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常规
(2024-10-20 18:04:12)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常规
张建华
1.课前备课要集体一课一研。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提前设计课堂预习案、导学案和题案,有上课用的ppt,有相关资料、实验器材等。主讲人明确课堂讲授的重点、难点,大家一起讨论课堂需要处理的“困惑”点。通过集体设计、研究、讨论,形成备课组集体智慧。
2.课前因“地”制宜形成自己的专用教学设计。在集体备课基础上,结合自己班级学情,对集体备课形成的资源进行删改补充完善,形成适合本班级学生的教学设计。同时,在教学设计时,要按照新课标要求,兼顾预设与生成;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注重大单元设计;努力做到先学后教;科学设计驱动课堂的问题,实现知识问题化;注重问题设计的层次性、思维性,更多训练学生的高阶思维。
3.课前高效率候课。可以提前2分钟到教室,督查学生候课情况。提前安排课代表在黑板书写候课内容,比如2分钟背诵,2分钟预习,2分钟小练等。候课时,要走到学生中间,了解学生情况,接受学生的各类询问,主动问学生的预习情况,真正了解课前的学情,为正常上课做好各类准备。
4.注重上课的仪式感。要有师生的互相问好,学生起立说“老师好”的时候,要声音洪亮。同时,整顿课堂秩序,不允许学生做与本节课无关的事情,纠正学生存在的问题,让学生收心,尽快从课间的兴奋状态进入本节课的学习状态。
5.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模式的选择,与本节课要教授的内容有关。如果所学内容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可采取学生自学、讨论、点拨等方式,让学生先学后教,教后再学。如果所学内容超出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采取教授法、演示法、归纳法,教师先点拨,之后学生自学、合作学习。最好的模式,就是最适合的模式。
6.引导班内的“同学”真正成为“一同学习”的人。这里的一同学习,一方面是一同倾听,另一方面则是一同讨论、一同研究、一同质疑、一同解决。改变被动学习的毛病,让学生一同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同学们在一起互相谈观点,互相谈疑惑,互相吸取优点。不仅要真正学习,主动学习;还要实现深度学习,高效学习。
7.
以问题设计驱动教学。不直接灌输给学生现成的知识,通过问题设计,培养学生的各类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问题的设计,不要浅层化,不要仅仅提问书上有现成答案的问题,不要过多的集体提问“是不是”“对不对”,不要有太多碎片化的问题。减少事实性问题、封闭式问题;增加思考性问题、开放式问题。问题设计要尊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做到规范、严谨、通俗,有层次性,有挑战性,有系统性,有逻辑性。
8.
教师指令性语言要简洁完整规范。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一次次指令下完成的,这就要求教师的指令性语言务必科学合理。发出重要性指令时,要加重语气,清晰干净,一次性完整表达布置的问题、要求、方法,切忌学生在安静思考时不停的补充解释。
9.要培养学生严谨规范口头回答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做到:敢于表达,有勇气在公共场所起立表达;主动表达,不需要教师点名的情况下主动站立回答;大声表达,以洪亮声音,确保一定范围内的师生听清楚;系统化表达,避免碎片化,形成完整的对一个问题的系统分析;逻辑性表达,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表达没有漏洞,不绝对化;规范性表达,运用学科术语,按照作答要求和程序,严谨作答;简洁性表达,不说废话,不重复表达,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10.教师要有追问、追思、追联、生新疑的后续问题设计。当学生回答问题后,非常考验一名教师的点评能力及后续问题设计能力。恰当的点评,能让学生或记忆深刻,或恍然大悟,或持续思考。所以,当学生回答正确时,一方面肯定其回答,另一方面要适当提出一个促进性问题,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深度思考。当学生回答不完整时,要提供适当的提示或者线索,让学生补充其答案,达到完善答案的目的。当学生回答错误时,要询问其思维路径和思考模式,发现其错误的原因,当场纠正并促其正确思考。
11. 引导学生听课时笔不离手
一是指导学生做标画。听课过程中,对教材或讲义中的关键词、关键句进行重点标画,可以用多种符号表达不同含义。比如,用直线表示重点,用波浪线表示难点,用三角号表示课下要巩固复习,用问好表示对该句话质疑等。
二是指导学生做批注。在听课过程中,针对自己的疑惑、感悟,在教材或者讲义上做批注,批注内容可以是疑惑点,可以是感悟点,可以是拓展知识等。
三是指导学生做课堂笔记。但要注意,记笔记不能影响听课,要服务于听课。能做标记的做标记,能听懂的无需记录的不记,耽误思路影响听课的不记。笔记无须追求美观,只要自己能看懂理解就行,尽可能采用关键词笔记法、符号笔记法粗略记录,课下再进行详细转化。
