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优秀教师走上学校中层的三个转变
(2024-10-17 16:33:3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从优秀教师走上学校中层的三个转变
李建全
近期,学校组织后备管理干部应聘,一些新生力量加入到学校中层队伍中来。看到初来乍到的他们,我想到的是曾经以及现在仍在蹒跚学步中行走的自己。从最初的茫然失措,到如今的“有点感觉”,我度过了漫长、艰难的中层适应期,慢慢地领会着从优秀教师走上学校中层的三个转变。
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是因为能够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无论是从事学科教学还是做班主任,优秀教师通常能够用心思考,认真做事,持之以恒,勇担责任,并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在这一点上,教师做得好的显著标志就是学生喜欢、家长满意、领导认可。有些老师甚至会走出学校,在所在学科或领域中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声望,如省市名师、特级教师等,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从优秀教师走上学校中层,教师自身的角色定位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作为学校中层,他们是学校管理的中坚力量,应该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所谓“承上”,就是要对学校领导负责,理解领导的意图,跟领导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学校领导的想法或意图落实下去;所谓“启下”,就是要与一线教师对接,把学校领导的意志传达给一线教师,让一线教师接纳和认可。为了让一线老师认可、支持与配合,中层管理者需要理解一线老师的实际情况,并基于一线教师的实际情况对学校领导的意志和想法进行创造性转化、渐进性实施。
对比发现,优秀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干好自己的事儿,而学校中层的角色定位是学校工作的“枢纽”和“桥梁”,把学校的工作放在第一位。我认为,这一观念上的转变是从优秀教师走上学校中层最重要的转变。
在学科教学上,我是一个有强烈专业发展意愿的人,经常参与省市区教研员召集的各种活动,也与省市区教研员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进入到管理岗位后,我还是延续这一做法,想着把专业放在第一位,学校工作放在第二位。因此,我依然经常往外跑,承担了大量省市区教研室的任务,虽然很累,但很快乐。但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在一方面付出得多,在其他方面必然付出得就少,而学校管理工作是一项需要付出精力的工作。时间长了,因为自己付出不够,也没有作出相应的贡献,学校领导对我的工作不是特别满意,在不同的场合多次提醒过我。
起初我并不在意,认为一位教师把专业放在第一位有什么错。但对比身边其他中层管理者,这些年我的“进步”特别慢。痛定思痛,我认识到是自己的角色定位出了问题。
于是,我对自己的工作重点做出了调整,减少不必要的外出,集中精力做好学校工作,积极主动地履行好应尽的职责,也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重新肯定。在这一过程中,我也越发理解了校长嘱咐我的“忘我”一词的内涵。
优秀教师大多数是干出来的,依靠的主要是自己。在备课、上课、带班、参加各项评比、撰写教学反思、课题研究等方面,无论在哪一方面取得成绩,都是自己辛勤付出的结果,基本遵循“越努力越幸运”的做事逻辑。
从优秀教师走上学校中层则意味着做事逻辑的转变,即从自己单干走向带着团队一块干。这就需要作为中层的你搞清楚哪些事儿需要自己干,哪些事儿可以往下分一分,让团队成员分担。
一般而言,中层管理者要更加关注:一是深入了解学校领导的意图,明确工作的方向和思路,在此基础上与团队成员充分沟通,凝聚共识,达成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二是在了解团队成员优势的基础上做好协调与分工,规划好完成任务的时间节点;三是做好过程性监督,为团队成员提供必要的反馈和建议;四是做好成果验收,提高工作成果的质量。这些工作需要中层管理者主动担起来,发挥主导作用。
至于一些重复性的工作、跑腿的工作,中层管理者可以大胆放手,协调安排团队成员去完成。如果学校中层依然像优秀教师那样,事必躬亲,大包大揽,不仅把自己累的够呛,而且也不利于团队成员的成长及学校工作的高效完成。
我有过这方面的教训。有专家到校指导,我提前一个月开始准备,做了以下工作——对接专家、协调住宿、安排车辆、招待专家、问卷调研、撰写报告、制作课件、申请会议室、主持会议、联系就餐、安排送站······我感觉自己没有闲着,但因会议中途的一件小事没有安排好,被学校领导批评,为此我感到很委屈。同时,因为我的精力被这些小事牵绊,对会议部分环节的考虑不够周全,导致会议效果不太理想,也影响了后续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分析原因,就在于我缺乏统筹规划的意识,凡事亲力亲为,自己动手,看似勤奋,深层原因是缺乏中层管理者应具备的做事逻辑。
优秀教师守好的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工作主要靠自己,因此自身拥有较高的自由度,有时个性张扬一些、我行我素一些,别人也不会说什么。甚至在很多人眼中,优秀教师总是要有点个性的,或者说没点个性怎能成为优秀教师呢!外界对优秀教师的行为方式包容度较大。
然而,从优秀教师走上学校中层,角色定位、做事逻辑都发生了变化,行为方式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因为学校中层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无论是对上还是对下,可信任、靠得住、得体稳重就变得尤为重要。只有可信任、靠得住、执行力强,学校领导才敢大胆地把工作交到你手中,团队成员才愿意听从你的安排,自觉自愿地跟着你一起往前走。
如果作为中层管理者,你依然个性鲜明,我行我素,甚至对学校领导的要求不以为然,甚至公开反对,学校领导怎会信任你、依靠你?如果你对团队成员或一线教师的建议、意见、批评不以为然、缺乏包容,大家怎会支持你、信服你?
因此,做好中层管理者,就要学着收起自己张扬的个性,走出狭隘的自以为是的天地,以更开阔、更豁达的心态面对一切人或事儿,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智慧落实学校的工作部署,努力做出成绩来,让学校领导满意,让团队成员自豪,让一线教师有获得感。
在学科教学中,我是一个有想法的人。我得到过很多学科大咖的认可,也在国家级期刊发表了很多学术文章。这让我对自己的“主张”“想法”很有自信。来到中层管理岗位,我也把在学科教学中的这一套做法用在了学校管理中,经常表达自己的“主张”和想法。
例如:在学校办公会上,针对一些学校议题,我仗义执言,表达自己的建议或意见,想为学校的发展尽一份自己的力量,但忽视了其他部门付出的努力和存在的困难,引发了其他部门领导的不满,以至于学校领导私底下约谈我,提醒我注意方式方法;面对个别老师不可理喻的抱怨与责备,我没有换位思考,包容理解,而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不仅没有解决问题,而且还引发了新的问题······
这一切都归因于我的“固执”在作祟。我时常感到困惑,我的“想法”“主张”在教学中帮助我做出了成绩,但在管理中却让我屡次碰壁。我只顾着表达自己,坚持自己,但却不懂得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不懂得灵活变通,不明白管理的复杂性、特殊性。
从优秀教师走上学校中层,在做中层中学习做中层,虽然过程曲折,进步缓慢,但我逐渐认识到优秀教师与学校中层管理者之间的诸多不同,也理解了管理的内在逻辑,体悟到管理的策略方法。如今,带着新的理解与感悟再出发,我相信未来一定能够“破茧成蝶”,修炼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