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教师更多的正向激励,留下自主成长的空间
(2024-10-20 10:01:46)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给予教师更多的正向激励,留下自主成长的空间
教师水平是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新教师的成长道路上,学校应减少不必要的束缚与限制,转而采用更加开放、包容的管理方式。无论是教学方法的创新,还是教育理念的深化,都应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积极探索与实践。当教师拥有足够的自主权和选择空间时,他们将更加主动地投身于教育事业,在面对挑战时能够迎难而上,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一起来看这篇文章——
很多校长都意识到教师水平是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很多学校也都非常重视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和能力的提升。可以说,很多校长的首要工作都是在抓培训、教研和备课,这无疑是正确的方向。近年来,这些工作又多表现为一些集体活动,集体培训,集体教研,集体备课,就连读书也经常会搞成活动,如共读一本书活动。
这是因为集体活动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比如集体备课,可以很轻松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可以发挥教师团队的合作精神,可以分享每个人的思维火花,最终让大家在实际教学中都受益。同时,集体备课还可以有效改善教师个体教学能力势单力薄的状况,尤其是能够帮助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最大限度减少教学中的失误。
再如,在年轻教师成长的过程中,很多学校都实行了一带一或新老教师结对子的制度,新入职教师在一名老教师的带领下开始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老教师会手把手地把自己在多年工作中形成的经验传授给新教师,可以让新教师快速地进入角色,形成有效的教学。
这些非个体化的教研、备课活动都有其价值,在教师队伍水平提升过程中不可或缺。但也要看到,教师的成长最终还有其个性化的一面,每位教师都有其特点,教师自己要意识到自己的特长,要自觉地用自己的特长来实现独属于自己的教学,这就要求学校给教师一定的自主成长空间,但这方面很多学校都还没有意识到。
还是以集体备课为例,现在这种备课形式已经成了很多学校的固定项目,会定期开展,在不少学校已经有了一些僵化的迹象:比如集体备课成了简单的“教案之和”。就我所知,某校的某备课组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将新教材的各章节平均分给同年级的各位任课教师,由各任课教师分头撰写教案,完成后交给集体备课组长,由备课组长将其装订成册,谓之“集体备课”,将参差不齐的个人教案权当集体备课成果,集体备课等同于各任课教师的“教案之和”。甚至还有备课组会让教师分头进行网络查询,大段大段地拷贝,这种“承包式”的方法虽然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压力和负担,但违背了集体备课的初衷。这样的集体备课活动,不管用时多么短、“效率”多么高,都是在浪费教师的宝贵时间。
集体备课的另一个极端则是组员沉默普遍无语,成了组长的“一言堂”。一般来讲,学校往往会根据年级和学科分成集体备课组,每组挑选一位教学中的骨干教师当组长。由于组长往往年纪较大,并且是学科教学中的“元老”,在教师中有一定的威望和地位,所以在集体备课中往往由组长说了算,成了组长的“独角戏”。
此外,报载:一所学校对外公开4堂课,4位教师上的都是同一课题,某位听课教师很难得,把4位老师的课都听了一遍,听到的4节课竟然一模一样!一样的导入,一样的悬念,一样的讨论,一样的练习,一样的过程,一样的结果。听课教师不觉有点纳闷,为什么4节课如出一辙呢?后来才知道,上公开课的4位老师事前经过了集体备课,他们将集体备课后的“成果”原封不动地搬进自己的课堂,照本宣科。这不得不让人疑窦顿生,难道集体备课就得机械照搬吗?
课上得千篇一律是现在很多学校存在的问题,然而很多学校甚至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我们现在的学校在追求教学最优化的过程中,也在不知不觉地扼杀着教师的个性,最终的教学反而很难取得最优效果,因为它没有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个性。
这个问题最集中的表现就是教学模式的推广。近年来,很多学校甚至一些地域,会向全体教师推广某一种教学模式,所有的教师,无一例外都要按照这种模式开展教学。学校或区域在推广前会做普及工作,先做理念上的宣传,然后进行模式、程序上的培训,接着会给教师一定的时间,让他们逐渐转变教学模式,最后会限定一个期限,要求所有教师必须改过来,否则就要受到批评甚至处罚。不可否认,教学模式的确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好的教学模式也的确有推广的价值,某种程度上可以给教学带来进步。但个人认为,教学模式的推广最终还是要与教师个体的特点相结合,给教师一定的自主空间,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模式上的修正。如果不尊重教师的性格特点、学生的差异和办学条件等因素,一律用统一的套路、统一的框框规范教师上课的每一步,未免有些强人所难的味道,也有犯“教条主义”错误之嫌,适应性差的教师总觉得很狼狈、很被动,失去了自我,也很难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更谈不上教学上的创造性。
教学模式的推广,本质是教学观念的推广,同时也要允许教师有一定的创造性,教师要深刻领会某一“模式”的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取其精髓,学习其中的先进理念,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上可以不拘一格,可以“神似形不似”,努力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闯出一条能发挥自身特长的路子。
今天,不少教师在各种限定中已经完全忽视了对自身特长的自我发掘,成了按照既定套路完成教学任务的教书匠,他们并不考虑这些套路为什么会存在、有什么好处,更不会思考这些套路有什么不足和可以改进的地方。那些能够深刻思考既定教学套路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教师,最终会成为有一定成就的好教师,但多数教师都会按照这个套路教一辈子书。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还是要回顾一下年轻教师的成长过程,现在很多学校正在实行的新老教师结对的制度,很多时候很像旧时代的师徒关系,老教师的权威性很强,他们会手把手单向地传授自己的经验,甚至一些具体的教学技巧也要求年轻教师照做,而年轻教师往往只有听的份儿。这种旧式的师徒关系能够让新教师很快上手,马上就进入角色,迅速掌控课堂,但个人以为,这种关系在年轻教师有了一定的课堂掌控能力后,老教师就要逐渐放手,给年轻教师更多自主探索的机会,让他们在思考中不断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老教师长期不放手,一直把自己的套路传授给年轻教师,年轻教师就会形成套路依赖,久而久之很难走出来,更无法对其形成反思。
事实上,不少学校在提升教师队伍水平的工作中,集中、集体、多人的活动还是多了一些,集中培训、小组教研、集体备课、结对子、名师工作室……占据了教师的大部分时间,留给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独立思考、独自发展的空间还是少了一些,归根结底还是很多学长不太信任教师能够自主发展,他们觉得如果不给教师安排满了,教师就会放任自己,浪费时间。其实,校长和教学管理者更应该做的是给予教师更多的正向激励,让教师始终保持一种工作上的积极状态,而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路径上则要更开放一些,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我们的教师队伍整体上讲,其责任心和基本素质都是很高的,要相信他们,只要给予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只要保持一种持续的正向激励,他们就能够自觉地寻找提升自身能力、水平的路径,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这对教师自身、教育教学和学生都是一件幸事。
后一篇:关于素质教育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