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对待“教育口号”的正确姿势
(2024-11-06 21:59:09)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重建对待“教育口号”的正确姿势
刘静波
一个口号胜过千军万马
著名管理大师德鲁克说:“一个领导者的话语可以对团队产生两个方向的作用,一种是破坏力,一种是凝聚力。”
口号也是如此,有好坏之分。
“打土豪,分田地”,我党早期的这句口号,具有极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让许多贫下中农义无反顾参加革命;而国民党打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的口号,却少有人追随,为什么呢?因为“三民主义”老百姓听不懂。
“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句在改革开放初人人皆知的口号,把全国人民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引向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摸石头过河”号召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激励大家敢想敢干。
由此可见,政治口号是一种斗争的武器,一句好的口号胜过千军万马,没有具备号召力、行动力的口号甚至可能带来斗争的失败。
在承认政治口号作用的情况下,同时要看到政治口号的局限性。政治口号是政治家的一种必备武器,但没有一种武器是无坚不摧、永远管用的。口号只是当时斗争环境、当时语境下的产物,它不一定具有普适性和持久性。比如,“打土豪,分田地”这个口号在当下就不能用了,我们要保护个人私产;“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也不太管用,现在进入规则时代,抓老鼠要讲规矩了;不能只讲“摸石头过河”,还要讲“顶层设计”。
不能仅靠教育口号推动教育改革
教育人当然离不开口号,用正确的观念、理论来凝聚精神,解放思想,推动改革,引导教师行动,是学校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关键能力。
但同时我们也要知道,教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的变量太多,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事情。复杂的事情常常不能用一个口号、一组观念、一套理论来简单解释,指导所有的教育实践。口号、观念、理论都有自己的解释范围,都有自己适用的场景,不能包治百病。
真实的情景常常是,理论走极端,实践走中庸。根据万有引力定律,理论上羽毛和石头下落的速度一样快,但在现实情况下,这两者速度相差太大。理论往往是在许多假设条件下成立的,而去掉这些假设进入真实情境,理论与实践便会相差十万八千里。
比如,专家们都说合作学习是很好的一种学习方式,但这要在一定条件下才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一是教师充分掌握合作教学技能,二是学生有合作学习的能力,三是班级要建立合作学习的文化,四是教师要提供适合合作学习的任务等等,没有这些条件,合作学习就很难成功。在不具备条件下开展合作学习,多数情况下就是虚假合作。
因此,实践者不能偏听偏信一种理论,要在多种理论指导下,走中庸之道。
所以观念理论无论新旧,我们面对它的正确姿势是:讲创新,也要讲守正;讲理想,也要讲实用;讲趋势,也要讲道路;讲“四梁八柱”,也要讲“装修工艺”。
同样,教育口号是理论的简化版、浓缩版、绝对版,比起教育理论来说,更不能用它来直接指导实践。
教育口号的主要作用是引起我们的思考,通过思考后再引发我们的专业行动,而不是直接按口号进行行动。“先学后教”这句口号不是要求都要先学了才教,而是引发我们对过往教学的反思,以前是不是教得太多了,是不是一定要先教了学生才会学?
