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如何定义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如何定义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学是知识的传递,也是智慧的启迪;教学是技能的训练,也是品格的塑造。
教学的境界是严谨的学术研究,也是富有激情的艺术创造;是深入浅出的知识讲解,也是启迪心灵的智慧引导;是丰富多彩的知识传授,也是全面向上的人格培养。
任何一位负责的老师,在自己几十年的教职生涯中,应该说都是一致、一生在追求“教学的最高境界”。
每一位老师,无论优良中差,其实也都是有着自己毕生达成的能力所及的某种教学的最高境界,它一定是老师毕生的心血铸就及职业能力精进所在、课堂经验积累所得。
很多老师应该都是对“教学的最高境界”,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追求。而广泛的学校在教师继续专业培训中,应该每位老师也是有接触过不少的“教学的最高境界”的理解阐述或职业辅导。
有专家说:教学的最高境界不是看一个老师的学历有多高,而是他能用什么样的方式让学生真正听懂并产生兴趣,有一种恍然大悟之感。
有学者说: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教师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思想、风格或体系,完全进入了教学的自由王国,对教学知识内存规律有深刻的认识,视野开阔,个性鲜明;课堂空间发挥上挥洒自如,游刃有余,已经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一种独特的教学风格的存在。
有教授说: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因材施教;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兴趣、能力和需求,准确地识别每个学生的优势和不足、短板、欠缺,然后灵活选择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个性化教学、差异化教学、合作式教学等,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还有从教学水平专业的角度进行了阐述:认为教学的境界可以分为记忆水平的教学、解释性理解水平的教学、探究性理解水平的教学;它们的特点如图:
而到底什么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教育界对此有诸多的探讨。
笼统而言,它应该是一个深刻且多维度的教育学术概念,它涵盖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及授课素养体现,它一定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及深度的塑造。
而综合教育学界的诸多定义来看,可以进一步概论“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指的是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涯过程中,通过自己精湛的教学技艺、深厚的教育情怀、卓越的教学成果,发挥自我独特的个性魅力、丰厚的学识素养、专业的学科造诣,课堂上能够充分使得学生不仅掌握知识,更能够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和求知欲望,培养其学科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好学爱学乐学的精神品格,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努力的行为意愿和科学价值观,从而实现学生在身心健康成长的同时,在学业学习、科学求知上,能够全面发展、深度思考与天天向上。”
有名师说:教学的最高境界不是看一个老师的学历有多高,而是他能用什么样的方式让学生真正听懂并产生兴趣,有一种恍然大悟之感。
也有名师说:教师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思想、风格或体系,完全进入了教学的自由王国,对教学知识内存规律有深刻的认识,视野开阔,个性鲜明;课堂空间发挥上挥洒自如,游刃有余,已经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一种独特的教学风格的存在。
举世闻名的前苏联教育学者苏霍姆林斯基曾言:“当学生发现你是在教育他的时侯,你的教育是苍白的。”他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教学的最高境界,即教育应追求一种无痕的境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的影响,实现自我成长。
当代教育学者、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在其创立的生本教育思想体系20多年的教学实践研究中,更提出了关于“教学的最高境界”的一种学术新理解。他认为,课堂是为了帮助学生发展,而不是限制学生能动。好课的教学,应该是极简的、完整的、生本的、生态的,它应该有且仅有一条最重要的标准或形态:学生好学乐学,学生主动能动!其最终极、最直观的日常教学可见形态,也就是教师教学的一种最高境界细致具象体现,即是学生爱上你的课,学生爱学你的学科。
学术界普遍认可的“教学的最高境界”,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以人为本。
教师应该始终将学生置于教学的核心地位,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尊重学生的权益和个人发展,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和谐、安全、积极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倾听学生,关注他们的情感变化和学习动态,了解他们的兴趣和潜能,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2. 教师具备专业素养。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教师还应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追求教学的卓越和创新。
3. 教师注重学生发展。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助力学生成为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健康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和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发展潜力,引导学生正确定位自己,积极面对生活和未来,为社会作出贡献。
4. 教师关注情感教育。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德育、体育、美育等方面,而情感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和道德品质,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具备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人际关系。
5. 教师与学生互动。
教师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学识威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教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发表意见,积极倾听学生的声音,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困扰,给予他们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总的来讲,学术界共识认为——教学的最高境界不仅仅是单纯的教书育人,更是关注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也是教师自身不断追求卓越和创新的体现。
只有教师不断探索和突破,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实现教学的最高境界,为学生的成长和中国的未来做出更大的贡献。
前一篇:教研员应该如何听课评课
后一篇:听完公开课如何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