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特色课程的4个发力点,你一定要学会
(2024-09-02 09:35:29)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打造特色课程的4个发力点,你一定要学会
随着中小学课程自主权的下放,学校课程向特色化、多样化发展,建设富有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成为推动中小学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如何让课程体系彰显办学特色,形成品牌效应?校长会智库认为,特色课程的打造是一条重要路径。
特色课程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目标、课程育人理念建设的“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课程及相关活动。学校的特色课程能够给学生提供多元化、多样性的课程选择,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经历。无论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是校本课程,都可以打造成学校的特色课程。
然而,特色课程如何开发,遵循哪些基本要素,是学校在打造特色课程体系过程中需厘清的问题。
根据校长会智库多年服务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经验,特色课程可以指向学校整体的课程架构,将特色渗透到学校开设的每一门课程中,也可以指向特定的课程群,或是具体的一门课程。打造特色课程需明确课程开发中的几个基本要素,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保障等,重点从以下几点发力。
1、遵循学校育人理念,突出办学特色
特色课程的顶层设计需能简单、清晰地呈现学校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和学校独特的育人标识,体现学校的文化符号,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来设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实施。
例如:某学校围绕“文化兼容、知行卓越、个性舒展、体魄强健”的精英教育目标,开发“中学生领导力”特色课程,融合各学科知识,以社会、民生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方向,培养学生的自我领导能力和现代社会中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
2、以学生需求出发,突出学生主体特色
学校通过特色课程的实施为学生的特色发展提供成熟稳定的课程平台,并带动学校提升整体教育质量。只有学生的普遍参与,并且通过课程的阶梯式设计和连续实施,使大部分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能享受课程资源并得到相应的发展,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彰显学校的育人特色,才能称之为特色课程。所以说,以学生为本是特色课程创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是特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重要依据。
在特色课程建设中,其目标要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目标紧密相关;内容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选择与学生当前所学习的内容相当、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内容。同时也要符合该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课程的实施方式上要选择尊重学生个性的学习方式,并从学生需求出发,设计符合学生兴趣的教学活动,必要时也可以鼓励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设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提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建议。
3、挖掘利用资源,突出本土及文化特色
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如风俗习惯、民间艺术、历史遗迹、民族文化等。将地域文化因地制宜地融入特色课程,能够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增强对家乡的热爱和归属感。特色课程建设可以通过引入地域文化中的诗词歌赋、书法绘画、传统技艺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归属感。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接触和了解其他地方的文化,通过对比和研究文化差异,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了解,也培养学生开放包容的心态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学校自身的资源也特色课程的重要来源。学校资源包括教师资源、学校传统的优秀课程资源、学校文化资源以及学校与社区的交往中形成的社会资源,这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形成的独特的教育积累,是特色课程内容的基本来源。
在学校教育实践中,一种或几种实践效果好、资源丰富的课程得到重点建设,从而形成的特色课程。例如:某中学《大文化阅读》特色课程,就是源于学校的“大语文阅读”校本课程
和“书香校园”的学校文化积淀,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和文化熏陶,阅读已经成为学校师生的行为习惯,最终整合形成了以阅读为视角,以关注人文、关注科学、关注社会为主要内容的学校特色课程。
4、科学评价,保障课程特色的可持续性
课程的实施,必须要有科学的评价,才能保证课程的完整性和发展性。对于学校特色课程而言,科学的评价尤为重要,既保证特色课程的充分开展,使其在实施过程中不被矮化或是任意剪裁,更要促进特色课程能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
特色课程的校本性特点,决定了其是一个不断实践和发展的事物,必须随着教育形势的变化、主流思想的变更、课程资源的发展而不断改进,才能保持其持久的价值和生命力。通过阶段性的实施和评价,不断细化和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管理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解决好自身的发展。
作为一门特色课程,这门课程的“特点”具体指的是课程育人目标的“个性”色彩还是课程内容的“个性”选择;是课程实施具有独创性还是课程评价方式具有创新性,等等,只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才能有针对性地加强甚至渲染,重点才更突出。
无论是学校整体课程体现特色,还是某一课程群体现特色,抑或一门课程体现特色,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把握的核心是课程目标的校本化表达、课程特色体现校本的基因、学生通过课程的习得感是明显的、课程能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推广和借鉴、在一定范围内课程建设成果能得到认同、认可,从而重塑课程育人的价值。
后一篇:校长管理的“6个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