同样的道理,很多教育口号我们都要抱着这样的态度来看待:
教是为了不教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学习方式比结果更重要
课堂最重要的目标是核心素养要落地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没有模式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
学生能自学不教,学生学不懂的不教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这些口号大家都熟悉。当很多学校以此作为学校课程改革的准绳、评价老师的依据,就带来大量错位的教育实践。
我们简单分析一下。比如“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这句话如何简单字面理解,就会在实践中卡住无法行动。过程是什么?结果是什么?没有定义。其实,过程很重要,这句话不假,为什么过程很重要?因为在过程中会产生许多过程性的学习结果,没有这过程就不会产生相应的学习结果。所以过程很重要,但不能说过程比结果还重要,当然这里的结果是学习结果而不是分数。
“学习方式比结果更重要”,方式是伴随过程的,不同的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学习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方式很重要,但方式是手段,目的还是学习结果。
还比如,“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没有模式”,这样的话过于高举就容易“反智”。建模是人的一种本能,模型思考是一种高级思考方式,任何课堂都是有结构的,结构背后是套路和模式。教学高手只是把各种模式融合贯通,运用得行云流水,不留痕迹罢了。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这句话用于自勉可以,但不能用于评价教师,不能作为指责教师的一件武器。
普通人听不懂高深理论,所以政治家需要用简洁有力的口号来号召普通人的行动。
但口号的缺陷是它不够严谨,需要一套逻辑清晰、科学有效的实践模型相匹配。
教育是一个专业领域,教师是一个专业实践者,我们可以用口号启动好的教育愿景,但不能用口号代替坚实的理论和娴熟的技术。
重建对待教育口号的正确姿势
先看看错误的姿势:一是无条件接受;二是快速把口号转化为行动。
错误的姿势导致的后果显而易见,混淆了认知,降低了认知能力,导致错误行动,形成教育灾难。
再看看正确的姿势:一是要对教育口号进行评判,不能盲目接受;二是不能直接把口号转化为行动,而是让口号引起心动,心动引起思考,思考引起行动。
如何对教育口号进行评判?
近日,我在河北一所学校的图书馆外看到这样一条标语:“老师最喜欢读书的孩子”。乍一看,这个口号颇有道理,鼓励孩子读书嘛,可以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但仔细琢磨,似乎欠妥,经不起逻辑的推敲,更不要说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我们不妨对此做个简单的分析。
“老师最喜欢读书的孩子”,这其中暗含一个什么样的假设呢?假设就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喜欢读书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读书的孩子成绩好,教师当然喜欢。那么不喜欢读书的孩子怎么办?他喜欢打球胜过读书不行吗?他喜欢发明创造胜过读书不行吗?他喜欢下棋,就不喜欢读书不行吗?因材施教,是几千年前就认识到的真理,多元智能理论也说明一个人具有不同的智能优势和不同的学习模式。难道教师还不明白,人的成长模式不是单一的,更不是唯一的,读书模式不可能成为所有人的最优发展选择。
“最喜欢”也别有意蕴:既然有“最喜欢”的孩子,就有“喜欢”的孩子、“不喜欢”的孩子、“最不喜欢”的孩子。不动声色就把孩子分成了四类,“教育公平”无从体现,“为了一切孩子”、“有教无类”自然成了空头理念。
“最”,表达了一种程度,一种极致的程度,但在这里,它透露出一种压迫和威逼利诱的味道,传递的不是正能量,反映出一种急功近利、迫不及待的思想,少了那种静待花开的修养,也缺了那种懂得欣赏的胸怀。
“喜欢”对应的是“被喜欢”,为了追求“被喜欢”,孩子就容易产生投其所好的想法和行为,就可能放弃自己的真正爱好和特长,被迫拿起自己并不喜欢的书本,装模作样,同时失去自我。可能产生的后果是,一方面是不利于孩子的个性化成长;另一方面,这孩子可能变得世故老成,懂得讨好,缺乏独立思考。
有人会说,“老师最喜欢读书的孩子”这句口号有那么严重的影响?学生会咬文嚼字理解那么多吗?
其实,我们要知道,口号对人的影响并不在于字面上的意义,而是在于影响人的潜意识。口号是通过潜意识来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而潜意识对事物的理解比意识的理解更加丰富和深厚。
因此,一个老师,一个校长,一个专家,在提出教育口号时,一定要进行理性的分析,研究一下这个口号对教育将产生怎样的影响,特别是对孩子长期的、隐性的影响。教育口号与政治口号是不一样的,政治口号的时效性、情景性很强的,而教育口号则不能这样,教育口号要有正确性、教育性、长期有效性、普遍适应性。
我们要通过概念界定、分类、发现假设、逻辑推演等方式来分析口号的正确性、教育性、长期有效性和普遍适应性。通过评判后决定是否接受口号。
我们初步接受了口号,也不能直接按口号行事。口号引起我们心动,警示我们的行为,让我们反思以前的做法的合理性,重新思考未来的教育行动,在以前的教育行为基础上如何取舍、如何创新、如何更有效率和价值。
前一篇:师生关系比任何班规都有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