉的、落寞的心情。也正是故都给人的这种宁静、清闲、悲凉、落寞的感觉很合他的味口,让他深深地热爱着故都。通过对秋天景物的描写,将他对故都的眷念、 

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体会他对故都的深切眷恋。

2.我们说情由心生,文如其人,那么郁达夫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让他如此这般入都地迷恋着故都的清、静、悲凉呢?下面我们来说说郁达夫。

郁达夫是一位爱国作家。1930年,他加入中国“左联”;抗战爆发后,投身于抗日洪流;流亡南洋时,仍为抗日救亡作了大量工作,1945年,被日本宪兵杀害。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1933年4月从上海迁居杭州,居住近三年。在这段时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游山玩水的生活;而当时的北平又在日寇的虎视眈眈之下,风雨飘摇之中,郁达夫重游故地,一种悲凉的况味不可避免地袭上心头。所以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且是颠沛流离、饱尝人生愁苦和哀痛的知识分子对整个人生的感悟,是特定的时代和社会风云在一位知识分子心灵上投下的阴影。

[互动设计6] 整合评价

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是悲凉的,但这种悲凉又是幽雅精致的,是美好真实的,它可以抚平创伤,可以净化心灵,即使没有恢弘气势,却同样令人感动。他创造的是文学的永恒和真实,从而让我们在阅读时明白政治与审美的距离,明白崇高与幽雅是两种不同的生命境界,明白这悲凉之中蕴含的作者对秋的爱,对故都的爱,对生活的爱。



五、学以致用

请仿照《故都的秋》的首段,另选对象写一段话。注意句间关系及作者的感情态度。

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孤独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苍凉;孤独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让我们走出郁达夫故都的秋、悲凉的秋,进入我们梅山的秋吧。

请用同样的笔法以“梅山的秋”为题来写一幅秋景图(课后完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