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多情人间月——苏轼《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2024-10-06 16:08:35)
标签:
文化情感 |
分类: 诗词鉴赏 |
最是多情人间月
——苏轼《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一)
“人世风尘虽恶,
本课品读苏轼的人生况味。
1.读飞月之梦,结合其他词作和人生经历,思考他为何想象飞天,向往仙界之月。
2.读月下凡心,品读词人的情怀,感受达观和悲慨。
教学环节
导入:苏轼钟爱月亮。请同学们回顾苏轼笔下关于月的诗词或散文。
《卜算子》中有“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念奴娇》中“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江城子》中“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用凝练的语言写出了月光之澄澈。月亮代表他的心,我们来看看《水调歌头》中有什么样的情意?
一、读奔月之梦
学生齐读词的上阕。
师:请大家根据诗词,说说苏轼笔下的仙境月是怎样的?
例如:是美好辉煌的,是凄凉寒冷的。
师:渴望飞往月宫的词,还有写于元丰五年的词作《念奴娇·中秋》。
结合创作背景,思考苏轼为何如此向往月宫?
《水调歌头》背景:《水调歌头》是苏轼被贬密州所作。苏轼因与变法派领袖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合,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任职。他曾希望能够调任到离弟弟较近的地方,以便兄弟俩能够多多团聚,但即便在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被调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也未能实现。
《念奴娇·中秋》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底,“乌台诗案”结案,苏轼被贬往黄州(在今湖北黄冈),次年春到达贬所。在那里,他渡过了整整四个年头,这首中秋词就是元丰五年(1082)中秋之夜在黄州贬所写的,其时任黄州团练副使,属于戴罪管制。
明确:可以联系庄子的《北冥有鱼》中的“大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冲破束缚,获得自由的逍遥。苏轼也向往自由、超脱,对现实政治环境和人世间聚散无常的无奈和失望。他想象自己能够像仙人一样,远离尘世的纷扰。
二、读月下凡心
齐读下阙,感受词人心境。小组讨论:苏轼选择人间月,他的心境是无奈悲凉,还是坦然释怀?
答案不唯一。例1:这是一种坦然释怀,虽然许久未见弟弟,有离愁别恨,但他认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世间固然聚散无常,有笑有泪,正如月亮一样,都是非常自然的。情感变为通透、豁达,最后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还是对人间有美好的祝愿。
例2:上阕写对仙界向往,其实就是对人间的失望。可即使对人间失望了,苏轼依然无法忘却凡俗。有他达观的一面,可其中也有无奈悲凉的一面。月亮缓缓地移动,苏轼相思无眠,埋怨月亮为何在人不团圆的时候那么圆满,更让他惆怅悲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达观之中有悲慨,他的旷达是无奈的,是不愿陷入悲慨中不得已的旷达。
小结:围绕着月,苏轼的情感多次起伏变化,一开始好奇向往仙境,厌倦尘世的纷扰,想要超脱世俗,而他的情感急转直下,转而热爱人间。而想到和弟弟分别,不禁怨月,但最终走向达观释然,当然,他的悲慨和达观一样深沉。
最后带着感情一起朗读。
不禁想起《恋恋风尘》中的一句话:“人世风尘虽恶,毕竟无法绝尘而去,最爱的,最烦忧的,最苦的,都在这里了。”
即便人间要经历悲欢离合,苏轼依然选择了热爱人间。生命苦短,却是有情的。
所以苏轼是那个有烟火气的苏轼,往往能在苦涩的境遇里找到生活的乐趣,他体会着美食的快乐,被贬黄州时发明了东坡肉,被贬惠州时爱上了荔枝,被贬儋州时发现了生蚝的吃法;他寄情山水,醉心户外,“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遇到美景便解鞍休息。
苏轼有超脱态度,也有人间情怀,换句话说,苏轼既有仙气,又有人间烟火气。
前一篇:苏轼生命中的三位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