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月”与“心”——《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2024-10-06 16:15:45)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教案 |
苏轼的“月”与“心”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雷丽钦
【教学目标】
1.把握同义勾连等方法,积累文言实词及遂、盖、耳、者等虚词;
2.品读关键词“空明”“闲人”,理解把握作者自嘲又自许的情感;
3.领悟苏轼面对逆期时达观处世的心态,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
【教学重点】
理解把握文字背后苏轼的多种情绪,品味苏轼独特的人生观。
【教学难点】
结合背景品读关键词“空明”“闲人”,体会心空月明的境界
【预习要求】
1.读:根据注释和字典正音,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查:查找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写作意图;
3.做:完成导学案,部分题目可以存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图片
同学们可以猜一下,这一幅图是什么?是苏轼这一生到过的地方,所到之处都留下了他的作品。我们小学学过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写于杭州;《浣溪沙》,“莫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写于黄州,在离任黄州的路上路过庐山,又写下《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到了徐州出任太守也写下我们耳熟能详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今天我们要学习苏轼在黄州的另一个作品《记承天寺夜游》,让我们通过这篇85字的课文,走进苏轼在黄州生活的一个片段。
二、解题
记承天寺夜游,“记”就类似于同学们写的日记,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点明游的地点;“夜”点明时间。十分的简洁、概括性强。
三、诵读课文,初步感知
(一)学生齐读
指导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遂、寝、藻、荇、柏
展示PPT: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思考:读的时候有何感受?
明确:平静悠闲之感
思考:从何读出平静悠闲之感
明确:入夜即睡;随时起行;闲步赏月。
思考:自己平时入夜都在做什么,苏轼为何比自己还悠闲?
(二)引入写作背景
展示PPT: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污蔑,说苏轼写的不少诗歌“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讥谤新政,包藏祸心”,投入监狱。“乌台诗案”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和流放差不多。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谪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1083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播放“乌台诗案”一分钟视频
师:失去实权失去自由,人生遭遇如此逆境,苏轼的内心会没有一点点波动吗?
(三)逐句朗读,疏通文意情感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师:理解清楚文意才能更好进入情境把握情感
(1)重点字词
“户”的意思?
明确:门,古代一般“单扇的门”叫“户”。同义勾连:木兰当户织(七年级《木兰诗》)
解释“欣然”
明确:高兴的样子。同义勾连: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春》《咏雪》)
(2)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情感读?
明确:抓关键词“欣然”读出高兴的感觉
联系生活对比。普通人:农历十月,冬天晚上没有暖气没有窗帘,月色入户,蒙头大睡。读出不同的心情。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思考:从哪些地方捕捉到苏轼的情绪?
明确:没有一同作乐的人→贬官远离朋友亲人→读出失落孤寂;“遂”,于是→行动派→读出果断率性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思考:哪个字引起了你的注意?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明确:“亦”,怀民为何还没有睡觉(同样被贬)→对比柳宗元《江雪》一个人的孤寂→读出惊喜
4.读:全班将叙事部分连起来再读一遍
后面两句情感丰富,引导学生探究苏轼张怀民散步时的情感状态
四、细读课文,研读评析
(一)赏月下美景,品空明心境
思考:苏轼为什么起行?明确:月色入户
月亮是一个机关,激发了我的兴致,因而起身,访怀民,启动一连串的动作。月亮不仅照到了苏轼的门里,还照到了承天寺里。
1.品味月色之美
(1)找出文中描写月的句子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这句话并没有出现“月”,从哪里看出是写月亮?
明确:如→比喻句,将月光比喻成院子里的积水。
(3)从描写角度思考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是在写月亮。
明确: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字面上是在描写影子,却是在侧面描写月亮。
引导学生思考形成此景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形成?
明确:发挥想象力想象当时院中的月色。要形成这样的效果,月光应该很亮,十二日接近十五日。并且这是一个晴朗的月夜,如果下雨了地上湿漉漉,月光照到地上只会是黑乎乎的或明暗不齐。这个时候影子投射到地上也会是看不清的。
由此可以得出此夜应该是月色溶溶,月光皎洁而非是月黑风高。所以这一句也是在写月。
(4)“盖”字的解释不能忽略
思考:课下注释:大概是。与“原来是”相比哪个更好?
注意引导
二者都有揭示的作用→恍然大悟
是不是竹柏很重要吗?
试着调换语序“庭下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如藻荇交横”
意境是否有所不同?
明确:大概是,“大概是竹柏的影子”写出苏轼在赏月的时候,不想去确定竹柏的影子,或者说没必要去确定竹柏的影子,这样可以写出赏月的陶醉忘我的境界和状态。
2.月空明心空明
(1)“月光如水”是一个很普通的比喻,苏轼为何如此陶醉?明确:抓住关键词“空明”。
(2)“空明”有何特别之处?尝试寻找代替的词?