12. 课堂管理及违纪处理要恰当
面对课堂上出现的睡觉、发呆、说话等违纪现象,对于一些偶发事件,教师必须严加管理,这是一名教师基本的义务。但在处理时要恰当。
对于很小的违纪,比如打盹、发呆现象,可以对此类学生个别提醒处理,完全不影响课堂。
对于一般的违纪,比如小声说话、不记笔记等,可以在课堂上整体提醒,要用最短时间、最简洁语言处理,确保课堂秩序即可,对于当事人可以课后再叫到办公室处理,不可在课堂耽误太多时间。
对于较严重的违纪,比如随意打闹、随意下位等,要立即处理,快速处理,用自己的威严马上压制住学生,实在控制不住的,要求班主任介入,但也不要过多影响课堂教学。
总之,不论是何种违纪,都要以尽可能不影响教学为准,切不可因为一件小事就否定全体学生,进而开始为全班做思想工作,上成了班会课,这是对全班大部分学生不负责的行为。
13. 有针对性地下讲台走动
如果需要书写、演算、演示,教师需要在讲台讲解展示;其他时间,教师应尽量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一是可以了解学生是否在认知听课,随时提醒走神、发呆的学生。二是掌握学生听课的效果,实地查看学生是否真的在记录、是否真的听懂了,通过把握真实学情,以便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及难度。三是在学生合作学习、讨论学习时,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并且对小组进行具体化的一对一的指导。四是能及时发现学生不同的思考方式,发现多样化答案,从而能及时展示学生学习成果。
14. 明确课堂四个等次的声音层次
课堂上,必须让学生“张开嘴”,张嘴读书,张嘴讨论,张嘴回答问题等。有些课堂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很小,小到只能自己听见或只能同位听见。这种小声回答,一方面无法让教师了解学情,进而无法进行下一步授课;另一方面,无法让其他同学判断该同学答案正误,也就无法就行答案升格完善。
因此,为了让学生什么情境有什么样的声音,我们可以给学生四个层次的音量,大体把音量分为1、2、3、4四个层次。
第1层次声音,是自己一个人听见,旁边同学几乎听不到,主要用于自我思考、自我纠正、自主诵读(不能打扰他人的诵读)的场合。
第2层次声音,是同桌两人可以听到,进行两人交流,其他人几乎听不到,主要用于同位俩讨论、交流、询问等。
第3层次声音,是4人或6人的小组讨论,能互相听到,更远距离的听不到,主要用于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第4层次的声音,是全班同学都能听到,主要用于面对全班的公开发言、公开回答、公开询问等。
15.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科学有效地点评
日常听课中,面对学生的回答,很多老师点评语言苍白、无力、虚化、偏颇。面对学生不同情况的回答,简单化地评价“很好”“不错”“大家给他掌声”“不对”……其实,不论是正面肯定学生的回答,还是反面否定学生的回答,都不能泛化点评。
点评要具有及时性。面对某个同学的回答,教师要第一时间对该回答进行反馈,反馈的越及时,越能立即纠正学生思考和回答的偏差。如果好几个问题回答完了,再回过头谈第一个同学的回答,学生就容易遗忘。
点评要具有精准性。如果学生回答地好,不能仅仅说一个“好”字,不能用一句“你真聪明”就打发了学生,要具体指出好在哪里:是思路清晰,还是表述规范;是解法巧妙,还是遣词恰当等。如果学生回答的不好,也不能只说一个“错了”,要具体指出不好在哪里:是思维偏差,还是步骤不全;是知识错误,还是遗漏信息等。
点评要具有激励性。点评的目的,不是打击学生,不能让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原则上不可全盘否定学生,不能不予评价、置之不理,更不可讽刺挖苦学生。一个好教师,在指出学生问题的同时,要时刻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要从不同角度肯定学生的回答。对于优秀的回答,要充分认可学生,肯定其态度,表扬其思维,认可其做法。对于不那么完美或者错误的回答,一方面要指出其不足,另一方面要找出其中的亮点,用相对委婉的方式评价,比如“你的回答已经触及到答案了,但还不够完善”“你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与该题不够吻合”“老师明白你的意思了,但表述上是否可以更清晰一些”等。
点评要具有启发性。那些枯燥干瘪的评价,无法引领学生思维流动,无法启发学生举一反三。好的点评,能超越学生的回答,从学生的回答生发出去,引导学生有更广阔、更有深度地思考。可以采用先肯定后引导的方式,顺着学生的答案进一步“挖渠”“引水”,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创新思维、逻辑思维等高阶思维。
点评要具有情感性。课堂点评是师生沟通的重要途径,是增加师生感情的有效载体。因此,点评时,教师要具有自己的情感表达,以教师的情绪感染学生,进而亲其师信其道。面对学生精彩的回答,可以表现开心乃至惊喜的情感;面对学生创新性的出人意料的好的回答,可以表现出惊讶赞叹的情感;面对学生回答的缺憾与不足,可以表现出遗憾惋惜的情感等。
前一篇:课堂调动学生的10个策略
后一篇:12个学生视角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