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激发学校办学活力的“七大“核心要素

(2024-06-06 11:46:00)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激发学校办学活力的 “七大“核心要素

【内容提要】激发学校中小学办学活力需要活力校长、活力教师、活力学生、活力课堂、活力课程、活力文化和活力评价等“七大”核心要素,七个要素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相互作用又围绕主旨的一个整体。激发学校办学活力以培养活力学生为宗旨,围绕这个培养目标,活力校长是先决条件,活力教师是关键,活力课堂是主渠道,活力课程是必要条件,活力文化是氛围,活力评价是指挥棒。缺了哪一个“要素”,都会影响办学活力的提升。

关键词:办学活力  核心要素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专门谈到“激发学校生机活力”。2020年9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可见国家对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重视程度。

《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活力”一词的解释是“旺盛的生命力”,而“生命力”则指“事物具有的生存、发展能力”。很多学者认为,“狭义的教育活力是指教育主体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状态,是指在教育活动中自由性、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能力;也是对教育方式、手段、理念等的创新与引领的能力。”


为什么国家如此重视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这是因为中国基础教育一直是“应试教育”的天下,校园内长期以来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死气沉沉的景象;这是因为教育被牵制太多,被捆绑太死……

如何才能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是否有“纲”可抓,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七大”核心要素可供参考。

一、活力校长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首先要有一个好校长,一个充满活力的校长。不爱学习、因循守旧、理念落后的校长不能激发办学活力;固步自封、不图变革、不思进取的校长不能激发办学活力;目标不清、主次不明、思绪紊乱的校长也不能激发办学活力;其身不正、处事不公、德不配位的校长更不能激发办学活力……

校长有活力,需要具有崇高的教育理想和情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认真学习国家关于基础教育的重大决策部署,尊重教育规律、办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办学治校的实际工作能力;需要着力完善学校内部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教代会、家委会等重要作用,做好内部管理,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加快建立现代学校制度;需要建立健全校内激励体系,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需要不断学习、实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意见》的第10条“注重选优配强校长”明确指出:各地要把培养好、选配好校长作为重要政治责任和激发办学活力的关键因素,加大校长培养培训力度,加快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制订校长职级制实施办法,按照中小学校领导人员管理有关办法,严格落实校长任职条件和专业标准,规范校长选任程序,充分发挥教育部门党组织在校长选任中的重要作用,努力造就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高素质专业化校长队伍。完善校长考核管理与激励机制,鼓励校长勇于改革创新,不断推进教育家办学治校。



二、活力老师

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首先要激发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唤醒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

活力教师是指教师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目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具有内生力、创新力和影响力。

具有“内生力”的教师有强烈的自我成长欲望和学习动机,他们充满激情,敢于迎接挑战,能够不断更新理念;他们敢于自我否定和突破,并以此来激励、感染学生,与学生的关系回归彼此尊重、相互信任理解的育人本质;他们能够不断克服怠惰,持续发力,最终成为学生发展“可靠”的人。

具有“影响力”的教师用自我蜕变不断影响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探索求知的责任感,从而唤醒学生的潜力,促使学生从内产生一种自动的力量。

为激发教师活力,《意见》在第7条“强化校内激励作用”中提出5个方面的激励方法:注重精神荣誉激励,积极开展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师德标兵和优秀教学团队等评选活动;强化专业发展激励,鼓励和保障教师参加培训、教研等学术研究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完善岗位晋升激励,切实落实教师岗位职责,把师德表现和教育教学实绩作为岗位晋升的重要依据;健全绩效工资激励,完善学校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向教育教学实绩突出的一线教师和班主任倾斜;突出关心爱护激励,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文关怀,增强教师职业荣誉感和幸福感。

除上述5点激励办法之外,还有两点特别重要:一是要尊重教师业务上的专长,充分发挥教师的业务才干,为他们创造表现自我,实现自我的机会;二是要尽可能简化对教师的督导、检查、考核,尽可能减少教师不必要的工作,不随意让教师参与和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为教师静心、精心教书育人创造良好条件。
三、活力学生

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最终目的是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学生,培养具有自主精神和自主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生是否有活力,是学校是否有活力最重要的判断标准。活力学生培养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如创设轻松从容的课堂氛围与学习环境,扩展丰富且生态化的学习内容与学习空间,生成互动的学习过程与高效的学习效能,构建协商对话式评价体系激发学习动力等等,并且要把活力学生培养的目标落实到教育教学、班级管理以及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中。

活力学生培养仅仅靠学校教育资源是不够的,还要注重拓展社会资源。《意见》的第12条在“注重拓展社会资源”方面提出:一要打造社会实践大课堂,建立稳定的研学实践、劳动教育和科普教育基地,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多渠道筹措经费,确保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正常开展;二要繁荣发展少年儿童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包括优秀图书、歌曲、影视、动漫等文化精品;三要积极组织时代楷模、名师大家等定期进校园开展教育活动,丰富少年儿童精神文化生活。



四、活力课堂

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激发办学活力,培养活力学生的关键在课堂。

“活力课堂”是指知识有活力、教师有活力,最终实现学生有活力的课堂。“活力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个性得到培育与发展,思维力、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提高,并有利于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课堂。