明确:澄澈vs空明,澄澈更多是形容水,空明既可以写出月光皎洁,也可以写出水的澄澈。
(3)月光并非夜夜空明,一切景语皆情语,人的心境不同看到的东西也不同。苏轼的心是空明的所以才能看到空明的月光。
展示PPT: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漏:指更漏而言,古人计时用的漏壶。这里“漏断”即指深夜。
(2)幽人:幽居的人,形容孤雁。
(3)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4)省(xng):理解,明白。
展示PPT:苏东坡名号的由来
元丰三年(1080),苏轼以犯人身份被贬黄州。初到黄州又无薪俸。苏轼生活困顿,黄州通判马正卿是他的故人,便从州府要来已经荒芜了的五十亩军营旧地给他种。营地位于黄州的东坡,次年春天,苏轼于其上筑书斋(东坡学堂)。
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思考:
这时的苏轼看到的月亮还空明吗?明确:看到的是“缺月”,挂的是“疏桐”
为什么这个时候苏轼看不到这么明亮的月光了?
明确:此刻苏轼的心里已经被生活占据了,用诗中的词来说就是,苏轼的心被“惊”“恨”“寒”“寂寞”“冷”占据了,他的心已经不空了,再也装不下这空明的月光。所以心空了月才能明。
(二)读懂闲人的自嘲与自许
鲁迅在《华盖集·“碰壁”之后》提到,古人所谓“穷愁著书”的话,是不大可靠的。穷到透顶,愁得要死的人,那里还有这许多闲情逸致来著书?但是这两人却夜游赏月,悠闲有兴致。
在空明的月色下,苏轼发出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慨。
词义明确:但:只不过,同义勾连,“但”在《孙权劝学》中出现过“但当涉猎”,解释为“只,只不过”。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尔--只是像我们这样的人不多了。耳,语气词,罢了。者,表停顿,区别上文“念无为与乐者”
1.读出自嘲
思考:(1)解释“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明确:反问句,夜夜有月,处处有竹柏,这显然不是事实。作者想突出的并不是月和竹柏,因为最特别之处不是月和竹柏,是像我和怀民一样的闲人。
(2)什么是“闲人”?
明确:清闲之人/有闲情雅致的人→有空的人。对应开头,有空之人才会月夜起行。
(3)“闲人”愿意“闲”吗?
苏轼被贬是不得签署公文的,他根本就没有实权。他现在的生活并不是人生圆满、一帆风顺的清闲,而是遭遇了贬官,在此之前他的人生高度可能是普通人几辈子都达不到的。
展示PPT:
苏轼21岁中进士,名动天下;25岁参加制举考试,成为“百年第一”。宋仁宗曾说:“我为子孙觅得两位宰相,那就是苏氏兄弟”
数千年来的文人骚客,单论某个领域,苏轼未必最强,但论综合实力,他当之无愧的第一。论诗,他是宋诗的最高成就代表;论词,他开豪放一派之先河;论文,他位列“唐宋八大家”;论书法,“苏黄米蔡”他排在首位;论画,他是文人画坐标性的人物;更何况,他还是美食家、酿酒师、养生达人、瑜伽修习者、修禅居士……
面对这种人生落差,苏轼只能够自比“闲人”来开解自己。明确前文感悟的闲不仅仅是悠闲和清闲。
(4)请一位同学读,读出自嘲。
2.读出自许
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读?
展示PPT:
贬官黄州: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官儋州: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苏轼因为“乌台诗案”差点送命后被贬黄州后所作,当时正好出行遇雨,一行人被雨淋得很狼狈,唯有苏轼发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感慨。
换作常人,初到贬所,一定是愁眉不展,一定感觉到寂寞无助,但苏轼不然。无论境遇如何,他都能看到希望,他都能乐观地面对。
所以他以“闲”来自嘲也自许: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这样富有雅趣的人来欣赏,岂不是浪费了吗?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会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
请一位同学读,读出自许。
这是苏轼在不如意的环境下自得其乐、不胜快哉的达观自适。
五、小结
(一)活动:根据本课学习所得画出苏轼在这篇文章中的情感波动图,并给出绘图根据。
展示学生作品
(二)学生齐读全文
随学生读板书情感波动图
(三)余秋雨说如果让他选择李白、杜甫、苏轼其中一个一起去旅游,他不选李白,因为没啥责任心,不选杜甫,太苦了,就选苏轼,因为跟他在一起一定是很快乐的。人生缘何不快乐,只是未读苏东坡,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某个月夜抬头望月时,心里也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苏东坡。
六、作业布置
(一)完成课前导学案中没有解决的问题。
(二)对比《答谢中书书》的句式,思考这两篇的句式能否互换,并给出理由。
七、板书设计
图片
【备教手记】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的代表作之一,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在小学和七年级阶段都接触过苏轼不少诗文,对苏轼其人也不陌生。所以本教学设计从学过的苏轼诗文导入,可以高效率联动新旧知识。解题部分抓住“记”的文学常识,唤醒学生文体意识。通过品读关键词“空明”“闲人”重点探究苏轼通过本文传达出的自嘲又自许的复杂情感,体会苏轼豁达的人生观,在以“绘制苏轼情感波动图”“对比苏轼其他诗词中赏月的不同情感”“学生揣摩尝试读出情感”等方式深度挖掘“情感”的同时兼顾字词基础,立足文本,力求在小处、矛盾处落墨。
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疏通文段部分,尽管学生已利用导学案进行课前预习,但教师仍应进行重点字词的讲解。同时,本篇文言文的语助词需要单独予以强调,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语助词,体会语助词带来的表达效果。设置绘制“情感波动图”展示的环节,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