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校“有质量”才会“有道理”!
(2024-11-08 07:48:09)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办学校“有质量”才会“有道理”!
陈江
没有质量就没有管理,质量是学校管理和发展的压舱石。
当前,在全面实施“双减”、“五项管理”的背景下,在大力提倡“核心素养”、“五育并举”的大环境里,笔者旗帜鲜明地提“质量”,或许有些太常识化。但是,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一位学校的管理者,我认为坚守并发展质量始终是学校管理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
有质量,才有管理
在方志敏中学担任校长已经快三年了,我最大最深的感受是“一所学校最大的管理就是质量”。没有质量就没有管理,质量是学校管理和发展的压舱石。
在我的认知里,一所没有质量的学校,其管理一定是混乱的,学校的整体与各部分之间必然是割裂的。也就是说,我不认为一所管理好的学校是没有质量的,而一所质量好的学校没有优质的管理更是不可能的。
有人会说,为什么不可以是用“文化”和“制度”来作为核心呢?我认为,文化是软性的,而制度则是刚性的,制度管理总是缺少温情和弹性。而唯有“质量”兼具二者的特性,既有“文化”的要素,也有“制度”的功能。
这里有一个对“质量”定位的问题,这是一个校级层面的质量认定问题。李希贵校长曾提出“认可稳定的教学质量以追求学生的长远利益”的办学准则,就是北京十一学校的质量达到很高层次之后,为防止学校进一步对质量盲目追求,避免产生影响学生长远发展的极端异化的办学和管理行为制定的准则。我当然明确地反对“唯分数”的质量观,但我更赞同这种稳定的“有分数”的质量观。
质量与管理就是一体两面的东西,抓管理就是“出”质量,而抓质量也能“促”管理,唯有将质量与管理紧紧地捆绑在一起,甚至是融合于一体,才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真正强大的引擎。
用质量赢得广泛共识
一所学校,如果说有哪一点能够得到校内校外各个层级最为广泛的认同,我想也只有一个答案,就是质量。
这个质量内涵其实很宽泛,比如教学质量、课堂质量、考试成绩等。对于一所学校而言,谈成绩并不可耻。试问,学生来学校学习,哪个学生不希望能够取得好的成绩。作为家长,哪个家长不渴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好成绩。教师从事教学,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又有哪个教师和班主任不希望自己所教学学科,自己所带的班级成绩优秀。而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又有哪个教育主管领导,不希望自己所辖区域内的学校能够出好成绩。又有哪一个社区,不希望本社区内有一所成绩优异的学校,是整个社区的骄傲,也可成为这个社区的的精神文化中心。
因此,唯有质量才是凝聚各方人心“凝结核”,唯有质量方可赢得到最广泛的认同,唯有质量终能形成最强有力的合力。
在质量上发展质量
质量,是固定不变的吗?一定不是,把质量看作是固定的,是一种绝对化静态的思维。质量天然具有发展属性,其中的质量意识以及构成质量的要素是在不停地发展变化的。
比如:“双基”、“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下的教育教学质量就是不同的,是在发展进化的。但三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否定关系,不是因“三维目标”的出现就否认“双基”,更不是因“核心素养”的提出就将“三维目标”和“双基”弃之如弊履。这是继承之下的坚守、扬弃与发展的关系,是对传统的有价值、有意义的部分,守得更紧,做得更优,传得更实。
质量的发展属性来自于对质量恒定不变的坚定追求,而不是时放时弃,时紧时松,时断时续的摇摆不定。当前,一些学校对教学质量的显性表征——教学成绩和升学率,表现出刻意淡化和有意回避的态度,而对教学质量的隐性表征——综合育人和全面发展,却趋之若鹜,高谈阔论。其实,这两面并不矛盾,也没必要割裂开来对待。
质量意识最重要的作用,甚至不在于质量本身,而是通过质量的要求,以质量的标准,让教师不能怠慢课堂,让学生不敢怠慢学习,让家长不敢怠慢学校。如果缺乏质量意识,师生以及家长都轻慢了课堂,虽然看起来学生是“快乐”的,但最终会导致教学与管理中,一系列负面事件的垮塌式连锁反应,给学校带来负面影响。因为质量就是学校管理的“堤坝”,一旦跨塌,后果不堪设想。
学校唯有守住了质量,才有能力去发展质量,朝着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紧抓质量,但不止于质量
当前,有一种论调甚嚣尘上,就是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居高不下的校园安全问题,是学校抓质量“逼出来”的后果。因此,学校不能公布成绩,教师因为学生成绩出现问题不敢找学生交流思想,更不敢批评学生,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做足文章,防微杜渐,如履薄冰,甚至如惊弓之鸟。这种现状对于学校的质量管理的影响是巨大的,管理者和教师都变得畏首畏尾,被缚住了手脚,以至最终选择“佛系”和“躺平”。
那么,诸多的校园安全和学生心理问题真的是抓质量“逼出来”的吗?我认为如果不去抓质量,存在的问题与隐患更多。因为,不抓质量是必影响课堂教学,课堂没有质量要求,课堂就会无效而混乱,教师和学生就会没有目标和追求。当没有来自学习的要求和压力时,学生能很好地安排好自己的学习生活吗?能抵制来自手机、游戏和社区闲杂人员的诱惑吗?家长都能处理好孩子学习外的空余时间吗?学校管理不会产生新的安全隐患吗?
所以,不能简单地把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归结于抓质量出现的问题,其成因是综合的多维的,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因素更直接且影响更大,学校不可能完全承担这样的责任。一个班风很好的班级,一个校风很好的校园,整体氛围是阳光向上的,学生的精气神是好的、乐观的、自信的,不太可能出现心理问题。反而是一个班风很差、校风很差的学校,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和概率更大。
因此,质量与心理健康其实建立的是正向联系。其给予的是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成绩的成就感、意义感与自信心,以及遭遇暂时的困难与落后,能够迎难而上,愈挫愈坚,积极进取的心性与态度,这是学校教育能赋予学生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当然,我们更应该看到成绩背后的学生的成长与全面发展,因于成绩,但不局限于成绩,学校管理紧抓质量,但不止于质量,当我们这样思考并行动,那么质量就是正向的,它能引导学校全面健康地发展。
前一篇:2025高考作文预测:“生态位”
后一篇:优秀班主任的“十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