“活力课堂”的主要特征是:课堂呈现的学科知识贴近学生生活经验、体现本学科发展逻辑和前沿研究成果,并能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结构化;教师能深刻理解并以生动的方式呈现出学科的内涵魅力,发挥教育智慧引导学生学会、会学本学科知识,通过独特的个人体验、独到的见解等个人魅力深层次领悟学科内涵;学生具有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深度的思维参与、切身的情感体验和生成正确的价值观。

学校要使课堂充满活力,就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开展教学,积极改进教学方式,变革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教学手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改革评价方式……在教学方法上,把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参与式教学,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加强选修课;在评价制度上,实行多元评价、综合评价;在学习任务上,加强作业管理,合理安排学生作业内容与时间,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意见》第3条指出,充分发挥教师课堂教学改革主体作用,鼓励教师大胆创新,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积极探索符合学科特点、时代要求和学生成长规律的教育教学模式。


五、活力课程

课程是影响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就是课程改革。《意见》的第3条指出,强化学校课程实施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结合实际科学构建基于学校办学理念和特色的校本课程。

“活力课程”是让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课程匹配起来,也就是说,学校开设的课程能够满足不同学生兴趣爱好的要求。“活力课程”的构建目的是追求每位学生全面有个性地发展;成就面向未来教育的专业型教师,实现教师的卓越发展;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学校。

“活力课程”的构建和实施,需要“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视为一个整体并全新架构,在确保开齐开全国家课程的前提下,赋权教师开发课程,既可独立设课、自主开课,也可合作开课;需要融合必修和选修课程,既要提升拓展学科课程,又要使体艺课程丰富多样,“社团超市”特色创新。

“活力课程”的构建和实施,需要夯实国家基础课程的文化基础,然后再以基础课程为依托开发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生活技能、身心素养、艺术修养、信息技术、学科竞赛等类别的拓展类课程;还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发一些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志愿服务、研学旅行、职业体验、主题学习探究等实践活动类课程。
六、活力文化

所谓“活力文化”就是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 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学校文化建设作用非凡。

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积累和共同创造生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及其活动结果,其以具有特色的学校精神、学校制度和物质形态为表现形式,影响和制约着学校全体成员的思想和行为。

学校无文化,则办学无活力。学校文化彰显的是学校的精神气质,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学校,学校是文化传承的主阵地,文化又引领着学校的发展。学校要加强文化建设,要结合人文基础、地理位置、生源情况等因素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要有自己的办学章程,明确育人理念和办学愿景,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要通过各种特色活动激发每个人的活力,充分发挥主人翁意识,从而形成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文化氛围,增强学校内生动力,从而形成活力。



《意见》第8条指出,强化学校文化引领作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构建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团结和谐、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注重创建学校党建工作品牌,在师生中深入开展“一训三风”(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征集提炼、培育弘扬活动,创作设计富有文化内涵、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歌、校徽、校旗,以科学正确的办学理念,凝聚广大师生的价值追求和共同愿景。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深入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学校文化的感染力凝聚力。

七、活力评价

“活力评价”就通过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教育评价是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评价制度,就会有什么样的办学方向。

《意见》第6条指出:强化评价导向作用。建立健全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体系,强化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更加注重评价学校提高办学质量的实际成效,并作为对学校核定绩效工资总量、对校长教师实施考核表彰的重要依据,引导和促进学校持续改进提高办学水平。各地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不得以中高考成绩或升学率片面评价学校、校长和教师,坚决克服“唯升学”“唯分数”的倾向。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明确教育评价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主线,以破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等“五唯”为导向,以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等五类主体为抓手,着力做到政策系统集成、举措破立结合、改革协同推进。

以立德树人为主线,就是着眼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主线,贯穿于教育评价改革各项任务始终,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以破“五唯”为导向,就是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紧扣破除“五唯”的顽瘴痼疾,立足基本国情,坚持积极、稳慎、务实,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既大力破除不科学、不合理的教育评价做法和导向,又着力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


以五类主体为抓手,就是立足全局,坚持整体谋划、系统推进,针对不同主体,充分考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大中小幼不同学段特点,分类分层研究教育评价改革思路、提出改革措施、明确实施路径,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在中小幼和职业学校评价要点上,《总体方案》明确指出:幼儿园重点评价科学保教、规范办园、安全卫生、队伍建设、克服小学化倾向等情况;义务教育学校重点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障学生平等权益、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营造和谐育人环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以及学业负担、社会满意度等情况;普通高中主要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情况,突出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开展学生发展指导、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有序推进选课走班、规范招生办学行为等内容;职业学校重点评价职业学校德技并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学生获取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毕业生就业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情况。

在教师评价要点上,《总体方案》明确指出: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强化一线学生工作,各级各类学校要明确领导干部和教师参与学生工作的具体要求,落实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将家校联系情况纳入教师考核。

在学生评价要点上,《总体方案》明确指出: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完善德育评价、强化体育评价、改进美育评价、加强劳动教育评价、严格学业标准、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激发学校办学活力的“七大”核心要素,是否就是东拼西凑的七个“方面”?不是!“要素”是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这七个要素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相互作用又围绕主旨的一个整体。具体一点说就是激发学校办学活力要以培养活力学生为宗旨,围绕这个培养目标,活力校长是先决条件,活力教师是关键,活力课堂是主渠道,活力课程是必要条件,活力文化是氛围,活力评价是指挥棒。缺了哪一个“要素”,都会影响办学活力的提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