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价,是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迈过的“一道坎”
(2024-06-06 11:39:5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教育评价,是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迈过的“一道坎”
方华
教育评价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道坎”,也是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迈过去的“一道坎”,没有科学的教育评价,就不可能有教育高质量发展。十几年来,我国对教育评价的重视与研究已经提升到较高的层次,尤其在基础教育领域内,取得了不俗成绩,教育评价对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教育评价类型是多元的,教育评价至少包括成长性评价,管理性评价和社会性评价三大类别。
成长性评价
指向学生个体成长
所谓成长性评价,其实就是以学生个体化的纵向成长评价为主,以群体学生和对应对象对比性的横向评价为辅;以多元发展为主,以“重点”考核为辅;以过程性、生长性和阶段成效性评价为主,以结论性、竞争性评价为辅。
笔者认为,教育成长性评价更聚焦于单个学生成长,更需要关注学生成长的多方向发展,更需要关注学生成长的多因素原由,更需要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与阶段结果,阶段结果与最终结果之间协同和因果关系。教育成长性评价内容是多元的,教育成长性评价允许学生成长路径的多样,教育成长性评价不应该只有可量化、可呈现的显性成长成效,还应该有不能量化、难以呈现“素质”的隐性成长成效。教育成长性评价最终以促进人健康、完整而持续发展为终极追求目标。
成长性评价适应于“成长者本身”,以成长者原有基础,所拥有条件和发展方向等为原则,观察其某个阶段的总体与不同维度的变化。成长性评价更多的要有以个体今天比昨天好些的“阿Q精神”,而不应该是达成什么目标和超越多少多少人的“竞赛精神”。“阿Q式评价”更与成长性评价相对应,“竞赛式评价”对个体成长有负向影响。
一个区域、一所学校、一个年级、一个班级和一个家庭,如果教育评价不是以“成长性评价为主”,那么,他们培养出来的孩子与学生难以完成“立德树人”教育目标,也难以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中提出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因为,“立德树人”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前提是站在人的成长规律,站在教育规律,站在社会规律基础上,而成长性评价是符合以上基本条件。
管理性评价
指向教育管理部门
管理性评价服务于教育管理,现代教育的公共性决定教育规模与方式,教育管理是现代教育发展前提,没有科学教育管理,就不可能有现代教育出现,所以,教育管理性评价就必然产生。
管理性评价是站在管理者视野来看待教育,管理者会更加关注教育整体性、教育比较性、教育对照性和教育发展性方面,会更加关注群体性变化,把个体发展指数纳入到群体中去分析。
笔者认为管理性评价应该“重层次,弱名次”。我们纵观当下,无论是设区市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对下辖的部门与单位评价,基本采用“排名次”评价,鲜少有采用“分等级”评价,采用“进阶性+单项性”评价更少。
学校对班级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更是“分分计较”,有些学校评估已经精确到小数点后面的三位数了,试想这样评价的班级工作状态,教师教学工作状态和学生学习状态会是如何?
这种评价下的工作与学习是否与“立德树人”育人目标,是否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教育方针,是否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等教育理念相适宜?至于评价什么?怎么评价?在此文就不进行讨论。
管理人员要清楚评价的基础原则,那就是管理评价越精细、越全面,你的团队及团队就越钻牛角尖,就越自私自利,就越缺乏团队精神,缺乏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性。
排名次式的管理评价,就会让被管理者采取“精益求精”式对应评价指标而工作,而忽视评价指标没有的或比分较小的其他“重要而必须的内容”,这就出现学校里有“主副学科”现象;这就出现“考核学科教师永远缺编”,因为这些学科教师去干其他的事;这就出现连上齐上足课程这么基础的教育教学常规,在好多学校都难以真正落实;这就出现学生负担越来越重,连作业管理都成了教育系统的“重要工作”;这就出现校外学科补课机构“火爆”,以至于国家出手“重拳”打击等等现象。
这些现象还是看得见的显性问题,还有一些看不见隐性问题,但对学生身心是有影响的,对学生成年后工作与生活是有影响的,只不过没人进行科学评估,也没有太多人去研究这方面问题。
社会性评价
指向外界教育期待
教育是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组成部分,教育服务于社会发展,所以教育评价中就少不了社会性评价。
社会性评价主要包括地方党政和相关部门评价、家长评价、社区民众评价等三个主体的教育评价。
社会性评价对教育的影响,丝毫不比成长评价与管理性评价“弱”,某种意义上说,社会性评价对区域教育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地方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评价对区域教育发展是“一锤定音”的,从政策方面、从资源方面、从教育管理人员工作岗位方面与对教育发展方面的影响都是“绝对的”。
家长评价对区域和学校教育发展有着“基础性作用”,从对教育的信任度、支持度与用脚选校等方面对区域和学校教育发展影响是“空前的”。
社区民众对区域和学校教育发展有着“全域性作用”,从对教育的认可度、支持度与敬畏度等方面对区域和学校发展是“多维且全程和全体的”。
社会性评价是教育三类评价中出现最广泛、最普遍,可能也是最不“专业”的,但对区域和学校教育影响是最大的,评价结果的传播最快且被社会接受度最高的一类评价。如何让社会性评价变得有利于区域和学校教育发展,是教育与教育系统当前面临最大困难。
纵观当下,我们的教育发生了一些失去教育常识、背离教育规律、以所谓的教育改革弱化与替代教育教学常规等不良现象,有教育系统内部问题,也有因为教育社会性价而导致的问题。
如地方党委、政府,家长与社区民众以单一的中、高考录取数字来评价区域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考虑学生身体、心理及其他素养发展,甚至于只考虑万分之一的中、高考学生的“高分学生”状况,而不顾及九千九百九十九位其他学生健康而高质量发展,更不会考虑到学校与学生的特色与特长、发展与成长、基础与提升等教育评价需要考量的其他要素。
这样的社会性评价,极大地破坏区域与学校的教育生态,也无视基本社会常识与教育规律,更无视国家对教育的价值定位与追求和教育相应法律法规要求。这样的社会性评价对教育的伤害是巨大的。对教育伤害,说白了,就是对孩子伤害,对家庭伤害,最后对社会、对国家伤害。
教育评价是教育高质量发展重要因素,无论哪种教育评价方式,我们都应遵循社会与教育常识,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照教育教学规律,以教育评价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助推学生健康成长,助推区域与学校良好教育生态构建,这样的教育评价才是科学而有效的教育评价。